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月的北京,寒风已然凛冽,但阳光透过光秃的枝桠洒下,依旧带着几分暖意。陈诚购置南锣鼓巷95号院并欲将其改造为五六十年代风貌用以拍戏的消息,不知怎的,就像长了翅膀一样,在偌大的北京电影学院里悄然传开了。这在一个尚未被资本大规模浸染、学生们主要精力还集中于课堂小品的年代,无疑是一枚重磅炸弹。
“听说了吗?表演系那个陈诚,就是唱英文歌火到美国那个,自己掏钱买了个四合院,要拍电视剧!”
“真的假的?他不是刚大一吗?这就要自己当制片人拍戏了?”
“啧啧,真是有钱任性啊!那院子听说花了两千多万!”
“拍什么题材啊?年代戏?他hold住吗?”
诸如此类的议论,在食堂、在排练厅、在宿舍走廊,若有若无地飘荡着。羡慕、好奇、质疑,种种目光交织在一起,投射在陈诚身上。他倒是泰然处之,依旧按时上课、练功,只是偶尔在与左晖通电话时,会避开人群,低声讨论着装修进度和材料选择。
该来的总会来。这天刚下表演课,陈诚就被班长告知:“陈诚,王老师让你去他办公室一趟。”
陈诚心里明镜似的,应了一声,整理了一下衣服,便朝着王劲松老师的办公室走去。门虚掩着,他轻轻敲了敲。
“请进。”里面传来王劲松沉稳的声音。
推门进去,只见王劲松正坐在办公桌后,手里拿着一份文件,但目光却明显没有聚焦在文字上,似乎在沉思。看到陈诚,他放下文件,指了指对面的椅子,脸上看不出喜怒。
“老师,您找我?”陈诚依言坐下,姿态恭敬。
王劲松没有立刻说话,而是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眼神锐利,仿佛要重新审视这个已然名动天下的学生。办公室里安静得能听到墙上挂钟的滴答声。
半晌,王劲松才缓缓开口,语调平稳,却带着不容置疑的份量:“陈诚,外面传得沸沸扬扬的,怎么回事?听说你买了个四合院,花了两千多万?还要改成老样子拍戏?”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如炬,“你小子,这段时间,看来是真没少赚啊。”
陈诚心里早有准备,面上露出一丝恰到好处的、带着晚辈在师长面前的腼腆笑容,连忙从外套内兜里掏出一包未开封的“中华”香烟,动作自然而又带着敬意地放在王劲松老师的桌角。
“老师,您抽烟。”
王劲松瞥了一眼那包烟,没动,反而眉头微蹙:“你现在开始抽烟了?”
“没有没有!绝对没有!”陈诚连连摆手,解释道,“老师,这是我特意备着的。有时候在外面,遇到一些场合,别人递烟,我们做学生的,总不能空着手,礼数上得周全。您看,这包装都还没拆呢。”他确实不抽烟,这只是他为人处世的一点准备,此刻正好用来表明态度。
王劲松神色稍缓,语气也缓和了些,带着长辈的叮嘱:“嗯,这还差不多。你们现在还是学生,以后就算成了明星,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公众形象。抽烟,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影响很不好。这些细节,关乎你们的艺德和长远发展,马虎不得。”
“知道,知道,老师您放心,这一块我们心里有数,绝不会在外面瞎来,给您和学校丢脸。”陈诚态度诚恳地保证。
“那就好。”王劲松点了点头,话题重新回到原点,“那你说说吧,买四合院,还要搞成五六十年代的样子,这么大动静,到底是怎么个打算?”
陈诚知道关键来了,他坐直身体,收敛了笑容,认真地说道:“老师,是这样的。我脑子里一直在构思一个故事,一部反映五六十年代老北京普通百姓生活变迁的电视剧。感觉来了,就特别想把它拍出来。我觉得这个故事如果拍好了,应该会不错,很有烟火气,也很有那个年代特有的精气神。”
他稍微停顿,观察了一下王劲松的反应,见老师听得专注,便继续往下说:“关于主要角色,我也初步有一些想法。男主角,我觉着何冰老师的气质特别契合,那种带着点轴劲儿、又心底善良的北京爷们儿形象,他肯定能演活。女主角嘛……”他略一沉吟,“我觉得郝蕾老师那种敢爱敢恨、坚韧又灵动的劲儿,非常合适。”
王劲松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点着,没有立刻表态。他身为老师,经验老道,在没看到具体剧本之前,绝不会轻易对演员选择下判断,哪怕他内心可能觉得陈诚眼光确实很“毒”。贸然评价同行,是行业大忌。
“嗯……”王劲松沉吟道,“何冰和郝蕾,都是非常优秀的演员。但是,陈诚啊,我现在没看到你的剧本,具体人物的性格底色、故事的走向、戏剧的张力在哪里,这些都还不清楚。所以,哪个演员一定行,哪个不行,我没法说。不过,按照你描述的这类厚重的年代生活剧,确实需要一帮子功底扎实、‘精气神’十足的演员来托着,才立得住,才有利于角色的深度塑造。”
他看向陈诚,眼神中带着鼓励,也带着审视:“这样,你既然有这么好的想法,也有这个资金实力支持,这是大好事!当务之急,是你先把剧本弄出来。不要只是一个想法,要落到纸面上,要有完整的故事架构、鲜明的人物小传、精彩的台词对白。剧本,是一剧之本!”
