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工”的袭击像一盆掺着冰碴的冷水,浇醒了沉浸在“历史考古”中的陆川团队。系统的耐心显然正在耗尽,“规则碰瓷”和“负能量研究”的掩护效果正在减弱。下一次来的,可能就不是能被韭菜盒子干扰的初级清理程序了。
被动防御等于坐以待毙。必须主动出击,但正面抗衡无异于以卵击石。陆川的思路再次回到了他最擅长的领域:不对称战争。用系统无法理解、无法归类的方式,攻击其最意想不到的弱点。
系统的优势在于其庞大、精密、高度秩序化。那么,它的弱点呢?或许恰恰就在于它对“秩序”和“逻辑”的过度依赖,以及对“无序”和“无意义”的低耐受性。
“我们要发动一场‘数据泥石流’攻击。”陆川在战后总结(其实就是围着剩下的半拉韭菜盒子)会议上宣布。
“数据…泥石流?”莎拉想象了一下服务器被泥巴糊住的画面。
“不是物理的泥石流,是信息层面的。”陆川解释,“用海量的、毫无逻辑关联的、低价值甚至负价值的垃圾信息,去堵塞系统的数据处理通道,尤其是那些负责监控我们、进行风险评估的模块!”
“就像往精密仪器里倒沙子?”伯纳德似乎懂了。
“比倒沙子更狠!”陆川眼中闪着光,“我们要倒的是活沙子!会自我复制、会变化、还会唱《爱情买卖》的沙子!”
计划的核心,在于制造一种新型的“信息病毒”。这种病毒不具备破坏性,不窃取数据,它的唯一目的,就是存在,并且是以一种极其荒诞、毫无意义的方式大量存在,消耗系统的计算资源和存储空间。
病毒的制造,自然落在了∫符号和老壶身上。∫符号负责编写病毒的核心“基因”——一段极度混乱、自我矛盾、不断随机变化的无效代码。老壶则负责给病毒加上“时间戳”特性,让它们的“有效期”忽长忽短,进一步增加系统清理的难度。
而病毒的内容和传播方式,则充分体现了陆川团队的“接地气”特色。
陆川让莎拉和贾仁义全力收集各种毫无价值的市井信息:
· 菜市场每日每种蔬菜的价格波动(精确到分)。
· 王阿姨和她老姐妹们广场舞队形的每次变化记录。
· 公司楼下煎饼摊每天消耗了多少个鸡蛋、几根葱。
· 甚至包括贾仁义老家村里母猪下崽的详细过程记录(文字版)。
这些杂乱无章、与金融毫无关联的数据,被作为“信息填料”,打包进∫符号制造的混沌代码外壳里,制成了第一批“数据泥石流”病毒。
接下来是传播。他们不能直接攻击核心系统,那会立刻招致毁灭性打击。他们的目标是那些与核心系统连接、但又相对边缘的公共服务器和数据库——比如员工食堂的订餐系统、内部论坛的附件服务器、甚至大楼的智能空调控制系统。
传播方式更是匪夷所思:
· 将病毒伪装成食堂“今日特价菜”的图片,通过订餐App扩散。
· 将病毒编码成广场舞曲谱,上传到内部论坛的“业余生活”版块。
· 将病毒数据流混入空调系统的温度调节信号中。
这些看似无害的操作,就像将一滴墨水滴入清水,初期并不起眼。但“数据泥石流”病毒拥有简单的自我复制和变异能力,一旦在某个边缘系统扎根,就会开始疯狂复制,并随着系统间的正常数据交换,悄无声息地向内渗透。
第一天,员工们发现食堂App加载菜单的速度有点慢。
第二天,内部论坛有人抱怨下载个舞曲谱子卡了半天。
第三天,It部门接到零星报告,称某些非关键数据库查询响应延迟。
没有人意识到这是一场攻击。大家都以为是普通的服务器拥堵或网络波动。
然而,量变引起质变。随着病毒指数级复制,并不断混合进更多毫无意义的垃圾数据(比如伯纳德贡献的、基于坏账黑雾生成的“情绪噪音”数据包),真正的效果开始显现。
负责监控Stp-omEGA-001项目办公室的传感器,传回的数据流里开始夹杂着大量关于“韭菜价格”和“母猪产仔”的无效信息,分析模块过载,风险评级变得混乱。
清算部的一些低优先级数据分析任务,因为要处理海量的“广场舞队形变化记录”,进度严重滞后。
