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的青溪镇,草木葱茏,阳光透过药材学堂的窗棂,洒在院子里的药田上。二十多个穿着粗布衣裳的年轻人,正跟着药农学习辨认当归的长势,有人蹲在田埂边,小心翼翼地拨开土壤,查看药材的根系;有人拿着小本子,认真记录着苏清鸢之前讲过的“施肥要点”。不远处的药膳作坊里,传来伙计们分拣药材的清脆声响,混合着陈皮与桂花的清香,在空气中缓缓流淌。
苏清鸢站在学堂门口,看着眼前这幅充满生机的景象,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袖中的那枚旧银钗——这是她刚到青溪镇时,身上唯一值钱的物件。那时的她,背着简单的行囊,站在陌生的镇口,连一间能遮风挡雨的屋子都没有,只能在破庙里暂且落脚。第一次给乡亲们看病,她因为年纪轻,被质疑“毛丫头懂什么医术”;第一次尝试做药膳包,因为不懂销路,只能挨家挨户去推销,常常被拒之门外。
“在想什么?”沈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他手里提着一个食盒,里面装着刚做好的绿豆糕。苏清鸢转过身,看着他眼中温柔的笑意,笑着摇头:“在想刚到青溪镇的时候,没想到会有今天。”沈砚将食盒递给她,目光扫过不远处的药田和作坊,感慨道:“你靠的从来不是运气,是那颗想‘种好药、救好人’的心思。”
是啊,“种好药、救好人”,这六个字,是苏清鸢一直坚守的初心。这些年,她从未停下脚步——为了种出优质药材,她带着乡亲们改良种植技术,从选种、施肥到采收,每个环节都亲力亲为,甚至顶着烈日在田间地头蹲守一整天,只为观察药材的生长规律;为了让药膳包惠及更多人,她反复改良配方,从最初的“解乏包”“安神包”,拓展到适合老人的“养胃包”、适合孩童的“健脾包”,还根据不同季节推出应季产品,让药膳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为了提升医术,她不仅跟着周伯昌潜心学习,还利用出诊间隙研读医书,遇到疑难病症,哪怕翻山越岭也要去请教邻县的老中医。
如今,这份坚守终于有了收获。药材生意上,她早已不是当初那个需要挨家推销的“小丫头”——拥有五十亩标准化药材种植基地,从选种到加工全程可控;药膳作坊雇了三十多个乡亲,每天能生产两千份药膳包,产品通过自己的运输小队,销往苏州、杭州、南京等十多个城镇,“清鸢药膳”成了江南一带小有名气的招牌;和仁心堂、苏州泰和药行等十多家药铺、药行建立了长期合作,每月稳定供应上万斤优质药材,马药商每次来提货,都会笑着说:“苏姑娘的药材,是我们药行的‘镇店之宝’,客人们就认这个品质。”
医术上,她更成了乡亲们口中“值得托付性命”的苏大夫。之前邻县有个患了三年“闭经”的年轻女子,四处求医无果,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找到苏清鸢。苏清鸢通过把脉发现,女子是因长期抑郁导致肝郁气滞,气血不足,便开了疏肝理气的药方,还每天和她聊天解心结,搭配穴位按摩。三个月后,女子的月经恢复正常,她特意带着一面“妙手仁心”的锦旗,跪在药铺门口道谢,说苏清鸢“不仅救了她的身体,还救了她的人生”。这样的例子,这些年数不胜数——有被儿科顽疾困扰的家长,带着孩子连夜赶来;有被外伤折磨的挑夫,慕名前来求治;甚至有远方城镇的富商,坐着马车来请她出诊。
“清鸢姑娘,您快看,这是苏州沈老板发来的订单,说要再加五百份‘祛湿药膳包’,还问咱们能不能开发一款适合船上水手的‘防晕船药膳’。”伙计小李拿着一张信纸,兴冲冲地跑过来。苏清鸢接过信纸,仔细看着上面的需求,笑着说:“水手常年在船上,湿气重还容易晕船,咱们可以用生姜、陈皮、茯苓做一款药膳茶包,方便携带,开水冲泡就能喝。”她立刻找来纸笔,写下初步配方,叮嘱小李:“先做五十份样品,寄给沈老板让水手们试用,根据反馈再调整。”
小李刚走,药材学堂的先生又来找苏清鸢:“苏姑娘,最近有不少周边村子的人想来学堂学习,不仅想学种药,还想学基础医术,咱们要不要扩大招生?”苏清鸢眼前一亮,她早就想让药材学堂发挥更大作用,不仅教种药技术,还能普及基础医术,让更多人学会自救互救。“当然要扩招!”苏清鸢说,“你去贴个告示,只要是愿意踏实学、真心想帮乡亲们的,都可以来报名,学费全免,还管午饭。”她顿了顿,补充道,“再请周老先生来客串讲师,给大家讲讲常见病症的诊治,让学堂既有‘药’,又有‘医’。”
忙完这些,夕阳已经西斜,金色的余晖洒在青溪镇的石板路上,给整个镇子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苏清鸢和沈砚并肩走在街头,看着乡亲们提着刚买的药膳包,笑着和她打招呼;看着挑夫们腰间挂着她做的防护药粉,脚步轻快地去送货;看着药材学堂的学员们,抱着刚采的药材,兴高采烈地讨论着种植技巧。
“你之前说,想把药材学堂办得更大,让更多人学会种药和医术;想把药膳生意做得更远,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医药的魅力;还想编写更多的医书……”沈砚握住她的手,语气坚定,“这些,我们一起去做。”
苏清鸢抬头看向沈砚,又望向远方连绵的青山,眼里闪着明亮的光。她知道,现在的成就只是起点,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她想把药材种植技术推广到更多村子,让更多乡亲靠种药过上好日子;想在苏州、杭州开“清鸢药膳坊”分店,让更多人吃到健康的药膳;想把《乡野医案》继续补充完善,再编写一本《药膳养生指南》,让中医药知识走进更多家庭;甚至想在青溪镇建一所小型医馆,免费为贫困乡亲看病,让大家再也不用为“看病难”发愁。
“嗯,一起去做。”苏清鸢笑着说。晚风拂过,带着药田的清香,吹动她的发梢。她知道,只要守住“种好药、救好人”的初心,不管未来的路遇到多少风雨,她都能坚定地走下去。而青溪镇的夕阳下,那片生机勃勃的药田,那个忙碌的药膳作坊,那间充满笑声的药材学堂,都将是她初心最好的见证,也是她迈向未来最坚实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