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级重点项目的名头,如同给桃源村镀上了一层金。专项扶持资金迅速到位,县里专门成立了“桃源GAp基地项目协调领导小组”,由李副县长亲自挂帅。各种政策绿灯纷纷亮起,之前卡脖子的土地流转、建设许可等问题迎刃而解。
合作社的社员们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扩建草药田、修建标准化育苗大棚、规划林下种植区……各项工作热火朝天地展开。陆子川的“桃源文旅公司”也加快了民宿改造进度,首批五栋老屋已经初具雏形,白墙黛瓦,古色古香,与田园风光相得益彰。
然而,快速发展带来的“成长的烦恼”,也接踵而至。
首先是人手问题。合作社规模急剧扩张,原有的十几户核心社员已经忙不过来。需要招募更多村民加入。但如何确保新成员的忠诚度和执行力?简单的工分制已经不适应更复杂的管理需求。林晚不得不借鉴现代企业制度,开始制定更详细的岗位职责、绩效考核和分红方案。这不可避免地触动了一些老社员“吃大锅饭”的惯性思维,觉得“晚丫头当了官,规矩多了,不像以前那么有人情味了”。
其次是技术和管理的挑战。GAp基地对种植、采收、加工、仓储都有严格的标准流程。林晚虽然有空间作弊器,但明面上必须依靠科学管理。她高薪从省农科院请来了两位技术员常驻指导,但这又引起了部分老农的抵触——“我们种了一辈子地,还要别人来教?” 技术员提出的要求(如严格控制农药化肥、详细记录生长数据等)也被视为繁琐。
最让林晚头疼的,是外部涌来的各种“合作”意向。自从她名声大噪,每天都有各种药材经销商、制药企业、甚至投资公司的人找上门来,想要合作、代理、入股。条件一个比一个优厚,但背后往往藏着各种陷阱。有些人想低价包销她的优质药材;有些人想用她的名气“贴牌”生产;更有甚者,像周伟那样,直接想控股合作社。
这天,林晚刚送走一拨号称来自“国际资本”的投资经理,揉着发胀的太阳穴,巧婶就端着一碗冰糖雪梨水走了进来。
“晚丫头,快歇会儿,瞧你累的。”巧婶心疼地说,“外面那些人,嘴皮子叭叭的,听着就晕乎,你可别被他们忽悠了。”
林晚接过碗,心里一暖:“谢谢巧婶,我心里有数。”
“唉,就是村里现在也有些闲话。”巧婶犹豫了一下,还是说了出来,“有人说你现在是大人物了,眼里只有上面的领导和外面的老板,忘了本了。还有人说,咱们种草药挣了那么多钱,分红是不是该多分点……”
林晚叹了口气。这就是现实。当你弱小的时候,大家能团结一心;当你强大起来,内部的利益分配和心态失衡就成了新的矛盾。她不能怪村民,这是人性。但如何平衡发展与公平,凝聚人心,是对她领导能力的更大考验。
“巧婶,你放心。”林晚放下碗,语气坚定,“合作社是大家的,谁也拿不走。外面的合作,我们只选对我们有利的。至于分红,等这次扩建完成,效益稳定了,我们会开大会,制定更公平透明的章程,保证大家的利益只多不少!”
安抚好巧婶,林晚独自走到后山。这里已经被规划为林下种植区,工人们正在清理杂木,准备种植喜阴的重楼和黄精。她看着忙碌的景象,意识沉入空间。
灵泉似乎更加甘洌,黑土地的面积确实扩大了一些,边缘的雾气向后褪去,露出了约莫一尺见方的新土。这让她欣喜,也让她更加警惕——空间的变化与外界她的成就似乎息息相关,但越是这样,越要谨慎使用。
她取出一小袋请专家优选过的林下参种子,在空间的黑土地里种下几颗,又用灵泉水浇灌。她需要空间加速育种,获得最优质的“母种”,但大规模种植,必须依靠科学管理和桃源村真实的生态环境。她要让GAp基地的成功,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而非不可告人的秘密上。
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响了,是一个陌生的省城号码。接起来,是一个温和而干练的女声:
“您好,是林晚女士吗?我是省报业集团《新财经》杂志的记者,沈墨。我们对您的创业经历和桃源村的乡村振兴模式非常感兴趣,想为您做一期深度人物专访,不知您是否方便?”
省报业集团?深度专访?林晚心中一动。这无疑是一个进一步提升知名度、塑造品牌的好机会。但经历过周伟的媒体暗算,她对记者本能地多了一份警惕。
“沈记者您好,感谢您的关注。不过我们合作社目前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事务繁忙,恐怕……”
“林女士请别误会。”沈墨似乎听出了她的顾虑,语气诚恳,“我们做的不是猎奇报道,而是希望深入挖掘您如何整合资源、克服困难、带领村民共同富裕的实践经验。这对全省的乡村振兴工作都有借鉴意义。我们可以先提供采访提纲,如果您觉得合适再安排时间。”
对方的态度专业而尊重,让林晚好感顿生。她想了想,答应先看看提纲。
挂断电话,林晚望向山下生机勃勃的村庄。烦恼与挑战是成长的代价,而机遇也蕴藏其中。她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如何从一个技术型的带头人,转变为一个真正能驾驭复杂局面的管理者、企业家。
而这篇即将到来的深度专访,或许就是她向外界展示全新形象,也是对自己内心的一次重要梳理。
她不知道的是,这位名叫沈墨的记者,背景远非一名普通财经记者那么简单。她的这次专访,将不仅带来声誉,更将牵扯出一段尘封的往事,以及一个与林晚身世相关的惊人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