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的暮色总是来得格外快,夕阳刚隐没在宫墙后,户部衙门的烛火便亮了起来。李逸坐在案前,正核对泉州港本月的贸易税收报表,门帘被轻轻掀起,一个身着灰布短打的小太监端着一个食盒走进来,躬身说道:“李侍郎,太子殿下托奴才给您送些点心,说是您常熬夜处理公务,垫垫肚子。”
这是自上次书房交谈后,两人约定的 “传递方式”—— 李治不公开拜访,也不派东宫官员接触,只让心腹太监小禄子以 “送点心”“传口信” 为由,悄悄传递政务难题与建议。李逸放下笔,接过食盒,指尖触到食盒底部的一张折叠纸条,不动声色地将纸条藏进袖中,对小禄子说:“替我谢过太子殿下,告知殿下,公务繁忙,点心我会收下,让他也多注意休息。”
小禄子躬身应下,轻手轻脚地退了出去。李逸关好房门,展开纸条,上面是李治工整的字迹,语气中带着焦急:“江南三州遭旱灾,稻田干裂,农户无法按时缴赋税,地方官为政绩强行催收,已有农户逃往邻州,恐生民乱,不知该如何处置,望李侍郎赐教。”
李逸心中一紧 —— 江南是大唐的 “粮仓”,也是民生改革的重点区域,若旱灾处置不当,不仅会影响来年粮食产量,还可能让之前推行的 “以工抵税”“盐铁监管” 成果付诸东流。他走到书架前,取出江南的地图与往年旱灾记录,仔细翻阅起来。
江南三州多丘陵,灌溉依赖水渠,此次旱灾持续两月,水渠干涸,农户既无水源灌溉,又无粮食缴纳赋税,地方官只知催收,却不解决根本问题,才导致民怨沸腾。李逸沉思片刻,脑中渐渐浮现出解决方案:强行减免赋税会影响国库收入,单纯发放救济粮又会让农户产生依赖,唯有 “以工代赈”,让农户通过劳作换取赋税减免与粮食,才能既解燃眉之急,又为长远发展铺路。
次日清晨,小禄子再次来到户部,李逸将写好建议的纸条交给她。纸条上详细写道:“一、奏请陛下在江南旱灾三州推行‘临时以工代赈’,组织农户修建、修缮灌溉水渠,按日计工,工钱折算成赋税,完工后超额工钱以粮食抵扣;二、从国库调拨五万石粮食,通过江南民生服务站发放,优先供给参与水渠修建的贫困农户;三、派御史前往三州督查,严禁地方官再强行催收赋税,若有违抗者,严惩不贷。”
小禄子将纸条带回东宫时,李治正对着江南灾情奏疏愁眉不展。看到李逸的建议,他眼中瞬间亮了起来 ——“以工代赈” 既解决了农户缴税难题,又能改善灌溉条件,为来年春耕做准备,可谓 “一举两得”;派御史督查,则能有效遏制地方官的贪功之心,避免民怨进一步升级。
李治当即提笔写奏疏,将李逸的建议稍作调整,以自己的名义呈给唐太宗。奏疏中,他详细阐述了 “以工代赈” 的具体方案:水渠修建由州县官员牵头,民生服务站配合登记农户信息、发放粮食;每修一丈水渠,折算赋税五贯,超额完成者,每丈额外奖励粮食两斗;调拨的五万石粮食,分批次运抵三州,确保农户能及时领到。
唐太宗在御书房看到奏疏时,正因江南灾情烦躁不已。此前他收到的奏疏,要么是地方官请求减免赋税,要么是朝中官员建议 “祭祀求雨”,唯有李治的奏疏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他反复翻阅奏疏,眼中闪过赞许:“‘以工代赈’,既解民生之困,又兴长远之利,此乃务实之举!” 当即召来内侍,下旨批准方案,并任命李治为 “江南赈灾督办”,全权负责赈灾事宜。
李治接到旨意后,第一时间通过小禄子告知李逸,还特意叮嘱:“此次赈灾,多亏李侍郎的建议,待灾情平息,我定会向父皇说明你的功劳。”
李逸却通过小禄子回复:“殿下不必提及臣,赈灾是为百姓,非为个人功劳。只要能解江南农户之困,臣便心满意足。”
很快,江南三州的旱灾地区响起了热闹的号子声。州县官员带着农户来到干涸的水渠边,民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则忙着登记信息、分发工具。农户们拿着锄头、铁锹,卖力地挖渠、运土,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 此前他们因缴不出赋税,整日愁眉苦脸,甚至想着逃往邻州,如今不仅能通过劳作抵扣赋税,还能领到粮食,再也不用为生计发愁。
在苏州的水渠修建现场,农户王老汉一边挥锄头,一边对身边的人说:“还是太子殿下体恤百姓!要是按以前的做法,要么缴不出赋税被抓,要么只能逃荒,哪能像现在这样,干活还能领粮食!”