他加重了语气:“剧本初稿出来之后,先拿给我看看。然后,你也别忘了去打扰一下导演系的王红卫老师。他在剧本结构和导演思维上,能给你很多一针见血的建议。我们俩帮你一起把把关,看看这个故事到底成色如何,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打磨得更精良。”
王劲松说着,脸上终于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你小子,这一点确实非常棒!在学校里,有钱了,有名气了,不是想着挥霍享受,而是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投资到实实在在的影视创作上,有想法,有魄力!这对于一个在校生来说,难能可贵。”
然而,话锋随即一转,带着点玩笑,又带着点不容置疑的意味:“不过啊……你这选角,我怎么琢磨着,男女主角好像都不是咱们北电的自己人啊?”他似笑非笑地看着陈诚,“肥水不流外人田嘛!以后选角,得多多照顾一下咱们学校里的校友、师弟师妹们,给他们多一些机会。”
陈诚心里咯噔一下,知道这是老师代表学校在“提要求”了。他立刻从善如流,连忙表态:“老师您提醒得太对了!是我考虑不周。一定一定!除了男女主角这两个目前觉得特别契合的角色,其他的,只要是合适的角色,无论是主要配角还是龙套,我一定优先考虑咱们北电的校友和在校的师弟师妹!这点您绝对放心!”
听到陈诚这番表态,王劲松脸上的笑容更真切了几分,挥挥手:“行了,心里有数就行。去吧,抓紧时间把剧本弄出来是正事。”
“哎,好的老师!那我先回去了。”陈诚如蒙大赦,连忙起身,恭敬地退出办公室,轻轻带上门。走到走廊上,他才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感觉后背竟有点微微汗湿。应付这位目光如炬的班主任,比面对美国那些媒体记者可要费神多了。
与此同时,南锣鼓巷95号院。
左晖的办事效率确实惊人。不过短短时日,房产的过户所有法律手续、税费缴纳等一应繁杂事务,已全部办理妥当。崭新的、印着陈诚名字的房产证,已经安静地躺在了他的抽屉里。
此刻,左晖正陪着陈诚,站在略显凌乱但骨架完好的院子里,他们面前,站着几位年纪都在五十开外、衣着朴素但眼神矍铄的老师傅。为首的一位,姓李,头发花白,脊背却挺得笔直,手上布满了常年与砖瓦木石打交道留下的茧子,他是左晖动用了不少关系才请出山的古建修复专家,曾参与过不少重点文保单位的修缮工作。
“陈老板,这位是李师傅,他带的团队,是咱们北京城搞传统建筑修复这个圈子里,数得着的顶尖好手。”左晖恭敬地介绍道,“尤其是对清末民初到建国后这段时期的民居建筑特点和内部陈设,李师傅是活字典。”
陈诚不敢怠慢,上前一步,诚恳地说:“李师傅,辛苦您和各位老师傅跑这一趟。这个院子,就拜托各位了。”
李师傅话不多,只是点了点头,目光已经如同扫描仪一般,开始仔细打量院落的梁柱、瓦当、地面的青砖。“陈老板有什么具体要求?”
陈诚早有腹稿,他指着院子,清晰地说道:“李师傅,我这个院子,主要目的是为了拍一部讲述五六十年代老北京故事的电视剧。所以,核心要求就八个字:修旧如旧,原汁原味。”
他边走边细说:“首先,所有外立面的砖墙、瓦片、木门窗、油饰彩画,必须严格按照那个时期的工艺和风貌来修复,不能看出任何现代的痕迹。”
“其次,内部空间,包括正房、厢房、倒座房,所有的隔断、吊顶、地面,都要恢复成当年的样子。我需要那种一走进来,就仿佛穿越回五六十年代的感觉。”
“第三,水电线路要全部重新铺设,但要隐藏好,绝对不能穿帮。开关就用老式的拉线开关,灯就用白炽灯泡和那种搪瓷灯罩。家具、摆设、日用品,比如搪瓷脸盆、暖水瓶、老式收音机、缝纫机、挂钟等等,全部要按照那个年代的样式去搜集、定制,要经得起特写镜头的考验。”
“最后,院子里的地砖缝隙,我希望能长出点青苔;墙角,要做出一点风雨侵蚀的自然痕迹。总之,要‘旧’,但不能‘破’;要有生活气息,但不能是脏乱差。这个度,就全靠您各位老师傅的手艺来把握了。”
李师傅听完,一直严肃的脸上,反而露出了一丝遇到知音般的赞许神色。他干这行大半辈子,最怕的就是甲方既要老味道,又非要往里加各种不伦不类的现代元素。像陈诚这样目标明确、尊重传统工艺,又懂得艺术真实与历史真实相结合的年轻主顾,实在少见。
“陈老板是懂行的。”李师傅终于说了句长话,“您放心,您要的这个味道,我们明白。砖瓦木料,我们会去找老物件,或者按老法子定做。油漆,用传统桐油和矿物质颜料。家具摆设,我认识几个专收老货的朋友,东西保真。保证给您还原出一个原汁原味、能直接开机拍戏的‘老院子’!”
“太好了!有您这句话,我就放心了!”陈诚心中大定,“预算方面,不必过分节俭,关键是要效果。材料要用好的,工钱也按市场最高标准结算,绝不能亏待了各位老师傅的手艺和辛苦。”
左晖在一旁听着,心中对陈诚的评价又高了一层。这位年轻的雇主,不仅有财力、有想法,更难得的是懂得尊重专业,做事大气,前途不可限量。
送走了李师傅一行,陈诚独自一人站在空旷的院落中。冬日的阳光斜照进来,在布满历史痕迹的青砖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他仿佛已经能看到,不久之后,这里将炊烟袅袅,邻里穿梭,“傻柱”提着饭盒晃悠,“秦淮茹”在院里洗洗涮涮,“三位大爷”在院当中下棋争论……《情满四合院》的悲欢离合,将在这座被他亲手“复活”的院子里,生动上演。
学校的“审查”暂时过关,房产手续落定,专业的施工团队也已就位。万事俱备,只欠——那个凝聚了他前世喜爱与今生野心的剧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