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二十的御书房,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案头铺展开一片暖金色的光斑。李治手中捧着李逸的奏折,逐字逐句地仔细阅读,眉头随着内容的推进渐渐舒展 —— 奏折中不仅详细描述了工匠坊的困境,还附上了改良工具的图纸与试验数据,从双动风箱的鼓风效率,到细齿锯的人力节省,每一项都标注得清清楚楚,甚至还附上了十几位工匠的签名证词,字里行间满是务实与真诚。
“工匠是大唐的根基,这话一点不假。” 李治放下奏折,对侍立在旁的内侍说道,“传户部尚书王大人即刻觐见。”
半个时辰后,户部尚书王克己匆匆赶来。他身着紫色官服,步履匆匆,却在踏入御书房时刻意放缓了脚步,眼神中带着几分不易察觉的忐忑 —— 昨日他已收到消息,李逸向陛下申请五万贯专款,用于更换工匠工具、提高工匠工钱,而他早已暗中答应张柬之,要尽可能拖延拨款。
“臣王克己,参见陛下。” 王克己躬身行礼,头埋得极低。
“王卿免礼。” 李治将李逸的奏折递给他,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李逸的奏折你看了吗?工匠坊的工具老旧不堪,工匠们待遇低下,连基本的生计都难以维持,这样下去,如何能造出好的农具、好的军需?五万贯专款,户部尽快拨付,不得拖延。”
王克己接过奏折,快速扫了几眼,心中早已想好说辞。他抬起头,面露难色,语气带着几分为难:“陛下,臣并非不愿拨款。只是五万贯并非小数目,如今国库虽充盈,却需预留款项应对边防军需 —— 突厥近日在边境蠢蠢欲动,兵部已申请三万贯用于加固城防;江南地区又因去年暴雨,需两万贯用于赈灾。若是将五万贯拨给工部,恐怕会影响边防与赈灾,还请陛下三思。”
他这番话,看似句句在理,实则是在故意夸大困难 —— 边防的三万贯早已拨付,江南赈灾的两万贯也已筹备妥当,他不过是想以此为借口,拖延给李逸的拨款。
李治皱起眉头,手指轻轻敲击着案面。他自然知道国库的情况,王克己的话显然有夸大之嫌。“王卿,边防与赈灾重要,工匠的生计就不重要了?” 李治的语气沉了下来,“去年腊月,若不是李逸的防疫方案,长安城南不知要多死多少百姓;如今他要改良工具、提高工匠待遇,也是为了让工匠能造出更好的农具,让百姓能有更好的收成。这笔钱,不仅是给工匠的,更是给百姓的,必须拨!”
王克己心中一慌,没想到陛下态度如此坚决。他还想再辩解,却对上李治锐利的目光,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是,臣…… 臣这就安排,尽快将专款拨到工部。” 他躬身应道,声音中带着几分不情愿。
离开御书房后,王克己立刻让人给张柬之送信,告知陛下已下令拨款,无法拖延。张柬之接到消息时,正在与赵德昌商议如何阻挠李逸,看完信后,他冷笑一声:“拨款可以,但咱们可以在‘时间’上做文章。让户部以‘账目核对’‘库银盘点’为由,拖延几日再拨款,就算李逸拿到钱,也会错过最佳的工具制作时间。”
王克己心领神会,立刻吩咐户部的官员,故意放慢拨款流程 —— 先是以 “账目需层层核对” 为由,拖延了五日;接着又说 “库银需重新盘点,避免短缺”,再拖延五日。直到正月三十,这笔五万贯的专款才迟迟拨到工部的账户上。
此时的工匠坊内,工匠们早已按捺不住期待。老铁匠王大爷每天都会去工部衙门询问拨款情况,得知专款终于到账时,他激动地拉着身边的工匠们欢呼:“钱到了!钱终于到了!咱们很快就能用上新工具了!”
李逸拿到专款后,没有丝毫耽搁,立刻安排工匠坊采购优质铁料、木材,组织工匠们按照改良图纸,制作双动风箱、细齿锯和改良织布机。铁工坊内,工匠们围着新采购的铁料,兴奋地讨论着:“这铁料真好,比之前库房里的那些强十倍!”“有了好铁料,咱们一定能造出最好的风箱!”
李逸亲自在铁工坊督工,指导工匠们按照图纸制作双动风箱 —— 这种风箱有两个木箱,通过连杆连接,拉动时两个木箱交替鼓风,效率比传统单动风箱高一倍。工匠们学得很快,不到三日,便造出了第一台双动风箱。当李逸亲自拉动风箱,看着炉中的炭火瞬间变得通红时,工匠们纷纷鼓掌,眼中满是喜悦。
“太好了!这风箱真好用!” 王大爷激动地说道,“有了这风箱,咱们打铁再也不用费力鼓风了,一天能多打十几件农具!”
