岳母姓姚,出身农村,识字不多,但很有的主见,为人正直,思想开明。
这种坚定的气度,深刻影响了岳飞。
她从小对岳飞要求严格,不仅在生活上指导他,更在品格上教育他。
她教导儿子要学会承担苦难,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不能轻易放弃,要做一个正直的男人。
岳飞的童年,是在苦难中度过的。
崇宁二年,岳飞出生不久,黄河决口。
洪水吞噬了家园,岳家变得更加贫困。
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离开家乡,到河北各地漂泊。
岳飞从小就尝尽了流离失所的辛苦。
这些早年的苦难,没有击垮他,反而磨砺了他的意志,让他比同龄人更早地懂得了生存的不易和生命的脆弱。
岳飞的父亲岳和,是一个淳朴善良、重情义的人。
他虽然是农民,却有侠义心肠,每逢荒年,即使家里粮食不多,也会节省自己的食物,去帮助那些比他们更穷的乡亲。
岳飞小时候,常常跟着父亲一起,把家里仅有的食物分给饥民。
这种无私帮助他人的美德,深深影响了岳飞,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埋下了对他人怜悯和帮助的意愿。
然而,岳和在岳飞二十岁那年病故,只留下岳飞和老母亲相依为命。
父亲的早逝,让岳飞更早地挑起了家庭的担子,也更深切地体会到母亲的辛苦和伟大。
靖康元年,金军入侵中原,战火四起。
岳飞那时已参军,并展露头角。
面对国家危难,岳母没有犹豫或阻止他。
她以一个农村妇人特有的坚韧和远见,鼓励儿子“从戎报国”,并亲手将针线刺入岳飞的背部,一笔一划地刺上“尽忠报国”四个字。
那份疼痛,和母亲坚定的眼神,一同刻在岳飞心中,成为他一生的信念。
历史上,金军肆虐相州,岳飞与母亲曾音讯隔绝多年。
岳飞唯一一次返乡是在靖康之变刚发生后,河北战局混乱,张所的部队被打散,岳飞与上级失去联系。
战乱中,岳飞最牵挂留在汤阴的母亲姚氏、妻子刘氏及年幼的儿子岳云和岳雷。
为确认家人安危并尝试接走他们,岳飞脱离溃散的部队,独自北上返回汤阴老家。
结果岳飞回到汤阴后,发现家乡已遭金军骚扰,村落残破,家人虽未遇难,但金军仍在附近活动,随时可能再次劫掠。
此时的汤阴已无法安居,且岳飞深知抗金战事紧急,无法长期滞留。
他本想带家人一同南下,但因金军巡逻严密、路途艰险,短期内难以成行,最终只能独自离开老家,南下寻找宋军主力,继续抗金。
母亲姚氏与妻儿则暂时留在汤阴,后来有人代岳母给岳飞捎去口信:“替我告诉五郎,要努力侍奉圣天子,不要挂念我这个老婆子。”
岳飞于是遣人前去迎接母亲,先后往返达十八次,才将母亲接到身边团聚。
如今,有了崇祯这个变故,因其力挽狂澜,金军的攻势被遏制,匆匆撤兵,中原地区并未遭受历史上那般惨烈的破坏。
这让岳飞得以顺利返回故乡,亲眼见到阔别已久的母亲。
此时见到母亲安全,岳飞心中的石头终于落地。
无论前方多艰难,母亲的平安,就是他最大的安慰和动力。
“娘,云儿和雷儿呢?”
岳飞扶着母亲,环顾四周,寻找着。
话音刚落,一个瘦小的身影从屋后跑了出来。
一个八九岁大的男孩,身体有些单薄,但眼睛明亮。
见到院中冒出一个男人,岳云先是愣了一下,似乎不敢相信眼前的人,然后猛地扑进岳飞怀里,带着哭腔喊:“爹!爹爹!”
这是长子岳云。
岳飞紧紧抱住儿子,感受着这份血脉亲情,他内心的情绪也因此柔和了几分。
就在岳云扑进岳飞怀里时,另一个更小的身影,羞涩地从门后探出半个脑袋。
一个只有两岁的小男孩,大大的眼睛里透着好奇和一丝害怕。
正是岳飞的次子岳雷。
靖康元年,金兵入侵的那年,小家伙才刚出生。
出生不久,岳飞就随宗泽南下抗金了。
小岳雷从未见过父亲,此刻面对这个陌生高大的男人,本能地有些胆怯。
“雷儿,过来,这是你爹爹。”
姚老夫人轻声叫道。
小岳雷这才迈着小步子,挪到岳飞身边,好奇地打量着他。
岳飞伸出手,轻轻抚摸小儿子的头顶,感受着那份稚嫩与柔软,心中五味杂陈。
一家人短暂地拥抱在一起。
这份久违的团聚,本应充满温暖和喜悦。
然而,当岳母谈及家乡近况时,语气中却带着深深的忧虑。
“儿啊,你回来便好,回来便好啊……”
姚老夫人拍着岳飞的手,却忍不住叹气,“只是……只是你媳妇她……”
岳飞心中一紧,他知道母亲要说什么。
这些年他征战在外,家事全靠母亲和妻子。
金兵入侵,战火连绵,他最担心的就是家人的安全。
迟迟不见妻子刘氏出来,岳飞心中一动,忙问道:“娘,刘娘子她……去哪儿了?”
姚老夫人又叹了口气,眼中闪过复杂的情绪,有失望,有愤怒,更有无奈。
最终,她只说了一句沉重的话:“她……跑了。”
跑了?
岳飞愣住了。
这个答案,出乎他的意料,但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他和妻子刘氏的婚姻是父母包办,于政和八年结合。
当时,岳飞和刘氏都只有十五六岁。
岳飞家境在当地算可以,有一些土地可租种,生活温饱不成问题。
岳飞本人也文武双全,且相貌堂堂,很有力气。
起初,夫妻二人的生活相对平静。
但平静的日子总是短暂的。
岳飞参军后,常年征战在外,无暇顾家。
刘氏独自一人,在家中照顾婆婆和年幼的孩子,生活变得艰难。
战乱频繁,税负沉重,金兵烧杀抢掠,使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刘氏一个女子,在这样的乱世中支撑一个家,其中的辛苦可想而知。
靖康之变后,金兵大规模南下,战火烧到了汤阴县。
面对凶残的金兵,面对四处逃散的百姓,刘氏最终选择了抛弃家人,独自逃走。
她没有带着年迈的婆婆,也没有管两个年幼的儿子,包括那个刚出生不久、甚至还没来得及好好看一眼父亲的小岳雷。
岳飞听着母亲的讲述,心中像被刀割。
他沉默着紧紧抱着两个儿子,护着他们。
曾经的夫妻,曾经亲密无间,现在却变成了沉重的背叛。
岳飞无法责怪刘氏,在乱世中,人人自保,一个女子可能真的难以承受巨大的恐惧和压力。
但岳飞心中,因妻子离去而产生的失落、愧疚和凉意,是真实存在的。
他常年在外面打仗,把生命献给国家,但他的家人,他的妻子,最终却未能坚守。
这份复杂的情绪,在他心头涌动,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