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社的“新社员标准化种植培训班”第一期,在期待与忐忑中正式开课了。教室里坐满了通过初步筛选的村民,有桃源本村的,也有清溪、柳林村的新面孔。他们眼神热切,却又带着几分对未知的紧张。
张维站在讲台前,背后挂着大幅的药材图谱和《技术规范》要点。他不再是单纯讲解技术,而是将科学原理与实操要点紧密结合。
“为什么咱们的板蓝根要种在排水好的坡地?”他指着幻灯片上的土壤结构图,“因为板蓝根是直根系,怕涝。土壤孔隙度不够,氧气不足,根系发育不良,就容易烂根,药效成分也积累不足。”
台下有人恍然大悟地点头,以往只知道“这么种”,现在明白了“为什么这么种”。
福伯的课更接地气。他拿着实物标本,在田间地头现场教学。
“选苗,别看广告,看根脚!”他拿起一株黄精苗,“你看这须根,白净、有劲,像胡子茬,就是好苗。那种须根发黄、稀稀拉拉的,趁早别要。”
他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捻开:“好土,攥一把能成团,落地能散开。太黏了憋气,太沙了存不住水肥。” 新社员们围着他,听得津津有味,不时发出会心的笑声。
林晚则重点讲解合作社的章程、质量要求和市场前景。
“咱们‘桃源印记’不是自卖自夸,是药厂真金白银检验过的。牌子立起来难,砸下去容易。谁家的药材出了问题,影响的不是一家一户,是咱们整个合作社的饭碗!所以,质量这根弦,一刻也不能松!”
她的话掷地有声,让新社员们面色凝重,感受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理论培训后,是更重要的田间实操考核。张维和福伯在试验田设置了模拟场景,让新社员们亲手操作整地、播种、间苗、施肥、辨认常见病虫害。
王老五作为“老资格”,主动当起了助教,把自己摸索的经验毫无保留地分享给新人。他的转变,让林晚和张维倍感欣慰。
大部分新社员学习认真,上手很快。但也有人暴露了问题。清溪村来的赵满仓,干活毛糙,间苗时手下没轻重,伤了不少好苗;柳林村的李秀娥,对病虫害防治总抱着“差不多就行”的态度,觉得打点药省事。
张维和福伯没有客气,当场指出问题,要求反复练习,直到达标。赵满仓被要求单独负责一小块间苗地,直到合格为止;李秀娥则被安排跟着巧婶专门学习生物防治方法。
“培训不是走过场,”林晚在总结会上强调,“考核不合格的,坚决不能签约。这是对合作社负责,也是对他们自己负责。”
最终,首批三十名新社员中,有五人因实操不合格被要求延期签约,继续跟班学习。严格的筛选,虽然引起了一些小风波,但也让所有人真正重视起了技术和标准。
与此同时,新规划的第一批五十亩优选地块的开发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机械的轰鸣声打破了山间的宁静,拖拉机深耕着土地,村民们清理着石块和树根,按照规划修建排水沟和作业道。一片片沉睡的土地被唤醒,等待着新的生机。
然而,开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一片规划中的坡地,在清理表层灌木时,发现地下有大量巨大的风化岩石,机械难以作业,人工清理成本极高。
“怎么办?换地?”周支书有些着急。
张维和福伯现场勘查后,决定调整方案:“石头多,排水更好。不适合种黄精,但可以尝试种更稀燥、对土壤深度要求不高的药材,比如丹参或者黄芩。把大石头清理出来,垒成田埂,小石头筛出来铺路,变废为宝。”
这个因地制宜的灵活方案,得到了大家的赞同。问题在集体的智慧下,转化为了新的特色。
傍晚,林晚站在一片刚刚平整好的新地前,夕阳将土地染成温暖的橘红色。新翻的泥土气息扑面而来,混合着青草的味道。她看到新社员们在田间认真练习的身影,听到远处开发工地的喧闹声,心中充满了期待。
新土已经备好,新苗正在成长。桃源村的药材事业,在经历了严格的筛选和用心的开拓后,即将迎来一片更广阔的天地。挑战依然存在,但希望,也如同这新翻的泥土一样,肥沃而充满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