然而,就在工匠们热火朝天地制作改良工具,进度已完成一半时,工部侍郎赵德昌却带着几位老臣,突然来到工匠坊。他看着正在制作的双动风箱和细齿锯,脸色瞬间沉了下来。
“李郎中,你这是在做什么?” 赵德昌走到李逸面前,语气带着几分质问,“这双动风箱的图纸,从未经过工部的正式审议,你就贸然组织工匠制作,若是出了质量问题,谁来负责?还有这细齿锯,我看了图纸,耗费的铁料比传统锯子多三成,这不是浪费公款是什么?”
李逸早已料到保守派会从中作梗,他平静地从随从手中接过一本厚厚的试验记录册,递给赵德昌:“赵大人,这是双动风箱和细齿锯的试验记录。双动风箱我已在逸品学院的工匠班试验了一个月,每日记录鼓风效率和铁器质量,结果显示,它的效率比传统风箱高一倍,打出的铁器硬度也提高了三成;细齿锯虽然铁料多,但锯木速度快三倍,原本两人一天才能锯完的木材,如今一人半日便可完成,长远来看,反而能节省人力和时间成本。这些数据都有工匠和学院学生的签名,大人可以仔细查看。”
赵德昌接过记录册,却连翻都没翻,便扔回给李逸,冷哼道:“哼,学院的试验岂能当真?工部做事,讲究的是稳妥,是遵循旧例!这些新奇玩意儿,从未在全国推广过,谁知道会不会出问题?我看,这些改良工具还是先搁置,等上报朝廷,经过工部、户部、礼部三部门联合审议后再说。”
“三部门联合审议?” 李逸皱起眉头,“赵大人,春耕在即,若是等三部门审议完,至少需要一个月,到时候春耕已过,工匠们就算有了新工具,也无法及时造出农具,会影响百姓的春耕!”
“那也不能冒失行事!” 赵德昌语气强硬,“旧例之所以能沿用多年,就是因为稳妥可靠。你这些改良工具若是出了问题,导致农具供应不足,这个责任你担得起吗?”
旁边的几位工部老臣也纷纷附和:“是啊,李郎中,稳妥为上。”“咱们还是按旧例来,先审议,再推广,免得出问题。”
李逸看着眼前这些固执己见的保守派,心中满是愤慨。他们口中的 “稳妥”,不过是维护自身利益的借口;他们所谓的 “旧例”,不过是阻碍改革的枷锁。他知道,与他们争辩毫无意义,唯一的办法,就是再次向陛下求助。
“既然赵大人坚持要审议,那我便再写奏折,向陛下禀报改良工具的试验数据和春耕的紧迫性,请陛下定夺。” 李逸语气平静,却带着几分不容置疑的坚定。
赵德昌没想到李逸会直接找陛下,脸色瞬间变了变。他原以为李逸会忌惮工部的 “旧例”,乖乖搁置改良工具,却没想到李逸如此强硬,竟一点都不给他面子。“你…… 你随意!” 赵德昌咬着牙说道,心中却满是不安 —— 他知道,陛下对李逸信任有加,若是看到试验数据,很可能会支持李逸。
李逸没有再理会赵德昌,立刻返回工部书房,提笔写下第二封奏折。他在奏折中详细描述了双动风箱和细齿锯的试验成果,附上了工匠们的证词和春耕的时间安排,恳请陛下允许他继续制作改良工具,确保春耕前能为百姓提供足够的农具。
这封奏折递到李治手中时,已是次日清晨。李治看完后,当即在奏折上批注:“工部之事,李逸可全权做主,改良工具关乎春耕,无需事事上报,各部不得阻挠!”
拿到陛下的批注后,李逸立刻带着奏折,前往工部衙门。此时的工部议事厅内,赵德昌正与几位老臣商议如何进一步拖延改良工具的制作,看到李逸走进来,他还想故作镇定,却在看到李逸手中的奏折时,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赵大人,陛下已有旨意。” 李逸将奏折放在议事厅的案桌上,语气平静却带着威严,“改良工具之事,我可全权做主,无需经过工部审议。春耕在即,耽误不得,还请大人配合,不要再以任何理由拖延,以免影响百姓春耕,辜负陛下的信任。”
赵德昌颤抖着拿起奏折,看着上面李治的亲笔批注,手指因用力而泛白。他知道,这次他彻底输了 —— 陛下的旨意已下,他若是再敢阻挠,便是抗旨不遵,后果不堪设想。“是…… 是。” 赵德昌声音沙哑,再也没有了之前的傲慢与强硬。
其他几位老臣见状,也纷纷低下头,不敢再发表反对意见。
李逸走出议事厅,心中没有丝毫胜利的喜悦,反而多了几分沉重。他知道,这只是与保守派的第一次交锋,赵德昌背后还有张柬之、王权等人,他们绝不会善罢甘休,未来的阻力只会更大。
回到工匠坊时,工匠们早已得知陛下支持改良工具的消息,正围着新制作的双动风箱欢呼。看到李逸,王大爷快步上前,激动地说道:“李大人,听说陛下支持咱们了?真是太好了!有了陛下的支持,有您为咱们做主,咱们一定能在春耕前造出足够的新工具,让百姓用上好农具!”
