尸现迷局,江南起波澜
“遗体”、“官服”、“私印”!
庄亲王带来的消息,如同冰水浇头,让林潇潇瞬间手脚冰凉,几乎窒息!难道……父亲真的已经遇害?那太后给的线索,父亲自己的密信,又算什么?
不!不可能!她死死攥住袖中的手指,指甲深陷掌心,用疼痛强迫自己保持冷静。这具“遗体”出现得太过巧合!就在她刚刚与怡亲王达成默契,开始暗中调查之时!这分明是有人想坐实父亲的“死亡”,断绝所有追查的线索!
是谁?是那个代号“地藏王”的内应?还是江南的白莲教余孽?或者,他们根本就是一伙的!
“王爷……此言当真?”林潇潇声音沙哑,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
“千真万确。”庄亲王叹了口气,面露悲戚,“虽然面容难以辨认,但官服和私印做不得假。唉,林大人忠勇为国,竟落得如此下场,实在令人痛心。皇贵太妃还请节哀顺变。”
他嘴上说着节哀,眼神却仔细观察着林潇潇的反应。
林潇潇垂下眼帘,掩去眸中翻腾的情绪,再抬头时,眼中已盈满泪水,语气充满了悲痛与难以置信:“父亲……父亲他……怎么会……王爷,那遗体现在何处?可能运回京城?让臣妾……让臣妾再见父亲最后一面……”
她表现得完全是一个骤闻父亲死讯、悲痛欲绝的女儿,符合常情,没有丝毫破绽。
庄亲王眼中闪过一丝疑虑,但很快被掩饰过去:“遗体……已被当地官府收敛,正准备运回京城。只是……江水浸泡多日,加之……唉,恐怕有碍观瞻。皇贵太妃还是……不看为好,以免更加伤心。”
他似乎在阻止她亲眼见到遗体?林潇潇心中冷笑更甚。
“多谢王爷告知。”她以帕拭泪,声音哽咽,“此事……还需禀明太后和皇上。父亲为国捐躯,身后事……还需朝廷定夺。”
“这是自然。”庄亲王点头,“本王已命人八百里加急,将消息奏报皇上和怡亲王。想必朝廷定会厚葬林大人,抚恤林家。”
又虚情假意地安慰了几句,庄亲王这才告辞离去。
送走他,林潇潇立刻擦干眼泪,眼中只剩下冰冷的锐利。这具突然出现的“遗体”,非但没有让她相信父亲已死,反而让她更加确信,父亲手中一定掌握着能让幕后黑手致命的证据,所以他们才如此急切地想要“盖棺定论”!
必须尽快通知怡亲王!这具“遗体”是关键,绝不能让他们顺利运回京城,或者在路上被“意外”毁掉!
她再次动用隐秘渠道,给怡亲王传递了紧急消息,提醒他注意江南运尸队伍,并暗示遗体可能有诈。
与此同时,江南的局面也因为这具“遗体”的出现而变得更加复杂。钦差大臣依据“林如海已死”的结论,加大了对白莲教残部的清剿力度,但进展缓慢,似乎总有人提前通风报信。而关于林如海“通敌”的流言,在江南官场也悄然传播开来,甚至有人开始弹劾林如海生前举措失当,才导致漕运大乱。
前朝之上,怡亲王力主待遗体运回,详加勘验后再行定论,并坚持继续追查白莲教内应。而庄亲王等人则倾向于就此了结林如海一案,以安江南官场之心,集中精力恢复漕运。双方争论不休,小皇帝乾隆懵懂无知,全靠几位顾命大臣争执。
林潇潇在宫中,度日如年。她既要扮演好悲痛女儿的角色,应付各方或真或假的慰问,又要暗中关注前朝动向,等待怡亲王的消息,心力交瘁。
几天后,怡亲王终于通过绝对安全的渠道,给她带回了一个消息:他已派心腹之人,暗中接应江南运尸队伍,并会找机会秘密勘验那具遗体。同时,他派往西山红叶涧的人,也已传回初步消息——涧底确实有一盲眼老翁,独居于此,性情古怪,不与人言,但看到使者出示的简易“船锚”图案(依林潇潇描述所绘)后,态度有所松动,交给使者一枚生锈的箭簇,言道“故人之物,见此如面”。
生锈的箭簇?故人之物?林潇潇拿着那枚冰凉锈蚀的箭簇,心中疑窦丛生。这盲叟与父亲是何关系?这箭簇又代表着什么?是信物?还是某种提示?
她反复观察箭簇,除了锈迹,并无特殊标记。父亲为何要与一个京郊的盲眼老翁约定如此隐秘的联系方式?这盲叟,究竟知道些什么?
正在她苦思冥想之际,前往江南勘验遗体的怡亲王心腹,竟提前星夜兼程,秘密回京了!他带回的勘验结果,让所有知情人,包括怡亲王和林潇潇,都倒吸一口凉气!
那具穿着林如海官服、戴着林如海私印的遗体,经过仔细查验,发现其左脚有六趾!而众所周知,林如海并无此特征!
这遗体是假的!李代桃僵之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