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工刚掏出手机,要给实验室打电话,又顿住了。
他手指在水样瓶壁上碰了碰,冰凉的触感让他清醒了点。
“吃掉?是用微生物分解吗?”
他眉头皱得更紧,语气里带着无奈:“我们之前试过,别提多糟心了。”
“找中科院的团队要了枯草杆菌,能分解有机物,可一碰到青川河的水,两小时就全死了。”
“显微镜下看,全是菌体碎片;后来又试了酵母菌,能吸附点重金属,却分解不了苯类。”
“最后还是跟淤泥缠在一起沉底,清了跟没清一样,白浪费了半个月时间。”
小陈也跟着点头,掏出手机翻实验记录:“对,我上次还拍了照片。”
“酵母菌吸附完重金属,根本没法分离,只能连泥一起挖出来,运去危废处理厂。”
“成本太高了,青川河那么长,根本挖不过来。”
“不是用外来的,是改造青川河本地的细菌。”秦翡拿起笔,在白纸上画了个细杆状。
旁边标上“分解菌(青川河本地)”。
又画了个圆滚滚的球状,标上“吸附菌(青川河本地)”。
还在杆状菌旁边,画了个小外套的简笔画。
“这种杆状的,我之前在黄沙村的水样里见过类似的。”
“本来就住在淤泥里,能分解简单的有机物。我们给它喂点‘改性淀粉’,让它的细胞壁变厚,像穿了件‘小外套’。”
“这样就能把重金属装在里面带出来,还不会被毒死;”
“这种球状的,本来就能吸附一点重金属。”
“我们再给它喂‘酶制剂’,让它能把重金属变成无害的盐,溶解在水里。”
“岸边种点芦苇,就能把盐吸走——两种细菌一起上,坏东西就能全被吃掉,还不留下垃圾。”
小陈赶紧滑动手机查资料,手指在屏幕上戳得飞快。
眉头慢慢舒展开:“秦翡,你说的是不是‘渐进式适应培养’?”
“我之前在《环境工程学报》上看过论文,不用基因编辑,就靠慢慢调整培养基里的污染物浓度。”
“让细菌一点点适应,最后能在高浓度污染里活下来,还能分解它们——这种方法安全,不会让细菌变异,也不会破坏本地生态!”
“对,就是这个思路。”秦翡笔尖点了点纸上的“小外套”。
阳光从百叶窗透进来,在纸上投下细细的影子:“用本地细菌的好处是,它们本来就住在这里,适应青川河的水温、酸碱度,不用重新适应环境。”
“就像教小朋友吃辅食,不用改他的本性,只是慢慢加新食物,不会让他闹肚子;”
“要是突然换外地的菌,跟人突然去高原似的,会‘高原反应’,活不了多久。”
话音刚落,手机响了。
是“林氏医疗-林晚”的连麦请求。
秦翡接起,屏幕里的林晚头发有点乱,额前的碎发贴在脸上。
她手里捧着个透明培养皿,里面的琼脂透着淡黄色:“秦翡!我跟我爸说了青川河的事!”
“医院的微生物培养室正好空着,无菌等级是万级,能帮你培养细菌!”
“我已经让护士用高压蒸汽灭菌锅消了十个培养皿,琼脂是昨天刚配的,没加任何添加剂。”
“你什么时候要,我让司机送过去——对了,康复科有现成的微生物营养液,含氨基酸和维生素,能帮细菌快点适应,不用等太久!”
秦翡赶紧道谢:“太谢谢了,培养皿先送十个就行。”
“生理盐水要无菌的,最好是500ml一瓶的,洗淤泥要用。”
“营养液要是有多余的,也送两瓶,先试试浓度。”
“风启科技-陈”的弹幕紧跟着跳出来,字打得又快又稳:“秦翡,风启能提供微型传感器,比头发丝还细,直径只有0.1mm。”
“能装在细菌身上,实时监控它们的位置和分解进度,不用担心它们跑到下游去。”
“技术团队已经在准备样品了,下午就能送过来,要不要先给你发个传感器的参数表?”
