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3年12月,国家乡村振兴局在北京召开“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表彰大会”,苏清颜团队与陆时衍公司联合推进的“乡村振兴直播项目”,从全国1200个申报案例中脱颖而出,获评“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这是直播领域首个获此殊荣的项目,表彰词明确指出,该项目通过“直播+供应链+产业赋能”的创新模式,实现了“农产品增值、农户增收、文化传承”的多重目标,为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大会同期发布《乡村振兴直播项目推广指南》,计划在全国30个省份开展项目试点,让这一模式惠及更多乡村。
此次“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评选,是国家乡村振兴局为总结推广各地乡村振兴创新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专项评选活动,评选标准涵盖“产业带动效果、农户受益程度、模式创新性、可持续性”四大核心维度,经过“地方推荐、专家评审、实地考察、社会公示”四个严格环节。“乡村振兴直播项目”能最终入选,源于其落地3年来的扎实成果与深远影响。
在地方推荐阶段,云南、甘肃、四川等10个项目覆盖省的乡村振兴局,均以“数字赋能产业振兴标杆”为由,联合推荐该项目。推荐材料中,一组组数据凸显项目价值:3年来累计带动25个县农产品销售额达8.6亿元,较项目落地前平均增长420%;培养1000名农村主播,其中60%成为“县域产业带头人”,带动周边农户组建直播合作社120个;推动15项乡村非遗手作实现产业化,订单量平均增长350%,如四川凉山彝族刺绣、贵州苗族银饰等非遗产品,通过直播走进全国千万家庭。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农户收入,更激活了乡村产业活力,成为地方推荐的核心依据。
专家评审环节,由农业农村部、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校组成的20人评审团,对项目进行了全方位评估。评审团重点关注“项目模式的创新性与可复制性”,一致认为该项目突破了传统助农“重销售、轻产业”的局限,构建了“从田间到餐桌、从文化到市场”的全链条赋能体系:在产业层面,通过“直播销售+供应链升级”,解决了农产品“卖难、卖贱”问题,如云南澜沧芒果通过冷链物流与品牌包装,售价从每斤2元提升至8元,附加值增长3倍;在人才层面,通过“本土化主播培训”,为乡村留下了“带不走的致富队伍”,避免了“项目撤离后产业回落”的困境;在文化层面,通过“非遗直播展示”,让乡村文化资源转化为产业优势,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中国农业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教授在评审意见中写道:“该项目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证明了数字技术不仅能‘输血’,更能为乡村‘造血’——通过直播激活产业、培养人才、传承文化,这正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
实地考察阶段,国家乡村振兴局组织考察组,深入云南澜沧、甘肃通渭等5个项目核心县,走访农户、农村主播、供应链企业,验证项目实效。在云南景迈山,考察组看到茶农岩温的直播间里,实时在线人数超5万,一场直播就能卖出200万元茶叶,而3年前他还在为茶叶滞销发愁;在甘肃通渭,考察组参观了数字化仓储中心,AI分拣设备正高效分拣杂粮,损耗率从25%降至8%,物流成本降低30%;在四川凉山,考察组见证了彝族绣娘阿依莫通过直播,带动80名绣娘成立合作社,月均收入从2000元提升至6000元。农户们的真实反馈与产业的显着变化,让考察组对项目的实效给予高度认可。
12月15日,全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国家乡村振兴局局长为苏清颜与陆时衍颁发“国家级乡村振兴示范项目”奖牌与证书,并在致辞中强调:“‘乡村振兴直播项目’的成功,为我们提供了三点重要启示:一是数字技术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要善用直播、大数据等工具,打通乡村产业发展的‘堵点’;二是产业振兴要注重‘全链条赋能’,不仅要帮农户卖产品,更要帮他们建产业、育人才;三是乡村振兴要尊重‘本土化规律’,培养本地人才、挖掘本地文化,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希望各地认真学习借鉴这一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取得新成效。”
大会同期发布的《乡村振兴直播项目推广指南》,是对项目模式的系统梳理与标准化总结,内容涵盖“项目落地流程、供应链建设标准、主播培训体系、风险防控机制”四大板块,为各地推广提供“操作手册”。例如在“项目落地流程”中,指南明确了“前期调研(产业基础、农户需求)—方案定制(结合地方特色)—资源对接(供应链、流量)—试点运行—全面推广”五步流程;在“主播培训体系”中,指南提供了“基础课程(合规知识、直播话术)—进阶课程(产业对接、内容创作)—精英课程(团队管理、品牌打造)”三级课程模板,可直接供地方参考使用。
为推动项目全国推广,国家乡村振兴局还联合苏清颜团队、陆时衍公司,启动“百县试点计划”:2024年在全国30个省份选择100个县开展试点,由苏清颜团队提供“主播培训、内容策划”支持,陆时衍公司提供“供应链建设、技术保障”支持,国家乡村振兴局提供“政策指导、资金补贴”,形成“中央+地方+企业”的协同推广机制。首批试点县已确定,包括河北邢台(杂粮产业)、广西百色(水果产业)、湖南湘西(非遗手作产业)等,预计2024年底可完成试点,2025年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苏清颜在大会交流发言时说:“‘乡村振兴直播项目’能获得国家级表彰,不是我们团队的功劳,而是所有参与项目的农户、农村主播、地方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这个奖项对我们来说,是荣誉更是责任。未来,我们会全力配合‘百县试点计划’,把项目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各地,让更多乡村通过直播实现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
陆时衍也表示:“供应链是项目的‘生命线’,我们会在全国推广中,根据各地产业特色优化供应链体系,例如在北方县重点建设‘杂粮仓储加工中心’,在南方县重点完善‘水果冷链物流’,确保各地都能享受到高效、低成本的供应链服务。”
表彰大会结束后,#乡村振兴直播项目获国家奖# #直播助农模式全国推广# 等话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累计阅读量突破9亿。不少地方乡村振兴局第一时间与苏清颜团队联系,咨询项目落地细节;农村主播代表们也备受鼓舞,岩温在社交平台分享:“3年前我只是个普通茶农,现在能参与国家级项目,还能帮更多老乡增收,太自豪了!未来我会继续做好直播,把家乡的好茶卖到全世界。”
截至2033年12月底,“百县试点计划”的前期调研已完成,河北邢台、广西百色等10个试点县的项目已正式启动。随着项目的全国推广,“直播+供应链+产业赋能”的模式,正从25个县的实践,逐步成为全国乡村振兴的“通用解法”,为更多乡村注入数字活力,让更多农户踏上增收致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