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修远的话语,在阅卷房里久久回荡。
刘明、钱同几人面色惨白,冷汗湿透衣襟。
他们万万没料到,主考官会如此决绝,直接撕下所有伪装,公开与金陵世家对抗。
整个房间,除了方大人略显兴奋的呼吸声,便只剩下考官们此起彼伏的、压抑的喘息。
这份沉重的寂静,持续了许久。
“去吧。”
陈修远挥了挥手,示意众人继续阅卷。
他的声音透着疲惫,却又蕴含着一股不容动摇的意志。
考官们如蒙大赦,纷纷低头,机械地拿起其他考卷。
笔尖在纸上摩擦,发出沙沙的声响,却掩盖不住他们心头的惊涛骇浪。
陈修远此举,无异于在金陵城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块巨石。这涟漪,很快就会扩散至整个金陵。
消息,如同野火一般,迅速蔓延开来。
阅卷房里的动静,自然瞒不过有心人。
那些与世家子弟交好的胥吏,早已通过隐秘渠道,将陈修远力挺林凡的消息,迅速传出贡院。
当主考官将林凡三场考卷定为魁首,并公开发飙,斥责那些墨守成规的考官时,这爆炸性的消息,更是被第一时间送到了金陵各大世家府邸。
王府内,王公子听闻此讯,气得将手中的酒杯摔得粉碎。
“岂有此理!陈修远他疯了不成?!”
他厉声喝道,胸膛剧烈起伏。
他召集来的张维明、李云霄等人,也个个脸色铁青。
他们原以为,凭着世家在金陵的势力,足以让陈修远有所顾忌,至少将林凡的文章压下去。
谁曾想,陈修远竟如此强硬,不惜撕破脸面。
“王兄,事已至此,联名上书提学道大人,刻不容缓!”
张维明收起折扇,神情凝重。
李云霄也点头附和:“陈大人此番行径,已然触犯众怒。若任由他这般下去,金陵文坛,必将大乱。”
几人商议片刻,决定不再等待,立刻动用各自家族的力量,以最快的速度,将陈修远“偏袒舞弊”、“任用妖异文风”的奏折,呈递至提学道衙门。
他们深知,提学道是金陵省教育的最高长官,唯有他,才有权力干预主考官的决定。
金陵城中,暗流涌动。那些匿名信件,那些关于林凡“妖异文风”的传闻,此刻都被摆在了提学道大人的案头。
提学道衙门,后堂。
一位身着青色官袍的老者,正端坐案前,面色沉静,手中把玩着一块温润的玉佩。他便是金陵省的提学道,周大人。
几份来自贡院的急报,以及一些匿名信函,此刻正散落在他的桌上。
他逐一阅览,眉峰渐渐拧起。
“陈修远……竟然如此?”
周大人轻声自语,声音里听不出喜怒。
他放下玉佩,拿起其中一份急报。这急报是贡院副主考方大人呈上的,言辞恳切,极力赞颂林凡文章的真知灼见与忧民情怀,同时提及陈修远对林凡的看重。
紧接着,他又拿起几份匿名信。
信中对林凡文章的抨击,对陈修远公正性的质疑,以及对“妖异文风”侵蚀金陵文坛的担忧,字字句句,都透着一股激烈的愤怒。
周大人沉思片刻。
他深知陈修远为人刚正,素来不慕权贵。
若非有真才实学,陈修远绝不会如此力挺。
然而,这些来自金陵世家的反扑,也绝非等闲。这已然不是一场简单的乡试评卷之争,而是金陵城新旧文道,乃至权力格局的暗中较量。
“来人!”
周大人沉声吩咐。
一名书吏应声入内,躬身听命。
“备轿,立刻前往贡院!”
周大人起身,面色肃然,“召集所有阅卷官,本官要亲自审阅林凡的考卷!”
书吏闻言,心头猛地一跳,他明白,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在贡院掀起。
贡院阅卷房内,气氛依旧压抑。
考官们低头阅卷,却大多心不在焉。
陈修远闭目养神,似乎在积蓄着什么。
就在此时,房门“吱呀”一声被推开。
一名胥吏快步入内,声音带着几分颤抖:“陈大人,诸位大人,提学道周大人……驾临贡院,已至门外!”
