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后的青溪镇,日头一天比一天烈,镇口的老槐树虽枝繁叶茂,却也挡不住蒸腾的暑气。“清鸢药膳坊”的木门敞开着,里面飘出的药膳香混着一丝清凉气息,引得路过的人总忍不住多望两眼。苏清鸢正坐在柜台后整理账本,指尖刚划过“上月营收”那栏,就听见门口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着孩童的哭闹声。
“苏掌柜!苏掌柜快救救俺家娃!”一个穿着粗布短褂的农妇冲进铺子,怀里抱着个四五岁的小男孩,孩子的小臂上红了一大片,皮肤皱起,还渗着细密的水泡——显然是被烫伤了。农妇眼眶通红,声音发颤:“刚才在灶房烧开水,娃不小心撞翻了水壶,俺们镇上的郎中说要等水泡破了才能上药,可娃疼得直哭,俺实在没办法了……”
苏清鸢连忙放下账本起身,让农妇把孩子抱到里屋的竹椅上。她取来干净的棉布蘸了凉水,轻轻敷在孩子的烫伤处,又从柜台下的小抽屉里拿出一个瓷瓶,倒出少许淡绿色的膏体,用指尖轻轻抹在红肿处。“别担心,这是我前阵子试做的膏子,能止痛还能护着皮肤,水泡不会破得那么快。”她一边说,一边留意孩子的反应,见孩子的哭声渐渐小了,才松了口气。
农妇看着孩子不再哭闹,紧绷的肩膀终于垮下来,连连道谢:“苏掌柜您真是救苦救难!俺们农户家,烧火做饭、下地干活,总免不了磕着碰着,家里备的草药膏子要么不管用,要么太刺激,娃子们都怕涂。”这话像颗石子,在苏清鸢心里漾开了涟漪——这段时间,她总能遇到来铺子求药的人:有被蚊虫叮咬得满腿包的脚夫,有在山上砍柴被划伤的樵夫,还有下田时被农具蹭破皮的农户。
当晚关了铺子,苏清鸢就进了空间。空间里的药材长得愈发旺盛,独活、桑寄生在角落里郁郁葱葱,而另一侧的薄荷、金银花、芦荟则散发着清新的香气——这些都是她特意培育的,薄荷清凉解暑,金银花清热解毒,芦荟更是能消炎愈肤。她蹲在药田边,指尖拂过芦荟肥厚的叶片,心里有了主意:既然伤药需求这么大,不如结合空间药材的特性,专门研制几款伤药,既能帮到百姓,也能给药膳坊添个新业务。
接下来的半个月,苏清鸢几乎把所有空闲时间都用在了研制伤药上。她先从烫伤入手,空间里的芦荟汁液比寻常芦荟更浓稠,消炎效果也更好,她将芦荟去皮取汁,又加入晒干的金银花粉末,再兑上少许蜂蜡熬煮——蜂蜡是镇上养蜂人送的,能让膏体更易成型,还能在皮肤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熬煮时,她特意控制着火候,避免高温破坏药材的药效,熬好的膏体呈淡绿色,闻着有股淡淡的草木香,抹在皮肤上凉丝丝的,一点都不刺激。她给这款膏子取名“清凉愈肤膏”,装在小巧的瓷瓶里,方便携带。
解决了烫伤,蚊虫叮咬又是个难题。青溪镇多水田,入夏后蚊虫格外多,脚夫们赶路时被叮咬,痒得忍不住抓挠,常常把皮肤抓破感染。苏清鸢想到了空间里的薄荷,薄荷的清凉感能快速止痒,她将薄荷打成汁,加入少量金银花提取液,再用琼脂调成透明的凝露状——凝露比膏体更清爽,涂在皮肤上很快就能吸收,不会留下黏腻的感觉。她把这款凝露装进带滚珠的小玻璃瓶里,取名“止痒凝露”,滚珠设计还能避免手直接接触,更卫生。
伤药研制好后,苏清鸢却没急着售卖。她知道百姓们对新出的伤药难免有顾虑,尤其是直接涂在伤口上的东西,万一用着不舒服怎么办?她琢磨了两天,决定在铺子外搭个“伤药试用区”——她让伙计搬来一张长桌,铺上干净的粗布,把“清凉愈肤膏”和“止痒凝露”的小样摆出来,每个小样都装在极小的瓷盒或玻璃瓶里,旁边还放着干净的棉签。
