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二年四月中旬,燕云边境的春风已褪去寒意,吹得戈壁滩上的骆驼刺冒出嫩绿的新芽,田地里的春麦也舒展叶片,泛着勃勃生机。清晨的微光刚划破天际,联合巡逻队的哨探赵虎就已站在西坡隘口的了望塔上,握着望远镜,目光警惕地扫过远处的荒漠——这里是匈奴以往潜入燕云的常用路线,也是联防巡逻的重点盯防区域。
“虎哥,你说这匈奴会不会趁着春耕,来偷摸搞点小动作?”了望塔下,年轻哨探李青一边擦拭着腰间的佩刀,一边问道。赵虎放下望远镜,揉了揉有些发酸的眼睛,语气沉稳:“不好说,往年这个时候,他们总爱派探子来打探春耕情况,要是咱们粮食多,就会来抢收。不过今年有三地联防,巡逻队一天两趟巡查,他们想钻空子,没那么容易。”
话音刚落,赵虎的目光突然一凝,再次举起望远镜——远处的荒漠上,两个模糊的身影正贴着矮丘,鬼鬼祟祟地朝着西坡隘口移动。他们穿着中原百姓的粗布衣裳,却脚踩匈奴特有的皮靴,走路时弯腰弓背,明显在刻意隐藏行踪。“有情况!”赵虎低喝一声,立刻从怀中掏出红色的烽火传讯符,“李青,快,点燃烽火,通知巡逻队和附近哨所!”
李青不敢怠慢,迅速点燃烽火台上的干柴,将红色传讯符扔进火中。刹那间,浓烟裹挟着红色火焰冲天而起,在清晨的天空中格外醒目——这是“发现可疑人员,请求支援”的信号。按照联防机制,周边十里内的巡逻队与哨所,需在半个时辰内抵达支援。
了望塔下的两名匈奴探子,看到烽火升起时,顿时慌了神。他们本想趁着清晨巡逻队换班的间隙,潜入西坡隘口附近的村落,打探燕云的春耕进度与兵力部署,却没想到刚靠近就被发现。两人对视一眼,转身就想往荒漠深处逃窜,可还没跑出去几步,就听到身后传来急促的马蹄声。
“站住!再跑就放箭了!”林策带领的联合巡逻队第一队,本在附近的红柳村巡查,看到烽火后立即策马赶来,五十名骑兵呈扇形包抄,很快就将两名探子围在了中间。匈奴探子拔出腰间的短刀,试图抵抗,却被巡逻队士兵三下五除二制服,反手绑了起来。
“搜搜他们身上有什么。”林策勒住马缰绳,目光锐利地盯着两名探子。士兵很快从他们怀中搜出一张羊皮地图,上面用匈奴文字标注着燕云边境的村落位置、隘口路线,还有几处疑似兵力驻扎点的标记。“果然是来打探情报的。”林策冷笑一声,“把他们押回燕云城,交给萧大人审问。”
不到半个时辰,燕云与幽州的援军也陆续赶到。看到探子已被生擒,幽州将领笑着对林策说:“林副将,你们的反应真快!这烽火传讯符果然管用,我们接到信号后,一路疾驰赶来,没想到你们已经解决了。”林策拱手道:“多亏了哨探警惕,提前发现了踪迹。现在看来,这联防预警机制,确实能让我们应对得更及时。”
当天上午,两名匈奴探子被押解至燕云城主府。萧玦坐在议事厅的主位上,目光如炬地盯着两人,身旁的侍卫手持长刀,气氛严肃。“说吧,你们潜入燕云,是来做什么的?匈奴近期有什么动向?”萧玦的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两名探子起初还想抵赖,声称自己是“迷路的牧民”,可当萧玦让人拿出搜出的羊皮地图,又细数出他们身上与中原百姓不符的细节——皮靴上的匈奴图腾、腰间挂着的匈奴弯刀、口中偶尔冒出的匈奴词汇,两人终于撑不住,低下头如实招供。
“我们……我们是匈奴单于派来的探子,奉命打探燕云的春耕情况和兵力部署。”其中一名探子声音颤抖地说,“单于听说燕云去年丰收,今年又种了很多庄稼,想趁着春耕时节,派骑兵来抢收粮食,顺便袭扰边境村落,让你们没法安心种地。”
萧玦眉头微挑,追问道:“匈奴打算派多少兵力?什么时候来?”另一名探子连忙回答:“单于本来想派三百骑兵,在四月底偷袭西坡隘口附近的几个村落,可我们出发前,听说燕云、幽州、并州搞了什么联防巡逻,还能点燃烽火传讯,单于担心兵力不够,让我们先打探清楚,再决定要不要出兵。”
萧玦听完,心中已有计较。他知道,匈奴向来欺软怕硬,若是让他们知道燕云联防稳固、兵力充足,必然会有所忌惮。“来人,把这两个探子拉下去,杖责二十,然后驱逐出燕云边境。”萧玦下令道。身旁的侍卫有些疑惑:“大人,就这样放他们走吗?万一他们回去后,再带匈奴兵来怎么办?”
