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銮殿上。
大乾国国君周天,面容平静,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扶手上的螭龙雕刻,目光扫过众位臣工,最终落在那份关于《男儿当自强》及其影响的奏报上,看不出喜怒。
兵部尚书宁卫国率先出列,声如洪钟,打破了沉寂:“陛下!臣以为,此《男儿当自强》慷慨激昂,振奋人心,实乃不可多得的强军战歌!萧指挥使能作出此等歌曲,并以此凝聚军心,提振士气,可见其不仅深谙兵事,更通晓驭下之道。自从此歌传唱,中书省军容焕然一新。臣,为陛下贺,为我大乾贺!”他话语中充满了武将的直率与对强军的渴望,对萧无病的欣赏毫不掩饰。
礼部尚书曾杰生稍作沉吟,也缓步出班,他向来注重礼法规制,此刻却出人意料地表示了有限度的支持:“陛下,宁尚书所言,虽有夸大之嫌,但此歌……臣细细品读其词,‘胆似铁打,骨如精钢’,‘昂步挺胸大家作栋梁’,确实充满刚健之气,符合先贤所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精神。若能引导得当,于教化民心、砥砺士人风骨,亦非全无益处。”他避开了敏感的军权问题,从儒家经典中为其找到了立足点。
刑部尚书韦惊才接口道,语气带着他审案时的冷静:“陛下,据臣所知,此歌传唱以来,中书省境内,市井斗殴、作奸犯科之事,反有减少迹象。一些游手好闲之辈,闻此歌而心生愧意,竟有主动寻工谋生者。可见其激人向上之力,于刑名治安,亦有正面之效。”
户部尚书陈文治捻着胡须,盘算着钱粮:“陛下,军心稳固,边防安宁,则粮道畅通,商旅繁盛,于国库增收,确是大有裨益。且士卒用命,能减少无谓损耗,亦是节省开支。此歌……功不可没。”他看重的是实实在在的效益。
工部尚书蒋家文也附和道:“是啊陛下,如今中书省各工地、矿场,多有工匠、役夫传唱此歌,听闻效率都提升了不少。‘做栋梁’,‘耀千分光’,此言甚合我工部营造、利国利民之宗旨。”
一时之间,六部之中,竟有五部尚书都对这首《男儿当自强》表达了或直接或间接的肯定,殿内气氛似乎一面倒地向有利于萧无病的方向倾斜。
然而,一直冷眼旁观的吏部尚书陈文都,此刻终于站了出来。
他的眼神深处却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鸷。他与现任中书省总督彭宵乃是同窗挚友,前段时间考核,还被萧无病摆了一道,让他颜面大失,险些被牵连降职,此恨他一直铭记于心。
陈文都先是躬身一礼,语气显得颇为公允,甚至带着几分赞赏:“陛下,诸位同僚所言,确有道理。萧无病萧指挥使,能文能武,实乃大才。仅凭此歌,便可见其文采斐然,功底深厚。军中传唱,效果卓着,更是证明其深得军心,善于鼓舞士气。”
他话锋微转,声音提高了些许,“萧指挥使年纪轻轻,便已身居要职,更兼着太子少保之虚衔,显见陛下隆恩!然,臣以为,赏罚需分明,亦需合度。如此大才,仅局限于一方军务,恐非人尽其用之道。”
他略作停顿,观察了一下皇帝周天的神色,才缓缓抛出真实意图:“依臣之见,萧指挥使既有此等文治武功之才,不如官升一品,调入京师,或入枢密院参赞,或于兵部任一副职,使其才华能泽被全国,而非仅局限于中书一隅。此,方是朝廷爱才、用才之正道啊!”
他这番话,听起来冠冕堂皇,处处为朝廷、为萧无病考虑,实则暗藏祸心。
一旦萧无病被调离中书省,失去了根基和直接兵权,无异于蛟龙离水,他陈文都乃至其好友彭宵,便有无数手段可以慢慢拿捏。
他这番“明升暗调”的算计,朝堂上不少老成之辈心知肚明,但碍于其吏部天官的身份,一时无人立刻反驳。
就在陈文都暗自得意,以为得计之时,兵部尚书宁卫国却猛地踏前一步,声若雷霆,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陛下!陈尚书所言,看似有理,实则迂腐!岂不闻‘猛药治沉疴,良将镇边关’?萧无病于中书省卓有建树,军民归心,此正是其大展拳脚之时!调入京师,置于闲散,才是真正的浪费人才!”
他目光炯炯,环视众臣,最后定格在皇帝身上,掷地有声地说道:“臣,宁卫国,斗胆进言!现任中书省总督彭宵,年事已高,近来于边务处置上屡有迟缓,难当大任。既然萧无病有此威望与能力,何不顺势而为,擢升其为中书省总督,总揽军政,使其能彻底施展抱负,为我大乾铸就一道真正的钢铁边防线!”
此言一出,满殿皆惊!
陈文都更是如遭雷击,脸色瞬间煞白,宽大朝服下的身躯微微一晃。
他本想将萧无病这头猛虎调离山林,谁知宁卫国竟直接提议让猛虎成为山中之王!
若此议成真,萧无病大权在握,他陈文都日后还有好日子过?彭宵又该如何自处?
他急忙想要出言反对,声音都带上了几分不易察觉的尖锐:“宁尚书!此事万万不可!萧无病资历尚浅,骤登高位,恐难服众,且……”
然而,他话未说完,之前表态的几位尚书竟纷纷附议。
礼部曾杰生沉吟道:“……非常之时,当行非常之事。萧无病能凝聚军民之心,此乃稳定边疆之基石,若升任总督,或可更快见效。”
刑部韦惊才点头:“边镇需强腕,萧无病能震慑宵小,升任总督,于法度威严有益。”
户部陈文治盘算道:“若萧指挥使……不,若萧总督能确保边境无大战事,长期看,节省的军费何止百万?”
工部蒋家文也道:“中书省水利、道路修缮,若得强有力总督推动,必能事半功倍。”
甚至连一些原本中立,或与彭宵关系不睦的官员,也看到了其中利益,或是单纯被《男儿当自强》所展现的气象所感染,纷纷出列表态:
“臣附议宁尚书之见!”
“萧指挥使乃总督不二人选!”
“陛下,此议甚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