甚至连薇薇安手下调取某些外围数据时,都会偶尔卡顿一下,屏幕上闪过一串毫无意义的、关于煎饼果子葱花用量的数字。
这就像是在一条高速公路上,突然涌入了无数辆装着稻草、开着最大音量播放网络神曲的拖拉机,它们不撞人,也不超速,就是慢悠悠地占着车道,让原本流畅的交通变得寸步难行。
金橡树的“系统”显然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情况。它识别出这些都是无效数据,但其庞大的清理机制面对这种海量、分散、且不断再生的“信息杂草”,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就好比用高射炮打蚊子,效率低下,成本高昂。
薇薇安是最先察觉到异常的。她敏锐地发现,某些针对陆川团队的监控数据流变得不可靠,系统日志里出现了大量无法归类的事件记录。她立刻意识到这是陆川搞的鬼,但这种攻击方式让她感到一种荒谬的愤怒。
“他到底在干什么?!用菜市场数据攻击我们?!”她对着手下咆哮,却得不到答案,因为连系统本身都在困惑。
威廉总裁也接到了It部门关于系统性能下降的汇报,原因不明,只知道似乎与大量“非业务数据”泛滥有关。他隐隐觉得这事肯定和17层那帮瘟神有关,但又抓不到把柄,难道去指责他们传播菜价信息吗?
而处于风暴眼的第17层办公室,却呈现出一种诡异的忙碌景象。∫符号持续不断地生成新的病毒变种,老壶给病毒打上混乱的时间标签,莎拉和贾仁义疯狂搜集着各种奇葩数据源,伯纳德则负责将负面情绪能量注入病毒,增加其“粘性”。
陆川甚至搞来了一台老旧的收音机,调到各种嘈杂的民间电台,将音频信号也编码进病毒里。于是,在某些被感染的数据流中,偶尔能听到断断续续的戏曲、广告甚至狗叫。
这场“数据泥石流”攻击,与其说是技术对抗,不如说是一场行为艺术式的挑衅。它用最底层的、最生活化的混乱,去嘲讽和冲击最高级的、最精密的秩序。
效果是显着的。系统对Stp-omEGA-001项目的监控和评估能力大幅下降,裁决节点的压力也因为信息过载而暂时缓解。陆川团队赢得了一段宝贵的、相对安全的“混乱时间”。
然而,陆川清楚,这种手段只能暂时扰敌,无法伤其根本。系统迟早会适应,或者开发出新的过滤机制。他必须利用这段混乱期,找到更致命的武器。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那本笔记,以及脑海中那条连接着负β废墟的微弱数据链路。或许,真正的答案,依然埋藏在系统试图掩盖的过去之中。“数据泥石流”只是烟雾弹,他需要在烟雾的掩护下,进行真正的挖掘。
就在“数据泥石流”达到顶峰,整个金橡树总部的基础办公网络都变得有些卡顿之际,陆川体内的系统,突然接收到了来自观察者a的一条极其简短、却意义重大的信息:
“…核心数据库…历史日志分区…存在…未索引的阴影区域…”
“…访问密钥…与‘幻影’的早期签名…有关联…”
机会来了!系统的混乱,或许正是潜入其记忆深处的最佳时机!
(第126章 完)
陆川非正经投资小课堂:
今日课题:如何干扰巨头决策?
核心要点:当你无法影响核心决策时,就去污染它的信息环境。用海量无关信息淹没它的分析渠道,用垃圾数据消耗它的处理能力。让它在判断西瓜价格时被迫先分析一万条蚯蚓的蠕动数据。记住,巨头的优势是集中,劣势是僵化。用分布式、无意义的噪音攻击它的中枢神经,能让它暂时变成一头困惑的恐龙。当然,这招属于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毕竟你也在垃圾信息的海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