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元年四月初一,大庆殿大朝会。
繁琐的常规政务奏对完毕后,殿内一时有些沉寂。御座上的赵顼并未像往常一样宣布退朝,而是目光缓缓扫过丹墀下的文武百官,最后落在了班列前排的几位重臣身上。
他轻轻抬手,侍立一旁的李宪立刻上前一步,尖细的声音响彻大殿:“陛下问话,诸公可还有本奏?”
短暂的安静后,赵顼终于开口,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直接切入了一个半月来搅动汴京的话题:
“近日,朕闻朝野内外,因人才取士之法,议论纷纭,莫衷一是。太学之内,王学士、司马学士各抒己见,皆引经据典,赤心为国。市井之间,士子学子,亦争相探讨,可谓群情踊跃。”
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深沉:“朕思之,此非坏事。为国取才,乃朝廷第一要务,关乎国运兴衰。既然天下悠悠之口,已对此事如此关切,我朝廷又岂能充耳不闻,置身事外?”
他直接点明核心:“王介甫所言,重策论,求实务,其心在于为国选干才,破僵局;司马君实所忧,防功利,固根基,其意在于存风教,防偏颇。二卿所言,看似相左,实则皆出自一片公忠体国之心。”
“然则,空谈无益,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朝廷自有制度,天下需要的是章程,是准绳。”
赵顼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今日,朕便想听听诸卿之见。对于这科举取士之法,当如何因时顺益,既能选得贤才,又不失其公?韩相公,您为首辅,总揽全局,请先言之。”
所有人的目光瞬间聚焦于老臣韩琦。韩琦手持白玉圭,缓步出班,声音沉稳如常:
“陛下圣明,洞察秋毫。王、司马二学士之辩,确应引起朝廷重视。老臣以为,取士之法,关系百年树人,不可不谨,亦不可不变。然法不可轻变,变则需稳。诗赋取士,行之百年,虽有浮华之弊,然亦有其甄别才思、器度之功,未可全废。
策论之试,确能引导学子关注时务,然其标准难立,易生流弊。老臣愚见,或可存其旧制,渐立新科,于进士科外,另设一科,专考经义策论,试办数年,观其成效,再议推广。如此,新旧兼存,既开新路,亦免动荡。”
韩琦的意见老成谋国,核心在于“稳”字,代表了朝中绝大多数务实派官僚的想法。
赵顼不置可否,目光转向次相曾公亮:“曾相公之意如何?”
曾公亮出班奏对,更为具体:“陛下,臣赞同韩相之言。变法需渐进。然既设新科,或加重策论,则首要之事,在于立规矩、定范围。
若无范围,则策论命题天马行空,评判标准无所依从,必然导致混乱不公。臣以为,当由礼部、国子监召集大儒,先行划定策论出题之典籍范围,使学子有所适从,考官有所凭据。此乃改革之第一步,亦是关键一步。”
曾公亮将问题从“要不要改”推进到了“如何改”的技术层面,这是极具建设性的。
赵顼微微颔首,看向新任三司使韩绛:“韩卿执掌三司,深知实务之要,你以为呢?”
韩绛因江南之功,气势正盛,出班朗声道:
“陛下!臣以为韩相、曾相所言稳健,然时不我待!朝廷需才孔亟,岂容徐徐图之?诗赋之弊,已然显着,当果断削减其分值比重,大幅提升策论地位!至于范围,曾相所言极是,必须明确。
臣以为,策论当直指时弊,考题可源于《春秋》决狱之智、《通鉴》治乱之鉴、‘三礼’制度之详、《唐书》兴衰之由!如此,方能考出真才实学!”
韩绛的言论明显偏向王安石,主张更激进的改革,但也接受了“划定范围”这个前提。
随后,赵顼又点了翰林学士承旨王珪、御史中丞吕诲等人的名。王珪文辞斐然,但善于逢迎,所言多是“陛下圣明,臣等愚钝,当谨慎商议”之类的圆滑之语。
而吕诲作为言官领袖,则再次强调了司马光担忧的吏治风险,主张必须以最严格的标准防范新法可能产生的弊端。
听罢众臣议论,赵顼心中已然有数。他见火候已到,便从御座上缓缓起身。
“诸卿所奏,朕已尽知。”他声音清朗,带着决断之力,“韩相公求稳,曾相公重制,韩绛图快,吕诲防弊,皆有其理。然则,朝廷决策,当博采众长,取其公约。”
他目光扫过曾公亮、以及班列中的礼部尚书、吏部尚书,最终下达了裁决:
“既然已有共识,认为科举取士之法需因时制宜,加以改良;亦认为策论若行,必先划定范围,立下规矩,以防失据。那么,此事便不容再议而不决!”
“曾公亮!”
“臣在!”曾公亮立刻出班躬身。
“朕命你,总领此事!会同吏部、礼部二位尚书,即日起,主导此次科举考试改革的起草方案。召集翰林院、国子监博士等博学鸿儒,共同商议。”
他接着,给出了最关键的指示,一字一句,清晰无比:
“朕之意见,此次改良,核心在于为国取才,因地制宜,顺势而导。策论之试,当以经史大义为根本,兼及当今时务。
其出题范围,初步可限定于——《春秋》之微言大义、《资治通鉴》(初定版)之治乱兴衰、‘三礼’之国家典制、《唐书》之前世得失!以此四者为基,详加研讨,拟定具体章程。”
“至于诗赋去留、分值几何、如何分科,皆由尔等详加论证,拿出一个稳妥的、可执行的方案来,奏报于朕!”
“朕要的,不是空泛的议论,而是一个能让天下读书人明晰、能让考官执行、能为我大宋选拔出经世致用之才的切实方案!给你们一个月的时间。一个月后,朕要看到结果,昭告天下!”
“臣等遵旨!必竭尽全力,以报陛下!”曾公亮与吏部、礼部尚书齐声应诺,声音在大殿中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