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徽四年的盛夏,长安皇家科学院农科实验室的窗户敞开着,阵阵蝉鸣透过窗棂传入室内,却丝毫未影响屋内众人的专注。实验室中央的长桌上,摊满了各地州府的奏折 —— 从江南的苏州、扬州,到中原的洛阳、开封,再到岭南的广州、交州,乃至东北的营州、幽州,几乎所有州府都在奏折中恳请朝廷尽快推广 “逸品粮” 种植,字里行间满是对高产作物的期待。
李逸坐在长桌主位,手指轻轻敲击着奏折,眉头却微微蹙起。他深知,“逸品粮” 要在全国落地生根,绝非简单地分发种子便能实现。大唐疆域辽阔,各地气候、土壤差异极大:江南多雨,每年梅雨季节长达月余,土壤湿润易涝;中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却常有风沙;岭南湿热,蚊虫滋生,作物易受虫害;东北则气候寒冷,无霜期短,作物生长周期受限。若用统一的种植方法,不仅难以实现高产,甚至可能导致作物减产,让农户们失望。
“要让‘逸品粮’真正惠及全国百姓,必须有一套针对性强、通俗易懂的种植指南。” 李逸抬起头,目光扫过在场的众人 —— 皇家科学院农科的五位博士、参与苏州与凉州试点的十名农科学子,还有从江南、西北、中原等地邀请来的八位经验丰富的老农。“今日召集大家,便是要组建‘逸品粮种植指导小组’,共同编写《逸品粮种植手册》,确保每个地区的农户都能根据手册,种出高产的玉米与土豆。”
众人闻言,纷纷点头赞同。农科博士陈默率先说道:“李大人所言极是。苏州试点时,我们针对多雨气候总结的起垄、排水方法,若直接用到西北干旱地区,定会适得其反。手册必须按地区分类,详细标注不同地区的种植要点,才能让农户真正受益。”
来自江南的老农王老汉也附和道:“是啊!俺种了一辈子庄稼,知道不同地方的土地脾气不一样。就像俺们江南的稻田,要经常放水;可到了西北,地里的水多了,庄稼反而会烂根。这手册要是能把每个地方的种植窍门说清楚,俺们农户种起来才心里有底。”
随后,指导小组便开始商议手册的编写框架。经过一番讨论,最终决定将手册分为 “玉米篇” 与 “土豆篇”,每一篇都按 “地区分类” 展开,针对江南、中原、岭南、东北、西北五大区域的气候与土壤特点,制定详细的种植方案。
编写工作正式启动后,实验室里每天都热闹非凡。农科学子们负责整理试点期间的种植数据,将苏州、凉州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一一记录;农科博士们则根据这些数据,结合各地的气候资料,制定科学的种植参数;老农们则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博士们制定的参数转化为农户能理解的 “土方法”,确保手册接地气、好操作。
在 “玉米篇” 的编写中,针对江南多雨的特点,陈默博士特意强调:“江南地区种植玉米,起垄高度需达一尺,比苏州试点时的高度再增加三寸,这样才能有效防止雨水浸泡根系;同时,排水沟宽度要扩展到三尺,确保梅雨季节雨水能及时排出,避免田间积水。” 来自江南的王老汉补充道:“俺们江南人种庄稼,讲究‘高垄深沟’,玉米垄之间的沟一定要挖得深,下雨后水能顺着沟流走,玉米根才不会烂。”
针对中原平坦的地形,农科学子提出 “宽窄行种植法”:“宽行留三尺,窄行留两尺,这样既能保证玉米苗通风良好,减少病害,又方便农户在宽行里除草、施肥,不影响玉米生长。” 中原老农则笑着说:“这个方法好!俺们中原地多,这样种不仅省力气,还能多收粮,俺们农户肯定愿意学。”
岭南湿热的气候是玉米种植的一大难题,农科博士们经过研究,特别标注:“岭南地区种植玉米,需提前在种子上涂抹用苦参、艾草熬制的防蛀药剂,避免种子被虫害;同时,要在雨季来临前一周收获玉米,防止玉米穗发霉 —— 岭南的雨又大又勤,玉米穗一旦淋雨,很容易长霉点,就卖不上价钱了。”
而针对东北寒冷的环境,指导小组提出了 “防寒种植法”:“选择背风向阳的地块,在播种前将地表覆盖一层五寸厚的秸秆,既能提高地温,又能保持土壤湿度;播种时间比中原晚一个月,在五月初播种,确保玉米能在霜降前成熟,延长生长周期。” 东北老农连连点头:“俺们东北冷得早,这么种能让玉米多长些日子,产量肯定能高不少。”
“土豆篇” 的编写同样细致入微。针对西北干旱的特点,指导小组在凉州试点 “深沟垄作 + 稻草覆盖” 的基础上,补充道:“每半月浇一次水,每次都要浇透,让水分渗透到地下三尺深,避免浅浇导致土豆根系上浮,遇到干旱就枯死;浇水后,要及时在垄上再铺一层稻草,减少水分蒸发。” 西北老农补充说:“俺们西北缺水,这么浇水能让水存住,土豆才能长得大。”
中原土壤肥沃,却容易出现土豆秧徒长、块茎瘦小的问题。农科博士们建议:“减少氮肥用量,每亩地的氮肥用量比玉米少三成,同时增加钾肥,比如在土壤中混入草木灰,这样能防止土豆秧徒长,让养分集中供给块茎,促进块茎发育。” 中原老农恍然大悟:“难怪去年俺种的土豆秧长得高,块茎却小,原来是肥料用错了!这手册真是帮了俺的大忙。”
岭南多丘陵,平地稀少,给土豆种植带来了困难。指导小组创新提出 “梯田种植法”:“在山坡上开辟梯田,每层梯田宽五尺、高三尺,在梯田内侧挖一条浅沟,既能保水又能保肥;土豆种在梯田的中间位置,避免雨水冲刷导致块茎裸露。” 岭南老农兴奋地说:“这个方法好!俺们岭南多山,有了梯田,就能在山上种土豆了,能多收不少粮!”
