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梦元宇宙”的内测邀请发出后,5000个名额在30秒内被抢空。当第一批用户戴上VR设备,“站”在虚拟的“全球文化广场”上时,彻底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埃及金字塔与中国长城在虚拟空间里隔河相望,玛雅神庙的台阶上,虚拟的苏格拉底正在和孔子“辩论”,广场上空,漂浮着用各种文字写的“你好”。
这个元宇宙项目,是“星辰延梦”对“文化传播终极形态”的探索。技术总监陈默解释道:“这里没有物理距离,没有语言障碍,用户可以化身为任何文化符号,与来自全球的人‘沉浸式’交流。”
用户可以做的事情远超想象:化身为敦煌飞天,在虚拟天宫里教外国友人跳反弹琵琶;进入“数字非遗工坊”,和意大利工匠一起用3d建模“制作”威尼斯面具;甚至能“穿越”到不同时空,在虚拟的清明上河图里帮古人“叫卖”,再去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看达·芬奇作画。
最创新的是“文化共创空间”。用户可以用平台提供的工具,融合不同文化元素创作新内容。有个中国用户用京剧脸谱的配色,给虚拟的罗马士兵设计了“战妆”;巴西用户把桑巴舞的节奏,融入了中国传统的鼓乐表演。这些共创内容经过审核后,会成为元宇宙的公共景观,供所有人体验。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有用户在虚拟空间里恶搞文化符号,把佛像的头像换成了卡通形象;有人在“历史场景”里篡改剧情,让岳飞“投降”金国;还有商业机构试图在元宇宙的长城上“刷广告”,破坏了文化场景的严肃性。
“元宇宙给了文化无限可能,也给了破坏者可乘之机。”苏星晨在紧急会议上敲着桌子,“我们必须守住底线:这里是文化的‘殿堂’,不是肆意妄为的‘游乐场’。”
团队迅速出台了“元宇宙文化公约”,明确规定:禁止恶搞、篡改具有重大文化意义的符号;历史场景必须标注“基于史实还原”,不允许虚构违背历史的情节;商业活动只能在指定区域进行,且不能破坏文化场景的完整性。
他们还开发了“文化守护AI”,实时监测虚拟空间的内容。当有人试图上传恶搞佛像的模型时,AI会自动拦截并弹出提示:“该行为可能冒犯宗教信仰和文化尊严,请尊重多元文化。”对于历史场景的改编,必须经过“历史专家委员会”的审核,确保“基于史实的合理创作”。
为了避免元宇宙变成“脱离现实的空中楼阁”,团队特意设计了“虚实连接”机制。用户在元宇宙里学习的非遗技艺,会生成“现实学习指南”,指引他们在线下找到对应的传承人;虚拟空间里的“文化保护任务”,比如“修复虚拟壁画”,完成后能兑换现实中“文物修复志愿者”的名额。
有位参与内测的历史学家说:“元宇宙的价值,不在于让人们‘逃离现实’,而在于让虚拟体验反哺现实认知。当你在虚拟空间里‘参与’过敦煌壁画的创作,现实中看到真迹时,会多一份敬畏和理解。”
随着内测的深入,更多边界问题浮出水面:不同文化对“尊重”的定义不同,如何制定普适性的公约?元宇宙里的文化创作,版权该归用户还是平台?过度沉浸虚拟文化体验,会不会削弱对现实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
陆延在元宇宙的“全球文化论坛”上,面对来自100多个国家的用户说:“我们不知道答案,但我们知道,元宇宙的文化生态,应该像现实世界一样——有自由生长的空间,也有守护底线的围栏;有创新的火花,也有对传统的敬畏。”
论坛结束后,他化身为一只衔着橄榄枝的虚拟白鸽,飞过融合了各国建筑风格的“和平桥”。桥下,孔子与苏格拉底的虚拟影像还在交谈,他们的对话被翻译成了百种语言,在元宇宙的星空中回荡。陆延突然明白: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文化的核心永远没变——连接、理解、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