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半年的精心编撰和反复打磨,《桃源药食同源乡土志》终于定稿。这本凝聚了全村老幼心血的册子,虽然装帧朴素,但内容详实,图文并茂,既有严谨的科学考据,又有生动的乡土故事,宛如一部浓缩的桃源村草木春秋。
合作社决定举办一个小型的发布仪式,不请外宾,只邀请全体社员、联合体农户和一直支持他们的老客户代表。仪式就在“桃源印记体验中心”的院子里举行。没有红毯鲜花,只有几张长条桌,摆满了新摘的瓜果和巧婶她们刚出锅的药膳点心。
福伯作为主编之一,心情激动地介绍了编撰的初衷和过程。张维则从科学角度讲解了几个经典方剂的现代价值。当一本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乡土志》分发到大家手中时,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许多老社员摩挲着书页,眼中闪着泪光,他们世代相传的经验,第一次被如此郑重地记录和认可。
“这本书,是咱们的根!”福伯声音有些哽咽,“有了它,咱们的药材,就不光是商品,是有来历、有说头的宝贝了!”
《乡土志》很快发挥了超出预期的作用。体验中心的游客,在参观药田和品尝药膳之余,多了一项内容——翻阅《乡土志》。书中的故事拉近了他们与这片土地的距离,严谨的功效说明则增强了他们对产品的信任。不少游客主动要求购买,作为纪念品或馈赠亲友的佳品。合作社顺势将《乡土志》作为特色文创产品,在线上店铺和体验中心同步销售,竟成了一个新的增长点。
更令人惊喜的是,省城一家关注传统文化和健康产业的媒体,偶然得知了《乡土志》的故事,派记者前来采访。记者深入采访了福伯、林晚、张维和几位普通社员,撰写了一篇题为《乡土志:一个村庄的药食智慧与品牌觉醒》的深度报道。报道在报纸和网络平台同步刊发,配以桃源溪的青山绿水和社员们淳朴的笑脸,迅速引起了广泛关注。
“桃源印记”这个名字,第一次突破了原有的小众圈子,进入了更广泛的公众视野。报道刊发后,合作社的客服电话和线上咨询量激增。有养生爱好者来电探讨药膳配方,有文化学者表达交流意向,更有一些外地的文旅机构和特色餐厅,提出了合作开发的意向。
一天,林晚接到了一个来自邻省的电话。对方是一家专注于高端养生度假酒店的区域经理,姓陈。陈经理开门见山地说,他们酒店正在打造一个以“在地养生”为主题的新项目,看到了关于“桃源印记”的报道,对你们的理念和产品非常感兴趣,希望能引入你们的药材、药膳配方乃至文化体验内容,作为项目的核心特色之一。
“这是一个全新的渠道,”张维在事后讨论时分析,“不同于之前的药厂原料供应或电商零售,这是将我们的品牌和文化直接植入高端消费场景,对品牌提升和利润空间都大有裨益。”
“但要求肯定也更高,”福伯保持着谨慎,“人家的酒店是高档地方,咱们的东西,方方面面都得过硬才行。”
“这是个机会,”林晚综合大家的意见,“可以接触一下,深入了解对方的需求和标准。如果理念契合,条件合适,可以尝试合作。但这意味着我们的产品体系、服务标准甚至人员培训,都要再上一个台阶。”
声名远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提出了更高的挑战。“桃源印记”不再只是一个埋头种好药的合作社,它开始作为一个有文化底蕴的品牌,走向更广阔的平台。林晚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但内心也充满了更大的动力。她知道,只有将每一步都走得更加扎实,才能配得上这份远道而来的关注和期待。
傍晚,她站在村口,望着通往山外的公路。曾经,这条路连接着封闭的村庄与外面的世界;如今,它更像是一条纽带,将桃源的独特价值,源源不断地输送出去。声名,既是一种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