一旁的民生服务站官员笑着说:“王老汉,这水渠修好了,明年就算再遇旱灾,咱们的稻田也能有水灌溉,以后再也不用怕缴不出赋税了!”
消息传到长安时,唐太宗正在太极殿听取赈灾汇报。当听到 “江南三州农户已全部参与水渠修建,无一人逃荒,赋税抵扣有序进行,粮食发放到位” 时,他忍不住对身边的长孙无忌说:“李治此次赈灾,办得漂亮!可见他已懂得民生之重,不再是往日那个只知读书的太子了。”
长孙无忌躬身说道:“陛下英明,太子殿下能有此进步,实属大唐之幸。”
而此时的魏王府内,李泰正看着手下送来的江南赈灾报告,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自上次拉拢李逸失败后,他便派人暗中监视李逸与李治的动向,却只发现李逸每日处理盐铁监管、市舶司分司的事务,要么去技艺学院视察,要么去长安西市了解贸易情况,从未与李治公开往来;李治则忙着筹备江南赈灾,除了与小禄子接触,也未与其他官员有过可疑往来。
“就这么巧?李治突然想出‘以工代赈’的方案?” 李泰将报告摔在案上,语气中满是怀疑,“肯定是李逸在背后支招!可为什么找不到任何证据?”
手下的谋士崔玄龄也皱着眉:“我们的人查遍了户部、东宫的往来文书,甚至跟踪了小禄子,都没发现李逸与李治传递消息的痕迹。小禄子每次去户部,都只是送点心,从未带过其他东西,实在找不到‘结党’的证据。”
“找不到证据,难道就看着他们得势?” 李泰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江南赈灾若成功,李治在民间的声望定会提升,父皇对他的信任也会加深,这对我们极为不利!”
崔玄龄沉思片刻,说道:“殿下,不如从‘粮食调拨’入手。我们可以派人去江南,散布谣言,称‘调拨的粮食被李治私吞,发放给农户的都是陈粮’,只要引发农户不满,即便找不到李逸与李治结党的证据,也能破坏他们的赈灾成果。”
李泰眼前一亮:“好!就这么办!务必让谣言尽快传遍江南,让李治的赈灾功亏一篑!”
然而,崔玄龄的计划很快便落空了。李逸早已料到魏王党会从中作梗,提前通过民生服务站告知江南农户:“调拨的粮食均为新粮,每袋都印有国库印章,若发现陈粮,可随时向御史举报。” 同时,他还让市舶司分司从泉州港调运了一批海外的椰枣、无花果,作为 “额外补贴” 发放给农户,进一步稳定了民心。
当魏王党的人在江南散布谣言时,农户们看着手中印有国库印章的新粮,又尝着香甜的椰枣,根本无人相信谣言。反而有农户将散布谣言的人扭送到御史处,御史查明真相后,将其杖责五十,押送回长安治罪。
消息传回魏王府,李泰气得砸碎了案上的琉璃盏,却再也无计可施 —— 李逸与李治的合作,始终围绕 “民生” 展开,不涉及党争,不谋取私利,既赢得了百姓的支持,又获得了唐太宗的信任,让他根本找不到攻击的突破口。
而在户部衙门,李逸看着江南送来的 “水渠修建进度报表”,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报表上写着:“苏州水渠已完工三成,预计下月可全部竣工;农户参与度达百分之百,无一人投诉;粮食发放到位,额外补贴深受好评。”
此时,小禄子再次送来点心,还带来了李治的口信:“江南灾情已得到控制,父皇对此次赈灾极为满意,还夸我有‘治国之才’。这份功劳,我记在心里,日后定不会亏待李侍郎。”
李逸笑着对小禄子说:“替我谢过太子殿下,告知殿下,只要他能坚守‘务实利民’的初心,臣便会一直支持他。”
暮色再次降临,长安的街道上渐渐安静下来,唯有户部衙门的烛火依旧明亮。李逸拿起笔,继续核对盐铁监管的报表,心中却清楚 —— 这场围绕 “民生小事” 的暗助,不仅让他与李治的信任更加深厚,也为未来的改革与朝局稳定,埋下了坚实的伏笔。而他与李治的合作,就像江南正在修建的水渠,看似平凡,却能在未来滋养民生,灌溉出大唐更繁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