东北黑土肥沃,适合土豆生长,但土豆的储存却是个难题。指导小组特别强调:“土豆收获后,不能直接放入地窖,要在通风干燥的地方放置一周,让表皮自然干燥,这样能减少病菌滋生,延长储存时间;地窖内要铺设一层干稻草,保持温度在零度以上、五度以下,避免土豆冻伤或发芽。”
为了让农户更容易理解,手册中还配了大量插图。农科学子们用简单的线条,画出了不同地区的 “起垄形状”—— 江南的高垄深沟、西北的宽垄浅沟、岭南的梯田垄,一目了然;“种植间距” 则用方格图表示,每个方格代表一株作物,标注出具体的尺寸;“病虫害识别图” 则画出了玉米常见的大斑病、土豆常见的晚疫病症状,旁边还标注了防治方法,让农户能及时发现并处理病虫害。
手册中还详细标注了 “不同地区的最佳播种时间”:江南玉米三月中旬播种、土豆二月下旬播种;中原玉米四月上旬播种、土豆三月上旬播种;岭南气候温暖,玉米二月播种、土豆一月播种;东北气候寒冷,玉米五月上旬播种、土豆四月中旬播种;西北则与中原相近,玉米四月中旬播种、土豆三月中旬播种。
女子学堂的农科女学员们得知手册编写的消息后,也主动前来帮忙。她们的字迹娟秀工整,负责誊抄手册的初稿,将指导小组讨论的内容一笔一划地记录下来,确保没有遗漏。在誊抄过程中,女学员们还发现,手册中虽然详细讲解了种植方法,却没有解答农户可能遇到的突发问题。于是,她们向李逸提出建议,在手册末尾增加 “常见问题解答” 板块。
“比如农户可能会遇到‘玉米叶子发黄怎么办’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解答中说明,叶子发黄可能是缺水、缺肥或病虫害导致的,分别给出对应的解决方法。” 女学员苏玲说道,“还有‘土豆长小疙瘩是怎么回事’,其实是土豆疮痂病,我们可以告诉农户,这是土壤碱性过大导致的,下次种植时在土壤中混入适量的硫磺粉,就能改善。”
李逸对这个建议十分认可,立刻让指导小组补充 “常见问题解答”。女学员们还特意用老农易懂的语言来表述,避免使用专业术语 —— 比如将 “氮肥” 称为 “催苗肥”,将 “钾肥” 称为 “壮薯肥”,让农户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历经一个月的反复打磨与修改,《逸品粮种植手册》终于定稿。手册共分为八卷,“玉米篇” 四卷,“土豆篇” 四卷,每卷对应一个地区,详细记录了该地区的种植方法、注意事项、病虫害防治与储存技巧,配上插图与常见问题解答,内容详实、通俗易懂。
李逸让人将手册送往户部,安排印刷。考虑到大唐的农户大多不识字,仅靠文字版手册难以推广,他还特意让人制作了 “图文木刻版”—— 将手册中的关键种植步骤、插图刻在木板上,再由地方官府组织工匠复制,张贴在各村的公告栏、集市的显眼位置。同时,他还要求各地官府组织 “手册讲解会”,让农科学子、女学员与老农们深入乡村,现场讲解手册内容,演示种植方法,确保每个农户都能掌握 “逸品粮” 的种植技巧。
当第一批印刷好的《逸品粮种植手册》与图文木刻版送到各地州府时,官员与农户们都激动不已。江南苏州的王老实,捧着手册反复翻看,看到玉米起垄的插图时,兴奋地对家人说:“你看,这手册上的起垄方法,和李大人去年教俺们的一样,还有插图,一看就懂!明年俺要按手册上的方法种,肯定能有好收成!”
西北凉州的一位老农,站在村公告栏前,看着图文木刻版上的土豆种植步骤,对身边的村民说:“这木刻版上画得真清楚,啥时候播种、咋浇水,都写得明明白白。有了这东西,就算不识字,也能种好土豆了!”
长安皇家科学院的实验室里,李逸看着第一批送往各地的手册清单,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知道,《逸品粮种植手册》的编写与推广,只是 “逸品粮” 全国推广的第一步。未来,他还要组织人员深入各地,指导农户种植,收集种植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不断完善手册内容,确保 “逸品粮” 能在大唐的每一片土地上扎根、生长,结出累累硕果,让每一位大唐百姓都能吃饱饭、过上好日子。
窗外的蝉鸣依旧,阳光透过树叶洒在地面上,留下斑驳的光影。李逸的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 —— 他仿佛看到,明年的此时,大唐的田野里,金黄的玉米与饱满的土豆随处可见,农户们欢笑着收割,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便是他心中最美好的大唐盛世,也是他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