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跑断腿”到“家门口”
以前村民取快递,得骑半小时三轮车去镇上的网点,遇上雨天路滑更是麻烦。现在这个智慧物流点启用后,县里的配送车每天上午、下午各来一次,快递直接送到村口。物流点里装了智能货架,每个格子都有对应的二维码,取件时在终端机上输手机号后四位,对应的格子就会自动弹开,拿了东西关上门,系统自动发短信通知签收。
李叔今天来寄自家的柿子干,他把打包好的纸箱放在称重台上,屏幕立刻显示出重量和运费,扫了微信付款后,机器自动打印出快递单。“以前寄东西得求人捎到镇上,现在自己在家就能下单,运费还比以前便宜两块。”他边贴快递单边说,纸箱上印着的“老树柿子”图案,还是在村数字文化驿站设计的。
二、不止收发件的“便民站”
物流点的角落隔出了个小区域,摆着两张桌子和一台电脑,这是“电商代办点”。村民可以在这里请工作人员帮忙在网上买种子、化肥,比在镇上实体店便宜不少。王婶昨天在这里下单的果树苗,今天就到了,工作人员还帮她查了种植注意事项,打印出来塞在苗根的塑料袋里。
墙上的屏幕实时显示着周边几个村子的农产品收购价,旁边贴着“助农专线”的电话。昨天张大哥看到屏幕上显示邻县的收购商在收干辣椒,价格比本地高两毛,赶紧联系了物流点,当天就组织几户村民凑了两百斤,通过物流点的冷链箱发了过去,傍晚就收到了转账。
三、年轻人带回的新想法
物流点的负责人是返乡创业的小林,她在城里做过物流调度,回来后琢磨着把城里的经验搬到村里。她给物流点加了个“以物换物”板块,村民可以把家里的多余物资登记在系统里——比如李家的南瓜换王家的茄子,赵家的竹筐换孙家的草药。系统会自动匹配需求,屏幕上常能看到“刘奶奶的腌菜换了3斤新米”“陈叔的柴刀换了个旧收音机”的记录。
傍晚时分,物流点的灯亮了起来,电子屏切换成了“乡村供需榜”,有人求购旧农具,有人转让小鸡仔,还有人发布了“明天帮摘棉花,管饭”的临时用工信息。小林正对着电脑核对着明天要发的货,窗外的老槐树下,几个孩子围着刚到的儿童绘本快递打闹,物流点的灯光混着树影,成了村里新的热闹角。
田埂边的木架下,新搭起个蓝顶小棚,挂着“农耕智慧站”的牌子。棚里摆着两台触屏终端,一台连着手腕式土壤检测仪,另一台接了无人机操作台。李大叔蹲在终端前,用指尖划开自家三亩地的卫星地图,上面标着不同颜色的圆点——红色是缺水区,蓝色是肥力过剩区,都是早上无人机巡田时扫出来的。
农耕智脑站旁又添了个新棚子,挂着“共享工坊”的木牌。棚里摆着几张长桌,桌上散落着各式工具——修枝剪、嫁接刀、小型播种器,还有台二手3d打印机,正“嗡嗡”打印着一个塑料洒水壶配件。墙角的货架上分门别类放着闲置农具,贴着“张家用过”“李家闲置”的标签,旁边的登记本上,记录着谁借了除草机,谁还了喷雾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