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星墟提出的方向像一道微光,刺破了会议厅内几乎凝成实质的绝望。然而,希望之后,接踵而至的是更加现实、更加令人敬畏的考量。
“与源头对话……”弗里曼主席重复着这句话,目光扫过全场,“这意味着,我们必须派遣一支远征队,前往那个发出脉冲信号的、遥远的幽天文明遗迹。”
这个结论清晰无比,但执行它所面临的困难,让刚刚缓和的气氛再次变得如同冰封。
“主席先生,各位代表,”一位来自深空探测局的专家面色凝重地调出了最新的星图数据,“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此次任务的空前艰巨性。根据我们对脉冲信号源的最终三角定位与溯源分析,其坐标远在0.3光年之外,深入奥尔特云内部。”
主屏幕上,太阳系的模拟图急剧缩小,一个遥远的、令人心悸的红色光点在奥尔特云——那个包裹着太阳系的冰冻星子宝库——的深处闪烁。
旁边标注的距离数字让所有与会者倒吸一口凉气:0.3光年。这远远超出了人类任何一次载人任务的范围。
“尽管人类已掌握成熟的可控核聚变推进技术,我们的‘星旅者’级科考飞船凭借聚变脉冲推进器,理论上可以实现0.3倍光速(0.3c) 的持续巡航速度。”
专家继续道,他的声音里没有骄傲,只有沉重的现实,“但即使以此极限速度计算,单程前往目标地也需要整整一年的时间。再考虑到必要的加速、减速阶段,以及在目标区域的作业时间,整个任务的周期将不可避免地长达28个月以上,甚至更久。”
“两年多!?”一位代表的声音带着难以置信的颤抖,“地球上的审判进程不会停止,社会崩溃可能在几个月内就会发生。我们可能等不到远征队回来!”
“奥尔特云……”另一位天体物理学家喃喃道,语气中充满了敬畏与担忧,“那里是太阳系形成之初的冰冻遗迹,环境极端未知。我们的星图在那里几乎空白,导航充满风险。飞船系统在长达数年的持续运行、特别是穿越那片高寒密布的区域时,能否保持百分之百的可靠?任何微小的故障在距离地球0.3光年的地方都将是灾难性的。”
“这不仅仅是一次远征,”又有人补充道,指出了最残酷的一点,“这更像是一次……单向任务的预演。即使他们找到了方法,如何将信息及时传回?即使传回了,我们能否坚持到解决方案生效的那一刻?”
会议厅里充满了质疑和绝望的声音。这看起来不像是一条生路,更像是一次悲壮的、希望渺茫的告别。
“但是,我们还有别的选择吗?”司星墟的声音再次响起,他的影像在屏幕上显得异常平静,这种平静之下是无可动摇的决心,
“等待,意味着我们默认接受审判,文明从内部缓慢或快速地死亡。对抗,我们已经论证过,是徒劳的。前往源头,是唯一一个理论上存在‘与考官对话’、甚至‘修改考试规则’可能性的方案。这不是一场我们选择时间的战争,我们唯一的选择是:是否踏上这条唯一可能通往胜利的道路。”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全场:“是的,时间紧迫。正因如此,我们不能犹豫。地球上每多一分钟的混乱,我们就更需要源头的答案。远征队将成为人类伸向黑暗中最远的触角,也是系在我们文明气球上唯一的、细弱却关键的保险绳。”
“而且,”司星墟继续道:“情况并非我们最初想象的那么悲观。根据我们最新的分析和模型推演,暗物质绸缎的一个核心特性是其极高的量子纠缠度。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它的创造源——也就是幽天文明遗迹——构成了一个跨越空间的、实时的量子纠缠网络。”
“这意味着,地球上的绸缎与远在0.3光年外的遗迹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局域的、瞬时性的量子关联。它们之间的信息传递不受光速限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系统。”
