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砚深那个克制的拥抱,像一颗投入心湖的石子,涟漪荡漾了整整一夜。
第二天醒来,嘴角还带着一丝不自知的弧度。镜子里的自己,眼底的阴霾似乎又散去了些,换上了一种清亮的光。
这种由内而外的松弛感,也悄然蔓延到了工作中。
我不再是那个紧绷着、生怕行差踏错的“前破产千金”或“关系户”。我只是沈清弦,一个珍惜工作机会、愿意付出百分百努力的专业人士。
这种心态的转变,带来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我不再仅仅满足于完成分内工作。交给我的报告,我会多查几份数据,多做几个对比分析,让结论更有说服力。部门讨论时,我不再沉默聆听,开始敢于提出不同的、甚至有些尖锐的观点,但语气始终保持着专业和建设性。
起初,有同事私下议论,说我“表现欲太强”。我不辩解,只是更专注地做好手头的事。
直到那次,关于一个老牌消费品客户的品牌焕新提案会。
客户要求苛刻,市场部熬了几个通宵拿出的方案,都被打了回来。会议室气氛低迷,总监揉着太阳穴,一脸疲惫。
轮到我就某个细分市场的用户画像补充发言时,我没有照本宣科念ppt。而是结合了我这段时间私下做的市场走访和线上舆情分析,用更生活化、更精准的语言描述了目标群体的真实痛点和使用场景,甚至提出了一个非常规的、低成本触达他们的渠道设想。
我说完,会议室有片刻的安静。
不是那种尴尬的冷场,而是一种带着思考的沉寂。
然后,我听到总监轻轻“咦”了一声,身体坐直了些。“清弦,你刚才说的那个‘社区宝妈意见领袖孵化’的想法,具体展开讲讲?”
我深吸一口气,将脑海中期盼已久的思路清晰道出。没有炫技,只有扎实的观察和逻辑。
会议结束后,总监把我留了下来。
“清弦,”他看着我,目光里带着审视,也有一丝赞赏,“你最近进步很大。这个想法很有洞察力。”
“谢谢总监,我只是做了些功课。”我保持谦逊。
他点点头,沉吟片刻,像是下了某个决心:“我们手上现在有个比较棘手的项目,‘锦斓’这个老牌子,你知道吧?当年很风光,现在快被市场遗忘了。集团想试试看能不能盘活它。”
我的心跳漏了一拍。“锦斓”,一个有着几十年历史的国产丝绸品牌,承载着很多人的记忆,但也确实老态龙钟。这是个烫手山芋,但无疑,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这个项目,之前交给李经理的团队在做,但方向一直没找准。客户那边很不满意。”总监手指敲着桌面,“我看了你刚才的思路,觉得你可能能带来点新东西。怎么样,有没有兴趣试试,独立负责这个项目的初步调研和品牌重塑方向提案?”
独立负责?
我的心猛地跳了一下。
这意味着我不再是团队里的一颗螺丝钉,而是拥有了一个可以完全展现自己想法和能力的舞台。尽管只是“初步”阶段,但这已经是我重返职场后,迈出的最关键一步。
风险很大。“锦斓”积重难返,竞争对手虎视眈眈,一旦搞砸,我之前积累的好印象可能付诸东流。
但挑战,也意味着机遇。
我几乎没有任何犹豫,抬起头,迎上总监的目光,清晰而坚定地回答:“我有兴趣。谢谢总监给我这个机会,我会尽全力。”
总监脸上露出笑容:“好!要的就是这股劲头。相关资料我让助理发你。给你两周时间,拿出一份像样的方向提案给我。”
“明白。”
抱着厚厚一叠关于“锦斓”的历史资料、财报、市场报告回到工位,我感觉自己的手心因为兴奋而微微出汗。
不再是出于生存的被迫努力,而是一种久违的、渴望创造价值的激情在胸腔里涌动。
接下来的日子,我几乎进入了废寝忘食的状态。
白天处理日常工作,所有空闲时间都扑在了“锦斓”上。我查阅了过去几十年的广告片、海报,研究它的工艺传承、品牌故事。我跑遍了全市还在销售“锦斓”的专柜和代销点,观察顾客,和售货员聊天。我甚至混进了一些丝绸爱好者的论坛和社群,看他们如何评价、有何期待。
夜晚的办公室,常常只剩下我桌前一盏孤灯。
屏幕上密密麻麻铺满了资料、思维导图。指尖在键盘上飞舞,记录下每一个稍纵即逝的灵感。累了,就端着已经冷掉的咖啡站在窗前,看着楼下的车灯汇成流动的河,脑子里依然在反复推敲:锦斓的核心价值到底是什么?它该如何与新一代的消费者对话?
有时候会遇到瓶颈,烦躁得想抓头发。但更多的时候,是一种沉浸在创造中的纯粹快乐。这种专注于一件事,不断思考、推翻、重建的过程,让我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活着,有价值地活着。
被践踏过的自信,仿佛在这专注的耕耘中,一点点从泥土里重新探出头,发出稚嫩却顽强的芽。
我知道前路艰难,竞争对手实力强劲,内部也可能有不同声音。
但这一次,我站在了属于自己的战场上。
握着笔,掌控着方向。
为我自己,也为“锦斓”这个沉寂多年的名字,寻找一个重焕新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