“还有,我们有便携式检测仪,能现场测重金属浓度,也可以一起送过去。”
秦翡转头看向李工,语气放缓了些:“今天先取河底的淤泥,挑出里面的杆状菌和球状菌,放在培养皿里养着。”
“明天开始喂它们‘坏东西’——先在培养基里加0.01mg\/L的重金属,像给小朋友加第一口辅食,量少点。”
“等它们适应了,再慢慢加量。不能一次喂太多,会撑死,也会让它们应激死亡,到时候就白养了。”
李工眼睛瞬间亮了,像看到了希望。
他立刻掏出手机给同事打电话,声音都有点发颤:“小王!你现在就去青川河取河底淤泥!”
“多取点,至少装五个无菌容器,每个容器500ml,马上送到秦翡实验室!”
“对,就是上次我们取样的那个位置,河底1米深的淤泥,千万别弄错了!”
“路上开车慢点开,别晃洒了,淤泥里要是混了水面的水,就白取了!”
挂了电话,他激动地搓了搓手,又拍了拍小陈的肩膀:“这个思路可行!本地细菌不会破坏生态,不像外来物种会泛滥,还能精准治理!”
“我们环境监测中心的实验室也能用上,你要是需要人帮忙挑细菌、记录数据,我们随时派技术员过来,24小时都能盯!”
“晚上我也能过来,我家离这儿近,骑车十分钟就到。”
小陈突然想起个问题,赶紧问:“秦翡,挑细菌的时候怎么区分本地菌和杂菌啊?”
“万一混进空气中的杂菌,会不会影响效果?我上次就不小心混了大肠杆菌,结果培养基全污染了。”
秦翡指了指桌上的水样瓶,又拿起一支无菌吸管:“等下淤泥送过来,我们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洗三遍,把表面的杂菌和杂质冲掉。”
“然后用显微镜看,本地的杆状菌会慢慢动,像小虫子似的;球状菌会粘在淤泥颗粒上,不会飘;”
“杂菌大多是黑色的,要么不动,要么动得特别快,很好区分。要是不确定,就做个划线培养,单菌落分离出来,再鉴定。”
“那显微镜怎么办?我们实验室的显微镜放大倍数只有400倍,看不清楚菌的结构。”李工突然想起这事,语气又有点急,手不自觉地摸了摸口袋里的笔。
“我来解决!”连麦里的林晚立刻接话,举了举手里的培养皿,“医院有光学显微镜,放大1000倍,能清楚看到菌的细胞壁和运动状态。”
“我等下让司机一起送过来——对了,培养室的恒温箱也能调,刚好22c,跟青川河现在的水温一样,细菌不用适应温度,长得更快。”
“我还让护士准备了无菌棉签和接种环,都是一次性的,不会交叉污染。”
弹幕里的留言像潮水一样涌来,比刚才更热闹了。
“农村网友阿丽”发了条:“期待河水变干净的那天!到时候我要带着我女儿去河边看鱼,她长这么大还没见过活鱼呢,上次在绘本上看到,还问我为什么我们这儿的河没有鱼。”
李工看着秦翡在纸上写“培养温度22c,ph值7.2(青川河当前ph),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淤泥3次”,心里踏实了不少。
他手指在纸上轻轻划了划:“我们现在就去实验室准备无菌容器和生理盐水,等小王把淤泥送过来,下午就能开始挑细菌——你放心,所有需要的东西,我们都能提供,不用你费心跑一趟,缺什么随时跟我说。”
秦翡抬头笑了笑,笔尖还在纸上画着接种步骤的简笔画:“不用急,培养细菌得有耐心。”
“就像养小树苗,得慢慢浇水施肥,不能催,催了长不牢,吃‘坏东西’也不彻底。”
“我们一步一步来,先把细菌养好,确定它们能分解污染物了,再放到河里,后续治理就快了。”
小陈突然想起什么,又问:“秦翡,改性淀粉和酶制剂我们实验室没有,要不要现在联系供应商采购?我认识一家,送货很快,明天就能到。”
“不用,我之前做净水器时剩了点改性淀粉,在柜子里放着,先凑合用。”秦翡摆了摆手,指了指旁边的储物柜。
“酶制剂让风启科技帮忙送点就行,他们有食品级的,安全无副作用,之前做净水器时用过,效果不错。”
“等下我跟陈总说一声,让他多送几瓶不同浓度的,我们试试哪个效果好,下午应该就能到。”
李工看了眼手机,小王发消息说已经到实验室楼下了。
他赶紧起身:“我去接小王,把淤泥拿上来,顺便把无菌操作台也搬过来,省得等下麻烦。”
说着就快步往门口走,脚步比来时轻快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