“因此,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战略性的突破口:我们不需要等待远征队花费数年时间往返。只要我们能成功定位并抵达那个遗迹,并在其‘源头’进行操作——无论是输入指令、关闭系统还是进行‘上诉’,其效果都能通过这个量子纠缠网络瞬间、同步地反馈到地球的绸缎网络上。理论上,地球上的审判现象可以在我们于遗迹取得成功的同一时刻停止。”
“我们的任务重心必须做出调整:在地球上,我们转为防御和遏制,全力维持社会稳定,并深入研究绸缎的特性。而真正的决胜战场,将在那片遥远的、发出‘响应信号’的幽天遗迹之中。”
沉默再次降临,但这一次,沉默中开始孕育着决断的重量。
“那么,”弗里曼主席深吸一口气,双手按在桌面上,做出了历史性的决断,“我们开始商讨具体的远征方案。目标:奥尔特云,幽天遗迹。议题:如何将一支人类小队在最短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安全送达那里,并赋予他们完成任务的全部可能。”
……
会议的焦点迅速转向极端务实和残酷的细节:
1. 飞船极限优化:
决议: 立即启动“逐星”计划。选定一艘最新型号的“星旅者-IV”级科考船,将其改装为人类历史上第一艘“超长程聚变方舟”。
改装核心: 一切为可靠性和自持力让路。强化聚变堆芯的寿命和冗余度;升级纳米级自动维修系统以应对长期孤立航行;加装最强大的前向主动防护系统以应对奥尔特云未知的尘埃冰粒;优化封闭生态循环系统,确保数年内的食物、水、空气循环;预留最大功率的量子通讯阵列,尽管双方的信息传递将有数月的延迟。
2. 船员筛选与准备:
核心原则: 小队必须是最精锐的“多维专家”,每个人都是多个领域的专家,具备极强的心理韧性,能承受长达数年的幽闭隔离和可能的文化隔绝对抗。
核心成员内定: 司星墟(领队、首席考古学家与决策者)、AI玄女(任务核心、数据分析、与幽天技术交互的接口)、本杰明·戴维斯(文明解读与伦理官,负责理解幽天逻辑)。
待定关键岗位: 船长\/飞行员(深空导航专家,拥有极端情况下的决断力)、总工程师(聚变反应堆与舰船系统专家)、首席医疗官\/生物学家(负责船员健康并研究可能的外星生物信号)、安全与行动官(负责物理安全与外勤作业)。时寒锋的名字被再次提及,其卓越的能力与当前的风险被放在天平两端仔细衡量。
3. 航行策略与时间表:
phase 1 (全力加速段): 离港后,不惜消耗储备燃料,以最大推力在最短时间内加速至0.3c巡航速度。
phase 2 (漫长巡航段): 穿越外行星轨道,进入柯伊伯带,最终驶向冰冷的奥尔特云深处。船员大部分时间将处于休眠状态,由AI玄女主持航行,以节省资源和保持状态。
phase 3 (减速与侦查段): 提前数月开始减速,释放所有探测单元,对目标区域进行全方位、多频谱的扫描,构建详细地图,评估所有潜在风险。
phase 4 (任务执行段): 抵达幽天遗迹,尝试接触、解读并寻找终止审判的方法。这是最大的未知。
时间表: 要求“星旅者-IV”号在60天内完成所有极限改装与补给。船员同步进行地狱般的适应性训练和心理建设。目标:在三个月内,使‘逐星’号从近地轨道启航,驶向人类从未踏足的深空。
4. 风险与伦理:
会议沉重地讨论了任务失败、船员全军覆没、飞船被入侵、甚至带来更大灾难的可能性。这是一场用人类最顶尖的科技和生命进行的豪赌。
会议结束时,没有掌声,只有一种近乎悲壮的使命感。人类将一艘承载着最后希望的脆弱方舟,推向了0.3光年外的未知黑暗。这不是一次探险,这是一次求救,一次向着制造了灾难的源头发起的、绝望的朝圣。
“逐星”计划,开始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