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临,苏清颜工作室的办公区依旧灯火通明,键盘敲击声、设备调试声与讨论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首紧张而有序的“筹备交响曲”。会议桌前,苏清颜正与团队核心成员围坐在一起,面前摊开的“线上新闻发布会筹备方案”上,密密麻麻标注着待办事项,每一项都明确了负责人和完成时间——这场决定最终胜负的发布会,容不得半点差错。
“发布会主题就定为‘真相与坚守——苏清颜团队回应所有争议’,核心是‘用证据说话,以真诚沟通’。”苏清颜手指点在方案上,语气坚定,“我们不搞情绪化控诉,也不做多余辩解,只把完整证据链一步步呈现出来,让媒体和粉丝代表亲眼看到真相。”
技术组负责人老周立刻起身,打开笔记本电脑展示筹备进度:“我们选择了自主搭建直播平台,避免依赖第三方平台可能出现的限流、卡顿问题。目前服务器已扩容至可承载500万人同时在线,还部署了3个备用服务器,防止突发故障。”他点开后台测试界面,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网络延迟、画面清晰度等数据:“昨天进行了3次压力测试,最长延迟不超过0.8秒,1080p高清画质稳定输出,弹幕系统也做了关键词过滤,既能保证观众互动,又能避免黑粉恶意刷屏。”
为了让证据展示更直观,技术组还专门设计了“证据同步播放系统”:“发布会时,清颜姐讲解到某份证据,屏幕右侧会自动弹出对应的文件扫描件、录音播放条或视频窗口,比如提到赵晓雅的供词,就同步播放录音片段和书面证词照片,让观众一目了然。”老周还补充道,平台已设置“媒体专属通道”,受邀媒体可通过加密链接进入后台,实时下载高清证据文件,方便后续报道。
运营组长林薇负责嘉宾邀请,她手中的表格里,已列出近百家媒体和50位粉丝代表的名单:“主流媒体方面,我们邀请了《人民日报》《新华社》等央媒,以及《中国新闻周刊》《三联生活周刊》等深度报道媒体,确保报道的权威性和客观性;行业媒体则涵盖了公益领域、自媒体领域和法律领域,比如《公益时报》《法治日报》,能从专业角度解读证据链。”
粉丝代表的筛选则兼顾了“多样性”和“代表性”:“50位代表中,有追随3年的老粉,也有近期因舆论动摇、但仍选择观望的中间粉,还有几位曾被黑粉攻击、却坚持理性发声的粉丝;另外,我们还邀请了3位参与过《颜食记》公益环节的农户代表,他们将现场讲述清颜姐帮助他们的经历,用真实故事补充证据。”林薇还透露,已提前与嘉宾沟通,告知发布会流程和证据重点,方便他们准备提问——“我们不回避尖锐问题,反而希望媒体和粉丝提出有价值的疑问,通过解答进一步夯实真相。”
发布会流程经过了反复打磨,最终确定为“开场致辞—证据陈述—嘉宾提问—农户发言—总结表态”五个环节,总时长控制在90分钟内。“开场不超过5分钟,清颜姐简单说明召开发布会的目的,就直接进入证据陈述环节,避免冗长铺垫。”林薇指着流程表解释,“证据陈述分三部分,对应之前整理的‘创作真实性’‘侵权关联性’‘主观恶意性’,每部分讲解20分钟,中间穿插2次1分钟的画面切换,让观众有短暂的消化时间。”
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团队还制定了“应急预案”:“如果直播中出现服务器卡顿,技术组会在1分钟内切换到备用服务器,同时屏幕弹出‘临时故障,正在恢复’的提示,并通过嘉宾微信群同步信息;如果有媒体提出超出证据范围的问题,清颜姐会礼貌回应‘该问题不涉及本次争议核心,若有需要,后续可单独沟通’,避免被带偏节奏。”
筹备过程中,团队还特别注重“细节设计”,让发布会不仅是“证据展示会”,更是“真诚沟通会”。比如,发布会背景没有采用华丽的舞台布置,而是用一块朴素的白色背景板,上面投影着《颜食记》拍摄时的纪实照片——有农户丰收时的笑脸,有非遗传承人专注工作的神情,还有山区孩子收到书籍时的雀跃。“这些照片能让观众想起我们做公益的初心,也传递出‘用真实对抗谎言’的态度。”苏清颜解释道。
另外,团队还为无法实时观看的观众准备了“图文直播”和“证据包下载通道”:“发布会结束后10分钟内,会在工作室官方账号发布图文版实录,标注每段证据的对应时间点;24小时内,将完整证据链整理成加密压缩包,供观众下载查阅,确保真相能被更多人看到。”
凌晨两点,所有筹备工作基本完成。技术组最后一次测试直播平台,画面清晰、声音稳定;林薇确认所有嘉宾都已收到直播链接和流程表;苏清颜则坐在镜头前,对着稿子进行最后一次彩排,她的语气平静而坚定,没有愤怒,也没有委屈,只有对真相的执着和对未来的笃定。
“准备好了吗?”林薇走到苏清颜身边,轻声问道。
苏清颜点点头,看向窗外渐渐泛起的鱼肚白:“准备好了。明天,我们就把真相交给大家。”
工作室里,疲惫的团队成员们互相击掌,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这场连夜筹备的发布会,不仅是对近一个月舆论战的回应,更是对所有信任与支持的交代。他们知道,当直播开启的那一刻,真相将穿透所有谎言,照亮被资本阴霾笼罩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