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的清晨,雾霭还未散尽,林烨提着简单的行李站在老宅门前。青砖灰瓦的四合院还是记忆中的模样,门楣上林家老宅四个字已经斑驳。这是父亲出生的地方,也是她决定安度晚年的归宿。
姑奶奶,您回来了!村长林建国带着几个后生迎上来,脸上堆着憨厚的笑。他是林烨的远房侄子,如今负责照看老宅。
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院子里那棵老槐树依旧枝繁叶茂。林烨记得,五岁那年父亲曾抱着她坐在树下认字。如今树影婆娑,恍如隔世。
姑,按您的吩咐,西厢房改成了书房。林建国指着翻修一新的屋子,东屋留着您住,灶房通了天然气,卫生间也改造了。
林烨颔首,目光落在院角那口老井上:这井还能用吗?
能!井水甜着呢,村里人都来打水。
安顿妥当后,林烨开始了真正的退休生活。每天清晨,她沿着村后的山道散步,呼吸着带有泥土芬芳的空气。上午在书房处理邮件,下午则跟着村里的老人学习种菜。
林姑,这小白菜要间苗了。邻居张婶热心地指导,太密了长不好。
林烨蹲在菜畦里,小心翼翼地拔着多余的菜苗。商海浮沉几十年,如今指尖沾土,反倒觉得踏实。
但平静的日子很快被打破。一天下午,村里突然开来几辆黑色轿车。镇书记带着几个西装革履的人登门拜访。
林总,听说您回乡养老,我们特意来拜访。镇书记热情地介绍,这几位是市里开发区的领导,想请您出山指导工作。
原来,市里计划在邻镇建设新能源产业园,想借重林烨的经验和人脉。
我老了,该歇歇了。林烨婉拒。
然而消息不胫而走。很快,省里的招商团、昔日的商业伙伴、甚至几家跨国公司的代表都找上门来。小小的院落,一时门庭若市。
最让林烨意外的是林烁的到访。堂兄提着两瓶老酒,站在院门口有些局促。
听说你回来了,我来看看。
兄弟二人在老槐树下对酌。酒过三巡,林烁红着眼圈说:当年争来争去,现在想想真没意思。父亲留下的,最重要的是这份乡情。
林烨默然。她想起父亲临终前的话:落叶归根,人终究要回到来的地方。
夜深人静时,她独自在书房整理父亲的遗物。在一个铁皮盒里,她发现了父亲的手稿——《乡村建设建言》。泛黄的纸页上,父亲详细规划了如何利用新能源技术改善乡村生活。
光伏+农业微电网示范村智慧农业合作社......一个个超前的构想,让林烨震撼不已。原来父亲早在二十年前,就已经为家乡规划好了发展蓝图。
第二天,她找到村长:我想为村里做点事。
在她的推动下,村里很快成立了合作社。光伏板铺设在农户屋顶,不仅满足自用,多余的电还能上网销售。现代化大棚里,传感器自动调节温湿度,手机App就能远程管理。
更让林烨欣慰的是,她牵头创办的乡村学堂吸引了不少年轻人返乡。他们学习新技术,尝试新农业,让古老的村庄焕发新生。
林姑,您看这西红柿长得多好!返乡青年小李兴奋地展示手机上的数据,通过电商平台,我们的有机蔬菜直接卖到了一线城市。
夕阳西下,林烨坐在老槐树下,望着炊烟袅袅的村庄。她终于明白,父亲说的星火相传,不仅是企业的传承,更是把希望的种子播撒在更广阔的土地上。
手机响起,是儿子发来的照片:他在大学实验室里,身后是正在调试的新能源设备。照片下面有一行字:妈,我申请了乡村振兴课题,暑假回去跟您学习。
林烨微笑。她想起父亲常说的:灯火的温暖,不在于它有多亮,而在于能照亮多少人前行的路。
暮色渐浓,村里新装的路灯次第亮起。那灯光柔和而坚定,如同父亲当年在特区点燃的第一盏灯,至今仍在照亮更多人前行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