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这时,瑾瑜一边看着他烤肉,一边看似随意地提起了正事:“春生哥,昨晚那两万块钱,我打算先好好存起来。这数额太大了,不能露白。”
肖春生点点头,这是自然。
瑾瑜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语气却格外认真:“春生哥,有件事,我之前没敢完全确定,所以没跟你说。其实……我前段时间,收到了我父亲一位老领导的信。”
肖春生翻动肉串的手微微一顿,抬头看她。
瑾瑜继续道:“那位领导在信里隐晦地提了点风声,说上面的政策可能会有松动,时局在变。他特意嘱咐我,千万不要放下书本,要专心复习文化课,说过一两年,很可能……会重新恢复高考。”
“什么?!恢复高考?!”肖春生惊得手一抖,差点把肉串扔进火堆里。
这个消息实在是太震撼了,高考中断了多少年?这几乎是所有渴望知识、渴望改变的年轻人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瑾瑜,这……这消息确切吗?那位领导……可靠吗?”肖春生的声音因为激动都有些发颤,眼睛紧紧盯着瑾瑜,生怕是自己听错了或者理解错了。
瑾瑜迎着他的目光,眼神无比笃定和认真,她不能说是历史必然,只能将一切推到那位虚构的“大领导”身上:“春生哥,这位领导的位置很高,消息来源绝对可靠。他虽然没说死,但意思非常明确,让我们早做准备,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她看着肖春生因为震惊和狂喜而有些不知所措的样子,趁热打铁道:“春生哥,我知道你的梦想是当兵。如果高考真的恢复,你可以去考军校啊!那才是真正通往职业军人的金光大道!比现在等着不知何时能通过的政审要可靠多了!我们一起复习,一起考大学,好不好?”
肖春生只觉得一颗心被巨大的惊喜填满,砰砰狂跳。
军校!那是他梦中都不敢轻易描绘的瑰丽前景!
如果……如果真的能通过高考上军校,父亲的问题或许就不再是无法逾越的障碍!
他猛地站起身,手里的肉串都忘了,在原地来回走了两步,激动得不知该如何宣泄这股澎湃的情绪。
他看着瑾瑜,眼神亮得惊人,充满了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和感激。
“好!好!瑾瑜,我们一起复习!考大学!考军校!”他声音坚定,仿佛已经看到了那条通往理想的全新道路在脚下铺开。
昨夜赌石带来的横财似乎都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瑾瑜带来的这个消息,才是真正无价的、能改变他们命运的宝藏!
烤肉的香气依旧弥漫,但此刻,两人心中激荡的,是对未来更加清晰和炽热的希望。
那晚的烤肉小聚之后,瑾瑜和肖春生心照不宣地开始了他们的“复习计划”。
两人常常在下了工后,或是休息日,一个坐在泉边的大石头上,一个窝在那张简陋的躺椅里,各自捧着一本《数理化自学丛书》看得入神,时而还会低声讨论几句。
知青点的生活本就枯燥,除了干活、吃饭、睡觉,娱乐活动少得可怜。
最初大家看他俩看书,只觉得是文化人的消遣,或是瑾瑜为了创作需要积累知识。
但时间稍长,看着他们如此专注投入,那些同样上过中学、心底还残留着对知识渴望的知青们,渐渐有些坐不住了。
都是年轻人,谁还没点求知欲和上进心?
只是被日复一日的劳作和生活琐碎磨得有些淡忘了罢了。
第一个付诸行动的,果然是贺红玲。
瑾瑜对此毫不意外。
贺红玲心气高,不甘人后,看到曾经不如自己的乔瑾瑜如今因创作歌曲大放异彩,甚至连肖春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过去,她心里本就憋着一股劲。
如今见他们埋头苦读,她那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更不愿被落下。
她也没空着手来。
虽然心里有些别扭,但她还是找了个下午,提着一小篮子她最近上山辛苦捡来的干巴菌,来找瑾瑜和肖春生。
这个季节牛肝菌和青头菌确实已近绝迹,唯有干巴菌这类耐寒的还有些许。
“瑾瑜,”贺红玲尽量让自己的语气显得自然,“我看你们最近一直在看书,是复习高中的功课吗?我……我闲着也是闲着,能不能借我一本看看?”
她将手里的篮子往前递了递,“这是今天刚捡的,挺新鲜的,给你添个菜。”
瑾瑜放下书,看着她笑了笑,接过篮子:“红玲姐你太客气了,这干巴菌可是好东西。”
她没有推辞,顺势收下,然后很自然地从旁边拿出用旧报纸包好的一套书:“我这儿正好有多的一套,红玲姐你拿去看吧,看不懂的我们可以一起讨论。”
贺红玲没想到这么顺利,接过书,心里松了口气。
有了贺红玲这个“榜样”,而且看到瑾瑜真的肯借书,其他观望的人也动心了。
接下来两天,前院的老知青负责人张建国和杨红梅先后找了过来。
张建国是个实在人,揣了两个还温热的鸡蛋过来,黝黑的脸上有点不好意思:“瑾瑜同志,听说你这有高中的复习书?我……我高中都没念完就下来了,心里一直惦记着,能不能借我一本看看?我保证不弄坏!”
杨红梅则更干脆些,她直接挑了好几捆干柴送到瑾瑜小屋门口,擦了把汗说:“瑾瑜,柴火我给你担了点。那书……也借我一本瞅瞅,闲着也是闲着,学点东西总没坏处。”
瑾瑜看着他们送来的“学费”,心里有些感慨。
这个年代的人,哪怕是想求人办点事,也总想着不能白占便宜,会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回报。
她爽快地将剩下的两套分别借给了他们。
书借出去后,瑾瑜当着不少知青的面,很明确地表示:“这几套复习资料是我好不容易才凑齐的,现在都借出去了。还有其他同志想看的话,只能等张大哥、杨姐和红玲姐他们看完了再轮流借阅了。”
这话既说明了书的珍贵,避免了更多人一窝蜂来借,也给了大家一个盼头,暗示学习是件值得鼓励和轮流参与的好事。
就这样,三套珍贵的《数理化自学丛书》像种子一样撒了出去,悄然在红旗公社知青点催生出一股低调却持久的学习氛围。
劳作之余,看书、讨论题目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虽然大家目的各异,有的纯属跟风,有的是真想学点东西,有的或许只是好奇,但这股风气无疑为不久之后那场石破天惊的变革,埋下了一颗悄然发芽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