萧玦笑着摇头:“我就是要让他们回去报信。杖责二十,是让他们记住教训,知道燕云不是好惹的;驱逐他们,是让他们把‘燕云联防严密、烽火传讯快捷’的消息带回去,让匈奴单于不敢轻易来犯。而且,他们也看到了,我们今年春耕顺利,粮草充足,就算他们来,我们也有足够的实力应对。”
侍卫恍然大悟,立即按令执行。两名探子被杖责后,跌跌撞撞地跑出燕云城,一路不敢停留,朝着匈奴王庭的方向逃去。他们身后,燕云的城墙巍峨矗立,联合巡逻队的马蹄声在边境线上回荡,像一道无形的屏障,挡住了他们再次潜入的念头。
十几天后,两名探子终于逃回了匈奴王庭,跪在单于的帐篷里,一边展示着身上的杖伤,一边添油加醋地描述着在燕云的经历——“单于,燕云的联防太严了!我们刚靠近隘口,就被哨探发现,不到半个时辰,援军就来了,最少有一百多骑兵!”“他们还有烽火传讯符,一点火,周边的兵很快就到,根本没法偷袭!”“而且燕云今年种了好多庄稼,田地里都是人,粮草肯定很充足,我们要是去了,说不定讨不到好!”
匈奴单于坐在宝座上,眉头紧锁,脸色阴沉。他本想趁着燕云春耕、兵力分散的时候,抢一波粮食,补充王庭的储备,可没想到燕云竟然与幽州、并州联手,还搞出了这么严密的巡逻和预警机制。“之前不是说,燕云只有萧玦一个人在撑着,兵力不足吗?怎么现在突然这么厉害?”单于看向身旁的谋士,语气中带着不满。
谋士连忙躬身回答:“单于,听说萧玦去年在燕云推行了很多新政,不仅让百姓安心种地,还招兵买马,加强了边防。现在又联合幽州、并州,三地兵力加起来,最少有五千骑兵,我们要是只派三百人去,确实不够。”他顿了顿,又补充道:“而且,燕云去年丰收,今年春耕又顺利,他们粮草充足,就算我们派兵去,也很难打下来,反而可能损失兵力。”
单于沉默了许久,看着帐篷外呼啸的风沙,最终叹了口气:“罢了,既然燕云联防稳固,粮草充足,我们暂时就别去招惹他们了。先派人盯着,等他们联防松懈了,或者遇到灾年粮草不够了,再想办法。”说完,他挥了挥手,让探子和谋士退下,心中却对燕云多了几分忌惮——这是他第一次觉得,想要袭扰燕云,竟然如此困难。
消息很快传到燕云,萧玦得知匈奴暂时放弃了袭扰计划,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召集将领们议事,说道:“匈奴虽然暂时不来了,但我们不能松懈。联防巡逻要继续坚持,烽火传讯符要随时备好,哨探也要加强警惕,不能给他们任何可乘之机。”
林策等人齐声应答:“请大人放心!我们一定守好边境,不让匈奴有机会来犯!”
接下来的日子里,联合巡逻队依旧每天在边境线上巡查,烽火台的微光日夜闪烁,哨探们瞪大双眼,警惕地盯着每一个可疑的身影。燕云的百姓们则安心地忙着春耕,田地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老人们坐在村口晒太阳,脸上满是安宁的笑容。
“以前这个时候,大家都提心吊胆的,生怕匈奴突然来偷袭,现在有巡逻队守着,我们终于能安心种地了。”西坡村的村民刘二一边耕地,一边对身旁的人说,“你看,今年的麦子长得多好,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
旁边的村民笑着点头:“是啊,多亏了萧大人和巡逻队,咱们才能有这么安稳的日子。以后要是匈奴再敢来,咱们就跟他们拼了!”
时间一天天过去,四月底、五月初、五月中旬……匈奴始终没有动静,燕云边境一直保持着安宁。到了六月初,燕云的春麦开始成熟,田地里一片金黄,百姓们忙着收割,脸上满是丰收的喜悦。萧玦让人统计了一下,这是近三年来,燕云边境安稳时间最长的一次,也是春耕、夏收最顺利的一次。
“大人,您看,这是今年夏收的统计,春麦总产量比去年多了三成,玉米和谷子的长势也很好,预计秋收时还能再丰收。”下属拿着统计册,兴奋地对萧玦说。萧玦接过统计册,翻看着上面的数字,心中满是感慨——这一切,都离不开联防机制的建立,离不开巡逻队的守护,更离不开百姓们的辛勤劳作。
他走到城楼上,望着远处金黄的麦田和巡逻队的身影,心中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把联防机制坚持下去,把边境的“安全网”织得更密,让燕云的百姓永远能安心种地、安居乐业,让这片土地永远远离战乱,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燕云的边境线上,将巡逻队的身影拉得很长。马蹄踏过金黄的麦田,与百姓们的收割声、笑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边境安宁、百姓安乐的美好画卷。而这,只是燕云安稳生活的开始——在联防机制的守护下,在百姓们的共同努力下,燕云的未来,必将更加繁荣、更加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