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五年七月,暑气尚未完全消退,燕云各州县的乡间却已飘起朗朗书声。蓟州城东的李家村、凉州城郊的王家堡、并州山区的石寨……一座座崭新的蒙学馆拔地而起,青瓦白墙在绿树掩映下格外醒目,推开厚重的木门,宽敞的教室里摆着整齐的木桌木椅,墙上挂着乌黑的黑板,墙角的书架上整齐码放着《三字经》《千字文》等启蒙书籍,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地面,映出孩子们奔跑的身影——这是燕云蒙学数量扩充后的新景象,也是知识与希望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的模样。
早在春日新政研讨会上,萧玦与苏清鸢就定下“蒙学全覆盖”的目标:半年内,在燕云所有州县新建或修缮蒙学馆五十所,确保每个村落的孩子都能在步行半个时辰内抵达学堂;同时从各地选拔秀才、儒生来担任先生,为蒙学馆配备统一的桌椅、书籍、笔墨,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也能免费入学。如今,随着最后一所蒙学馆在并州石寨落成,这个目标终于实现,五千余名原本因距离遥远、家境贫寒无法读书的孩子,终于能背着书包走进学堂。
七月初十,是蓟州李家村蒙学馆的开学日。萧玦与苏清鸢特意从王府赶来,为孩子们送上开学礼物。刚走到村口,就听到学堂方向传来“人之初,性本善”的诵读声,虽然稚嫩却整齐,像一串清脆的风铃在空气中回荡。蒙学馆的先生是从蓟州城请来的张秀才,他穿着青色长衫,正站在讲台上,拿着戒尺轻轻敲击桌面,带领孩子们逐句诵读。
看到萧玦与苏清鸢到来,张秀才连忙停下授课,带着孩子们出门行礼。萧玦扶起张秀才,笑着说:“张先生不必多礼,今日我们是来给孩子们送开学礼的,可不能打扰了他们读书。”说着,他从侍从手中接过一个布包,里面装着崭新的笔墨纸砚,“这些是给孩子们的见面礼,希望他们能好好读书,将来成为有学问、对燕云有用的人。”
苏清鸢则走到孩子们中间,蹲下身与他们平视。孩子们大多穿着洗得发白的衣裳,却个个睁着明亮的眼睛,好奇地看着眼前的王妃。她拿起一套笔墨,递给身边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这是你的开学礼,要好好练字哦。写得好的话,下次我还会来看你。”小女孩怯生生地接过笔墨,小声说了句“谢谢王妃”,便紧紧抱在怀里,生怕被人抢走。
萧玦走到教室中央,看着墙上挂着的《千字文》字帖,对孩子们说:“你们知道为什么要读书吗?读书不是为了做官发财,而是为了明白道理——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知道如何待人接物,如何爱护家乡。以前,很多孩子因为家里穷、学堂远,只能跟着父母下地干活,看不到书本是什么样子。现在,朝廷为你们建了学堂,请了先生,就是希望你们能通过读书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将来无论是种地、做工,还是当先生、做官员,都能比父辈做得更好,让燕云变得更繁荣。”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却牢牢记住了“让燕云变得更繁荣”这句话。李家村的李狗蛋(学名李崇文)以前每天要跟着父亲放牛,如今终于能走进学堂,他摸着崭新的木桌,小声对身边的伙伴说:“我要好好读书,将来教村里其他孩子认字。”
送完礼物,萧玦与苏清鸢没有过多停留,又马不停蹄地赶往凉州王家堡的蒙学馆。这座蒙学馆是在旧庙的基础上修缮而成的,保留了古朴的屋檐,却换上了明亮的窗户和结实的桌椅。开学第一天,王家堡的百姓几乎都来送孩子上学,有的家长帮孩子背着书包,有的则拿着自家种的瓜果,要送给先生当谢礼。
苏清鸢刚走进学堂,就被一位老大娘拉住了手。老大娘是王家堡的王婆婆,她的孙子王小虎今天第一天上学,老人激动得眼眶发红:“王妃啊,谢谢您和王爷!以前小虎只能跟着我在家捡柴火,我看着城里的孩子能读书,心里别提多难受了。现在好了,学堂建到了家门口,小虎也能读书认字了,将来就能有出息了!”