此言一出,阅卷房内瞬间炸开了锅。所有考官都猛地抬头,脸上写满了震惊与不安。
周大人亲自驾临,这可是多年未有的事情!
这分明是冲着林凡的考卷,冲着陈修远而来。
陈修远缓缓睁开眼睛,眼神中没有丝毫意外,反而多了一分凝重。
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他起身,整理了一下官袍,朝着门口走去。
方大人紧随其后,其他考官则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不多时,一位身着青色官袍,面容清瘦,气度威严的老者,在陈修远的陪同下,缓步走进阅卷房。
他便是提学道周大人。
周大人步入房内,目光扫过在场的所有考官。
众人感受到那股无形的威压,纷纷躬身行礼,齐声喊道:“下官拜见周大人!”
周大人微微颔首,示意众人不必多礼。
他走到主位前,没有立刻坐下,而是目光落在桌上,那里,林凡的三份考卷,正安静地摆放着。
“陈大人,本官听闻,此次乡试,有一学子文章,引发了诸多争议。”
周大人声音平静,却让人心头一颤,“本官特来亲自审阅,以正视听。”
陈修远拱手:“周大人明鉴。林凡此子文章,确有独到之处,下官以为,当为魁首。”
周大人没有回应陈修远的话,他只是伸手,将林凡的策论拿起。
他先是扫了一眼卷面,随即目光落在标题:《论金陵城之弊,兼谈治国安邦之道》。
他没有急着阅读,而是先将策论掂量了一下,似乎在感受其沉甸甸的分量。
随后,他展开卷面,一字一句,认真地读了起来。
阅卷房内,鸦雀无声。所有人的呼吸都放轻了,生怕发出一点声音,打扰到周大人的审阅。
陈修远笔直地站立一旁,神情肃穆,等待着周大人的裁决。
周大人读着读着,眉峰渐渐舒展,偶尔会停顿片刻,似乎在思索。
当他读到林凡对金陵城弊病的剖析时,他的眉头微微蹙起,脸上掠过一丝沉重。当他看到林凡提出“格物致知”、“以实为先”的理念时,他的眼中,隐约浮现出一抹光亮。
这篇策论,他花费了比寻常考卷多出数倍的时间。
终于,他将策论轻轻放下,拿起旁边的诗赋。
《登金陵城楼,望秋色,抒胸臆》。
周大人再次展开,他的目光在诗句上流转。
当他读到
“金陵城楼高,秋风拂面凉。
层林尽染色,不见稻谷黄。
昔日繁华梦,今朝几多伤。
寒门无暖食,谁解民生常?”
时,他那原本平静的面容,微微动容。
当他读到“我欲登高望,不为感风光。但愿四海宁,万民皆安康。”
时,他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睛,仿佛在感受诗中蕴含的那份深沉情怀。
片刻后,他睁开眼,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
他没有立刻评价,又拿起林凡的第三场经义。
经义考卷,字迹工整,论述严谨,却又处处透着林凡对圣贤之道的独到理解,不拘泥于死板的教条,而是从实际出发,阐述经义。
周大人读完经义,缓缓放下考卷。他没有立刻发表任何看法,只是将三份考卷并排摆放,陷入了长久的沉思。
整个阅卷房,气氛凝重得让人喘不过气。
考官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敢出声。
周大人的态度,将直接决定林凡的命运,也决定了陈修远在金陵文坛的地位,甚至影响整个金陵乡试的最终走向。
他会作何决定?
是认可陈修远的力挺,拔擢林凡为魁首,还是屈从于世家的压力,将林凡的文章打入冷宫?
周大人抬起头,目光再次扫过三份考卷,眼中闪过一抹难以言喻的深邃。
他没有看向陈修远,也没有看向其他考官,只是沉默着,似乎在权衡着什么。
金陵城的未来,仿佛就在这一刻,悬而未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