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薄雾还未散去,苏清鸢站在药膳坊二楼的露台上,俯瞰着整个青溪镇。街面上已经热闹起来,挑着担子的货郎吆喝着走过,提着菜篮的妇人笑着打招呼,孩子们在巷口追逐打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她的目光首先落在不远处的平价粮点——那里再也没有了旱灾时的拥挤和焦虑,百姓们拿着粮票,有序地排队买粮,脸上带着安稳的笑容。粮点的伙计熟练地称粮、装袋,偶尔还会和百姓聊上几句家常。苏清鸢想起去年旱灾时,百姓们因为缺粮而愁眉苦脸的样子,心中满是感慨。“能让大家吃上饱饭,是我来到这里后做的第一件有意义的事。”她轻声说道。
接着,她的目光转向楼下的药膳坊。伙计们已经开始忙碌,有的在擦拭桌椅,有的在准备食材,有的在接待早到的客人。阿巧站在柜台后,熟练地记账、收钱,偶尔还会给客人推荐新的药膳。厨房的烟囱里冒出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春笋瘦肉粥和枸杞黄芪乌鸡汤的香气。苏清鸢记得,药膳坊刚开业时,只有几张破旧的桌子,每天的营收不过几钱银子;而现在,药膳坊不仅扩大了规模,还推出了几十种药膳,每天的营收都能超过一两银子,成为青溪镇百姓最喜爱的去处之一。
她的目光又转向柳先生的小院,透过敞开的院门,能看到苏明轩和苏明玥坐在石桌前读书。苏明轩拿着毛笔,正在认真地默写《论语》,苏明玥则捧着一本药书,时不时向柳先生提问。柳先生坐在一旁,耐心地指导着他们,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容。苏清鸢想起刚见到弟弟妹妹时,他们因为营养不良而面黄肌瘦,对读书更是毫无兴趣;而现在,他们不仅身体健康,还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苏明轩甚至能对诗文发表自己的见解,苏明玥也能辨认出上百种药材。“看着他们成长,比我自己成功更开心。”苏清鸢的眼中满是温柔。
最后,她的目光落在镇外的田地里。苏老实父子正在田埂上忙碌,苏老实弯腰查看小麦的长势,苏大壮则在旁边帮忙除草。阳光下,他们的身影显得格外踏实。苏清鸢想起去年,大伯一家还在为温饱发愁,王氏每天唉声叹气,苏大壮也因为吃不饱饭而无精打采;而现在,他们不仅种上了耐旱的杂粮,还学会了新的耕作方法,日子越过越红火,王氏甚至会主动给她送自家种的蔬菜。“曾经的矛盾,终于在彼此的努力下化解了。”苏清鸢的心中满是温暖。
她深吸一口气,空气中带着泥土的清香和药膳的香气,让她感到无比安心。她知道,自己“在青溪镇立足”的目标已经圆满达成——她不仅解决了自己和弟妹的温饱问题,还帮助了大伯一家和更多的百姓;她不仅拥有了稳定的产业和丰厚的积蓄,还积累了宝贵的人脉和知识;她不仅赢得了百姓的信任和尊重,还找到了自己在这个时代的价值和意义。
“青溪的日子很安稳,但我不能停下脚步。”苏清鸢的目光转向京城的方向,眼神变得坚定。她知道,青溪镇只是她人生的一个驿站,京城才是她更大的舞台。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能让她的医术和“清鸢牌”中成药帮助更多的人;那里有更复杂的挑战,能让她不断成长和进步;那里还有她牵挂的人,能让她解开心中的疑惑。
她从怀中取出萧九留下的玉佩,轻轻摩挲着上面的“靖”字,心中默念:“萧九,等着我。我知道,京城的路不好走,权贵斗争很残酷,但我已经做好了准备。我有足够的资本、人脉和智慧,也有足够的勇气和底气。总有一天,我会带着‘清鸢牌’的名声,带着对百姓的责任,带着对你的牵挂,站在你面前,告诉你我这一路的成长和收获。”
薄雾渐渐散去,阳光洒满青溪镇,也照亮了苏清鸢的脸庞。她知道,离开青溪、前往京城的日子已经不远了。但她并不害怕,因为她在青溪镇积累的一切,都将成为她前行的动力和底气。她相信,只要自己保持初心,坚持努力,就一定能在京城闯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地,实现自己的梦想,也让“清鸢”这个名字,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