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粥花”的第一缕花香飘进观测站档案馆时,加尔正在整理少年的笔记本。泛黄的纸页上,用铅笔勾勒的星图突然泛起微光,与温棚里的花香共振着,在空气中晕开淡蓝色的轨迹。他凑近一看,发现那些轨迹竟和观测站最新绘制的星图重合了——少年当年随手画的“玩耍路线”,原来是条未被标注的安全航道。
“这小子,藏得够深的。”加尔笑着把笔记本按在星光投影仪下,星图立刻投射在墙上,像片流动的星海。其中有个用红笔圈住的亮点,旁边写着“爷爷的粥锅在这附近最稳”,而那个位置,正是观测站最近发现的新能源矿脉。
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抱着刚盛好的星尘粥跑进来,粥碗在光线下泛着暖黄的光:“加尔哥哥,你看!‘念粥花’结的第二碗粥,里面有星星!”果然,粥面上浮着细碎的光点,聚成了个小小的北斗七星,随着她的晃动轻轻摇曳。
温棚里,星辙老人正用少年留下的那把银勺,慢慢舀起碗里的粥。勺子碰到碗沿的瞬间,“念粥花”的花瓣突然舒展开,露出里面嵌着的细小晶石——那是用当年少年磨星盘剩下的边角料做的,在阳光下折射出彩虹般的光。老人的手指抚过花瓣,晶石突然亮起,在地上投出段影像:少年蹲在灶台前,把晶石碎末撒进粥里,对着镜头得意地笑:“这样爷爷喝粥的时候,就能看到星星啦。”
“臭小子,心思都用在这上面了。”老人笑着摇头,眼角却湿了。粥里的星星还在闪,像极了当年少年眼睛里的光。
林飞走进温棚时,正撞见“念粥花”的根须顺着地面的星图轨迹蔓延。那些根须细如银丝,缠着档案馆飘来的纸页碎片,在土壤里拼出了行字:“矿脉的能量能让粥保温哦”。他突然想起少年笔记本里的话——“爷爷的胃怕凉,得找个永远不冷的地方煮粥”,原来新能源矿脉的恒温特性,少年早就发现了。
“加尔,把矿脉探测仪拿来。”林飞蹲下身,看着根须钻进土壤深处,“这花在给我们带路呢。”
探测仪刚靠近,屏幕就疯狂跳动起来,显示地下三十米处有高强度能量反应。根须正朝着那个方向生长,像条发光的银线。星辙老人放下粥碗,摸出当年少年给他的那把小铲子——铲头还留着煮粥时沾的糖渍——笑着说:“走,看看这小子又给我们留了什么好东西。”
一行人跟着根须来到观测站的老厨房。这里早就不用了,灶台瓷砖都裂了缝,唯独少年当年贴的“粥谱”还在,上面用磁贴粘着片干花,是银缕花的标本。根须就是从这朵干花下面钻进去的,在瓷砖上顶出个小小的鼓包。
“就是这了。”林飞用探测仪对准鼓包,数值稳定在安全范围。星辙老人挥起小铲子,轻轻敲了敲瓷砖,“咔哒”一声,一块瓷砖应声而落,露出个黑漆漆的洞口,里面飘出暖暖的热气,混着星尘粥的甜香。
“是个储藏室!”小姑娘探头往里看,眼睛瞪得溜圆,“里面有好多罐子,上面还贴着标签呢!”
加尔下去把罐子一个个递上来。有写着“冬天喝的暖身粥料”的陶罐,里面装着晒干的肉桂和姜片;有标着“给吱吱(机械鼠)的零食”的铁盒,打开是用星尘糖做的小颗粒;最底下还有个密封的铜锅,揭开锅盖的瞬间,香气轰然散开——里面是熬得稠稠的星尘粥,上面浮着层完整的米油,像块温润的玉。
“这锅粥……”星辙老人的声音有些发颤,“是我最后一次跟他通视频时,他在煮的那锅。我说‘等你回来教我煮’,他说‘我先煮好存着,回来热给您喝’……”
铜锅底部刻着日期,正是少年失踪那天。粥居然还温热着,像刚离火不久。“念粥花”的根须顺着洞口钻了进去,缠绕在锅沿上,花瓣上的晶石亮得像小星星。
林飞看着根须在锅沿打了个结,突然明白过来:“矿脉的能量透过土壤传到了这里,把这锅粥恒温保存了下来。少年早就算出观测站下方有矿脉,他不是在‘藏’东西,是在给我们留条路——新能源矿脉能让观测站摆脱能源依赖,这些粥料和配方,是教我们怎么好好过日子。”
小姑娘舀起一勺恒温粥,吹了吹喂给星辙老人:“爷爷,你尝尝,和少年做的是不是一个味?”
老人抿了一口,米香混着星尘的清甜在舌尖散开,和记忆里的味道分毫不差。他放下勺子,看着温棚方向“念粥花”又结出了新的花苞,轻声说:“这小子,连‘回家吃饭’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走吧,该把这矿脉的位置报给星盟了,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星尘粥脉’,让所有人都知道,这里有个会用粥温暖人心的少年。”
加尔已经开始调试通讯器,准备向星盟汇报。屏幕上,少年画的星图与矿脉分布图完美重合,像幅会发光的藏宝图。林飞看着“念粥花”的花瓣上浮现出少年的笑脸,突然想起他笔记本最后一页的话:“最好的礼物,是让你想起我时,嘴角有糖,胃里有暖,前路有光。”
此刻,观测站的能量塔嗡嗡启动,矿脉的能量顺着“念粥花”的根须流遍每个角落,老灶台的裂缝里冒出了新的火苗,档案馆的星图亮如白昼,连通讯器里传来的星盟应答声,都带着笑意。
粥香漫过走廊,漫过温棚,漫过观测站的每个角落,像少年从未离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