苏清鸢握着王婆婆的手,温柔地说:“大娘,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孩子是燕云的未来,只有让他们多读书,燕云的未来才会更好。您放心,学堂不仅不收学费,还会给孩子们提供午饭,绝不会让孩子因为家里穷而饿肚子读书。”
说话间,上课铃响了。王小虎背着母亲连夜缝的布书包,蹦蹦跳跳地跑进教室,还不忘回头对王婆婆挥挥手:“奶奶,我去读书啦!”王婆婆看着孙子的背影,擦了擦眼泪,笑着说:“好,好,好好读书,将来做个有学问的人。”
在蒙学馆的教室里,先生正教孩子们认识“日、月、山、水”等简单的汉字。他在黑板上用粉笔写下“山”字,指着窗外的远山说:“大家看,这个‘山’字,就像咱们眼前的山,有山峰,有山谷。咱们燕云多山,你们以后读书识字了,就能把看到的山、水、花、草写下来,告诉更多人燕云有多美。”
孩子们纷纷看向窗外,又低头看着黑板上的字,小脸上满是认真。王小虎举起手,大声说:“先生,我知道!‘水’字就像咱们村边的小河,弯弯曲曲的!”先生笑着点头:“小虎说得对!读书就是这样,把书本上的知识和咱们看到的、听到的结合起来,就能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萧玦与苏清鸢站在教室外,透过窗户看着孩子们认真学习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萧玦轻声对苏清鸢说:“你看,孩子们多渴望知识。咱们建学堂、请先生,不仅是为了让他们认字,更是为了在他们心里种下‘希望’的种子,让他们知道,只要努力读书,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燕云的命运。”
苏清鸢点点头,目光落在教室角落的一个小男孩身上。男孩穿着单薄的衣裳,却坐得笔直,手里拿着一支用布条缠好的铅笔,正认真地在纸上临摹“山”字。她知道,这个男孩是村里的孤儿,靠乡亲们接济长大,如今能走进学堂,是蒙学扩充给了他新的机会。“咱们还要多关注这些贫困家庭的孩子,不仅要让他们能上学,还要让他们能安心上学。”苏清鸢说,“可以在学堂里设立‘助学基金’,给家里特别困难的孩子提供衣服、鞋子,让他们不用为生活发愁。”
萧玦立刻同意:“这个提议好,我让人尽快落实。另外,还要定期考核先生的教学质量,确保每个孩子都能学到真知识,而不是白白浪费时间。”
傍晚时分,萧玦与苏清鸢离开王家堡时,学堂的放学铃响了。孩子们背着书包,蹦蹦跳跳地跑出学堂,有的嘴里还念叨着刚学的汉字,有的则拿出先生布置的作业,向父母请教。王家堡的村支书王大叔拉着萧玦的手,感激地说:“王爷、王妃,你们为孩子们想得太周到了!以前咱们村没学堂,好多孩子长大了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现在好了,孩子们能读书了,将来就能走出大山,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萧玦笑着说:“这是咱们共同的心愿。只要百姓们支持,孩子们努力,用不了几年,燕云就会涌现出更多有学问的人,到时候无论是发展农业、商业,还是建设家乡,都能有更多人才可用。”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蒙学馆的屋顶上,也洒在孩子们欢快的身影上。学堂里的书声渐渐平息,却在百姓们的心中种下了希望的种子。在蓟州、在凉州、在并州……一座座蒙学馆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孩子们的求学路,也照亮了燕云的未来。
接下来的日子里,蒙学馆的书声成为了燕云最动听的声音。孩子们在先生的教导下,不仅学会了认字、写字,还知道了“孝亲敬长”“爱国爱家”的道理;家长们也渐渐重视起教育,有的主动到学堂帮忙打扫卫生,有的则给孩子们讲故事,配合先生教学。燕云的教育,正以蒙学扩充为起点,一步步走向普及,走向繁荣。
苏清鸢后来再去蒙学馆时,看到孩子们已经能熟练背诵《三字经》,还能写出工整的汉字。那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拿着自己写的“燕云真美”四个字,跑过来递给苏清鸢:“王妃,您看我写得好不好?将来我要写很多很多字,赞美咱们的燕云。”
苏清鸢接过纸条,看着上面稚嫩却工整的字迹,眼中满是感动。她知道,这些孩子就是燕云的未来,他们手中的笔,不仅能写出优美的文字,更能画出燕云更加美好的明天。学堂里的书声,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希望的传承——这份传承,将支撑着燕云一步步走向更繁荣、更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