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瘦身的剧痛过后,“智伞”如同一个卸下了沉重包袱的旅人,虽然虚弱,但脚步变得轻快而专注。外部扩张的路径暂时被封锁,增长的引擎必须转向内部,转向那些已经被圈定在“生存三叉戟”范围内的存量市场和客户。陈默提出,要将“精细化耕作”作为公司未来一段时间的核心战略,像老农伺候庄稼一样,对现有的每一块业务、每一个客户进行精耕细作,从深度中挖掘新的增长,从效率中挤压生存空间。
一、 客户分层:从普遍服务到重点深耕
精细化的第一步,是对存量客户进行彻底的梳理和分层。林薇带领运营和数据分析团队,建立了一套多维度的客户价值评估体系,不再仅仅看营收贡献,还综合考虑其数据贡献度、行业示范效应、合作稳定性以及未来潜力。
他们将客户清晰地划分为三类:
1. 核心战略客户(约占5%):如那几家合作深入的头部银行、恒远制造这样的标杆核心企业、以及红光社区这类成功样本。他们是“智伞”模式和能力的活广告,也是最重要的数据来源和收入支柱。对这类客户,实行“客户成功经理”全权负责制,配备最资深的团队,提供近乎定制化的服务,深度参与其业务变革,目标是将其绑定为长期的战略伙伴。
2. 重要价值客户(约占25%):有稳定的付费能力和明确的需求,但合作深度和定制化要求不如战略客户。对这类客户,推行“标准化产品+轻量定制”的模式,通过优化产品配置和服务流程,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极力提升人效和利润率。
3. 长尾普通客户(约占70%):数量众多,但单体价值低,服务成本高。对这类客户,进行大刀阔斧的“服务标准化”和“线上化”改造。开发高度自动化的自助服务系统和标准产品包,将人工干预降到最低,目标是实现“无人化”的规模化服务,虽然单体利润微薄,但依靠数量形成可观的现金流。
二、 数据洞察的“精耕”:从模型到解决方案
刘强的数据团队不再追求模型覆盖的广度,而是转向极致的深度。他们选取了金融服务和智能制造两个重点行业,组建了“行业深度研究小组”。
小组的任务不再是开发通用的“信用微粒”模型,而是针对特定行业的核心痛点,打造“端到端的解决方案”。例如,在智能制造领域,他们与一家核心战略客户——一家大型注塑机生产企业——深度绑定。团队不仅分析其上游供应商的信用,更利用数据帮助其优化生产排程、预测设备故障、甚至分析下游客户的产品偏好以指导其研发。
这种从“风险控制”延伸到“经营决策”的深度服务,使得“智伞”的角色从一个外部工具提供者,转变为企业内部不可或缺的“数据智库”,客户粘性极大增强,客单价也实现了数倍的增长。虽然这样的深度合作极其耗费精力,只能服务于少数顶尖客户,但其产生的价值和壁垒是普通模型服务无法比拟的。
三、 社区服务的“细作”:从工具到生态运营
社区服务事业部在收缩战线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保留下的几个标杆社区。苏晴和她的团队不再满足于维护“时间银行”和“连心卡”系统的运转,而是开始尝试构建基于社区的“微生态”。
他们与社区内的便利店、家政公司、维修师傅等本地服务者成立了一个“社区服务联盟”,并开发了一个简单的联盟管理平台。“智伞”利用其数据能力,帮助联盟成员分析社区居民的消费习惯,优化服务品类和定价策略。同时,将“时间币”系统与联盟打通,居民可以用“时间币”兑换联盟商户的折扣或服务。
他们还尝试引入了“社区团购”和“本地农产品直销”等增值业务。与大型电商平台不同,他们的团购基于对邻居需求的精准把握和极高的信任度,成交率惊人。这些增值服务不仅带来了额外的佣金收入,更重要的是,将居民、商户、“智伞”平台更紧密地编织在一起,形成了一条牢固的价值链。社区的商业生态越活跃,“智伞”平台的价值就越大,撤离的成本也就越高。
四、 技术输出的“锤炼”:从项目到产品
技术输出事业部在承担“现金牛”重任的压力下,也开始进行深刻的自我革新。他们意识到,过去那种严重依赖专家经验、每个项目都需要大量定制开发的“顾问式”服务模式,虽然客单价高,但无法规模化,人效低下。
在方哲的指导下,团队开始全力推进“产品化”转型。他们将过去项目中积累的通用需求和技术模块,封装成几个标准化的“解决方案产品包”,例如“金融机构App安全加固标准套件”、“数据合规治理自动化工具集”等。
这些产品包虽然无法100%满足所有客户需求,但覆盖了80%的常见场景,实施周期短,价格更具竞争力。销售团队不再需要向客户解释复杂的技术原理,而是直接展示产品包的功能和效果。实施团队也只需要进行轻量的配置和调试,大大降低了交付成本和人手依赖。
这种转变,虽然初期遭遇了部分追求高度定制的老客户的抵触,但却成功打开了中小型客户市场,实现了收入的快速增长和人效的显着提升,稳稳地扛起了为公司贡献稳定现金流的大旗。
五、 效率的提升:内部管理的极致优化
精细化耕作不仅仅面向客户,也严格应用于内部管理。在陈默的要求下,公司启动了“效率提升百日攻坚”行动。
各部门必须梳理并公示其核心工作的“单位时间产出”。财务部优化了报销流程,将平均审批时间从3天缩短到4小时。人力资源部将招聘周期降低了30%。技术中台将资源申请和交付的平均响应时间缩短了50%。
甚至对管理层,也提出了“会议效率”的要求,严格限制会议时间和参会人数,推行“会前有议程、会后有决议、决议有跟进”的机制,将管理者从无尽的会议中解放出来。
每一个流程、每一个环节都被置于放大镜下审视,任何不能直接或间接为客户创造价值、或提升内部运营效率的活动,都被视为浪费而予以消除。
六、 深耕的回报
精细化耕作战略推行数月,其效果开始悄然显现。
虽然客户总数减少了,但核心客户和重要价值客户的收入占比和利润贡献大幅提升,客户流失率降到了历史低点。
数据洞察和社区服务业务在收缩后,反而因为资源集中和深度运营,展现出了更强的盈利能力和客户满意度。
技术输出业务通过产品化转型,在收入增长的同时,人效提升了近一倍,真正成为了公司可靠的“压舱石”。
公司的现金流状况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虽然远未富裕,但已脱离了危险的红色区间。
更重要的是,全体员工形成了一种“关注价值、杜绝浪费、深度挖掘”的工作习惯和思维模式。这家公司变得更加务实、更加坚韧、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自己的能力和边界。
陈默在管理月报上写道:“我们失去了广阔的天空,却因此学会了如何更扎实地踩在大地上。精细化耕作,让我们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得了远超从前的收获。这片土地,比我们想象的要肥沃得多。”
当外部环境依然严峻,无法向外索取时,“智伞”选择了向内用力,向下扎根。这场面向存量市场的深度价值挖掘,不仅帮助他们度过了最寒冷的冬天,更让他们积蓄了力量,为未来一旦春回大地时的再次萌发,准备好了最健康的根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