“是啊,李大人!咱们现在干劲十足,就算日夜赶工,也要完成任务!” 其他工匠也纷纷说道,眼中满是干劲。
李逸看着工匠们热情高涨的模样,心中满是欣慰。他走上前,高声说道:“大家放心,有陛下的支持,有咱们的努力,一定能按时完成改良工具的制作。但我也要提醒大家,工具的质量至关重要,每一台风箱、每一把锯子,都要仔细检查,确保没有问题,才能交给百姓使用。咱们不仅要造出多的工具,还要造出好的工具!”
“是!李大人放心,咱们一定严把质量关!” 工匠们齐声应道,声音响亮,充满了信心。
接下来的日子里,工匠坊内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工匠们分成多个小组,有的制作双动风箱,有的打造细齿锯,有的改良织布机,每个人都干劲十足,连吃饭都舍不得离开工坊。李逸也每天都待在工匠坊,时而指导工匠制作,时而检查工具质量,时而与工匠们讨论如何进一步优化工具设计,常常忙到深夜才离开。
苏瑶担心李逸太过劳累,每天都会带着亲手做的饭菜,来工匠坊看望他。看到李逸脸上的疲惫,她心疼地说道:“李公子,你也要注意休息,别累坏了身体。工匠们虽然着急,但也不差这一两天。”
李逸握住苏瑶的手,笑着说道:“我没事。春耕在即,百姓们还等着新工具种地,我多辛苦一点,就能让工匠们快一点完成制作,让百姓们早一点用上好农具。”
苏瑶无奈地摇摇头,只能帮他整理案头的图纸和记录,为他递水擦汗,尽可能减轻他的负担。
然而,李逸心中清楚,平静的表面下,仍潜藏着汹涌的暗流。他派人暗中观察,发现赵德昌虽不再公开阻挠,却暗中授意工部的老吏,故意拖延材料的发放速度;还有几位负责采购的官员,悄悄更换了部分铁料,用劣质铁料冒充优质铁料,试图影响改良工具的质量。
“这些保守派,真是阴魂不散。” 李逸看着手中刚发现的劣质铁料,眼中闪过一丝冷意。他没有声张,只是暗中将这些劣质铁料替换下来,重新采购优质铁料,并将负责采购的官员记录在案 —— 他知道,现在还不是与他们清算的时候,等春耕结束,工具推广成功后,他定会向陛下禀报,让这些暗中作梗的人付出应有的代价。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工匠坊内,为忙碌的工匠们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李逸站在工坊中央,看着工匠们专注制作工具的身影,听着风箱的鼓风声、铁器的敲打声,心中满是坚定。他知道,未来的路还很长,还会遇到更多的阻力与阴谋,但只要有工匠们的支持,有苏瑶的陪伴,有陛下的信任,他就有信心克服一切困难,让改良后的工具早日推广到全国,让大唐的工匠能体面生活,让百姓能丰收富足。
而此时的张柬之府邸,张柬之正对着赵德昌大发雷霆:“你怎么这么没用!连这点小事都办不好!让你阻挠李逸,你却让他拿到了陛下的旨意,还让他顺利制作改良工具!”
赵德昌低着头,大气不敢出:“张大人,不是臣不尽力,是陛下太信任李逸了,不仅批准了他的奏折,还让他全权做主,臣实在没办法啊!”
张柬之深吸一口气,强压下心中的怒火:“罢了,这次算他运气好。但你记住,不能让他这么顺利地推广工具。你暗中联系关中的地主,让他们拒绝使用李逸的新农具;再派人盯着工匠坊,只要发现一点质量问题,就立刻散播谣言,说他的改良工具‘中看不中用’,让百姓不敢用!”
“是,臣这就去办!” 赵德昌如蒙大赦,连忙躬身退下。
张柬之走到窗前,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眼中满是狠厉:“李逸,你以为这样就能成功了吗?等着吧,关中的地主不会配合你,百姓也不会相信你,你的改良工具,迟早会变成一堆废铁!”
一场围绕农具改良的暗战,仍在悄然进行。李逸站在工匠坊内,望着远处的夕阳,心中早已做好准备 —— 他知道,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