试用区刚搭好,就吸引了不少人围观。一个挑着担子的脚夫路过,看到桌上的伤药,犹豫着停下脚步:“苏掌柜,这膏子真能治烫伤?俺前几天搬货时被热水烫了手,现在还疼着呢。”苏清鸢连忙拿出一个“清凉愈肤膏”的小样,用棉签蘸了一点,轻轻涂在脚夫的烫伤处:“你试试,要是觉得不舒服,马上擦掉。”脚夫刚涂上去,就眼睛一亮:“哎!凉丝丝的,不那么疼了!”周围的人见了,也纷纷围过来要小样——有农妇要了“清凉愈肤膏”,说要带回家给常烧火的婆婆用;有孩童吵着要“止痒凝露”,因为晚上总被蚊子咬得睡不着;还有樵夫拿了两种小样,说砍柴时难免受伤,正好能用上。
为了让大家更清楚用法,苏清鸢还现场演示:“这‘清凉愈肤膏’,刚烫伤的时候就可以涂,能止痛还能预防水泡;要是已经起了小水泡,别挑破,薄涂一层,水泡会慢慢吸收。”她一边说,一边拿着棉签在模拟伤口的棉布上演示涂抹的力度,“涂的时候要轻,别蹭到伤口。”对于“止痒凝露”,她则演示了滚珠的用法:“用滚珠在叮咬的地方滚两圈就行,别用手抓,抓破了容易感染。”
演示完,苏清鸢还特意强调:“这些伤药都是用草药做的,没有添加别的东西,价格也定得亲民,‘清凉愈肤膏’一瓶只要五个铜板,‘止痒凝露’四个铜板,大家要是用着好,再过来买。”五个铜板和四个铜板,也就够买两个馒头的钱,对农户和脚夫来说,根本不算负担。
没想到当天下午,就有人来买正装了。上午试用过“清凉愈肤膏”的脚夫,特意带着两个同伴来,每人买了一瓶:“俺涂了半天,手不疼了,也没起水泡,俺们哥几个经常赶路,备着这个放心。”接着,农妇们也陆续上门,有的一次买两瓶“清凉愈肤膏”,说要给娘家也带一瓶;有的家长给孩子买“止痒凝露”,说再也不用听孩子夜里哭着喊痒了。
短短几天,两款伤药就卖得供不应求。苏清鸢不得不让伙计帮忙,每天多熬制一些伤药。有一次,一个从邻镇来的货郎路过,看到“清鸢药膳坊”的伤药卖得火爆,特意找到苏清鸢,想批发一些带到邻镇去卖:“苏掌柜,您这伤药好用又便宜,邻镇的百姓肯定也需要,您要是愿意批发,俺保证按您定的价卖,不涨价。”苏清鸢想了想,答应了货郎的请求,还特意叮嘱他:“一定要跟百姓说清楚用法,要是有人用着不舒服,随时能来找俺。”
货郎把伤药带到邻镇后,果然大受欢迎。没过多久,邻镇的百姓也专程来青溪镇买伤药,有的还顺便喝上一碗药膳汤,药膳坊的生意更红火了。苏清鸢看着铺子里来来往往的人,心里满是欣慰——她研制伤药,原本是想帮百姓解决难题,没想到竟成了药膳坊的又一盈利增长点,而且这盈利,来得踏实又安心。
这天傍晚,苏清鸢送走最后一位买伤药的客人,正收拾试用区的桌子,就看到之前那个烫伤孩子的农妇提着一篮新鲜的青菜走过来:“苏掌柜,俺家娃的烫伤全好了,这青菜是俺自己种的,没打农药,您收下尝尝。”苏清鸢推辞不过,只好收下青菜,又回赠了一瓶“止痒凝露”:“夏天蚊虫多,给娃备着用。”农妇接过凝露,笑得合不拢嘴,连声道谢后才离开。
苏清鸢看着农妇的背影,又看了看桌上的青菜,心里暖暖的。她知道,这些伤药不仅仅是商品,更是连接她和百姓的纽带——百姓们信任她,她也愿意用最好的药材、最实惠的价格,来回馈这份信任。夕阳透过门框,洒在“伤药试用区”的牌子上,给木牌镀上了一层金边,就像这份信任,在岁月里闪闪发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