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脉的晨光刚漫过军工作坊的围墙,李铮就踩着露水走进了生产车间。车间里早已热气腾腾,六台改进后的土造机床并排运转,“嗡嗡”的机械声裹着铁屑的味道,在空气中织成一片忙碌的图景。最靠近门口的机床上,孙师傅正弯腰盯着旋转的炮管,手里的卡尺每隔十秒就会贴上去,检查膛线的深度——这是批量生产迫击炮的核心环节,容不得半点差错。
“孙师傅,昨晚加班加工的那批炮管,精度怎么样?”李铮走过去,拿起一根刚从机床上卸下来的炮管。炮管内壁的膛线像螺旋纹一样清晰,用手摸过去,边缘光滑没有毛刺,这是之前普通钢刀具根本达不到的效果。
孙师傅直起腰,揉了揉肩膀,脸上带着欣慰的笑:“多亏了那批高速钢刀具,昨晚加工的12根炮管,误差全在0.1毫米以内,比咱们预期的还好。就是炮架的角钢有点硬,焊接的时候得用双倍的焊料,不然容易开裂。”
李铮点点头,转身走向隔壁的组装车间。那里已经摆好了三堆零部件:炮管、炮架、底座,还有从复装车间调过来的炮弹引信。负责组装的是五个年轻工人,他们围在一张木桌旁,正按照李铮画的装配图,一点点将零件拼起来。王小柱手里拿着扳手,额头上全是汗,正费力地拧紧炮架和底座的连接螺栓——这螺栓是用新到的优质钢材做的,硬度高,普通扳手拧起来很费劲。
“慢点拧,别把螺栓拧滑丝了。”李铮走过去,从工具箱里拿出一个加长扳手递给王小柱,“先把螺栓对准螺孔,轻轻拧两圈,再用劲。咱们组装的每一门炮,都得能经得住前线的折腾,不能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王小柱接过扳手,按照李铮说的方法试了试,果然省力多了。他抬头看着李铮,眼里满是佩服:“队长,您这脑子咋这么好使?不管是改进机床,还是组装炮,啥难题到您这都能解决。”
“不是我厉害,是咱们大家一起琢磨出来的。”李铮拍了拍王小柱的肩膀,“你忘了上次试射炮管,你提出在炮口加个防滑圈,不然战士们扛炮的时候容易打滑?这就是好建议,能让迫击炮在战场上更好用。”
说话间,赵纲从外面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条:“李铮,团部刚传来消息,一营和二营的迫击炮班都已经准备好了,就等咱们的炮送过去。张团长特意交代,第一批先送5门,每门配50发炮弹,优先给防守前线阵地的部队。”
李铮心里一紧,他知道张大山这么着急要炮,肯定是因为日军的扫荡越来越近了。他立刻对组装车间的工人们说:“同志们,前线的战友们等着咱们的炮打鬼子,咱们加把劲,今天中午之前必须把5门迫击炮组装好,下午就送过去!”
工人们齐声应和,手里的活更快了。李铮也加入进来,帮着检查炮弹引信的安装——引信是迫击炮的“眼睛”,如果安装不到位,炮弹要么打不远,要么炸不开。他拿起一个引信,对着阳光看了看,确认里面的火药没有受潮,才小心翼翼地装进炮弹壳里,再用专用工具拧紧。
中午十二点,第一门迫击炮终于组装完成。李铮亲自推着炮架走到院子里,让战士们扛起来试试重量。一个身高一米八的战士扛起炮架,走了几步,笑着说:“队长,这炮比咱们之前缴获的日军迫击炮轻了五斤,扛着行军一点不费劲,太适合在山里打仗了!”
随后的两个小时里,另外四门迫击炮也陆续组装完毕。李铮让人把炮弹装在木箱子里,每门炮配五个箱子,每个箱子装10发炮弹。赵纲则调来了五匹骡马,战士们小心翼翼地把迫击炮和炮弹搬上骡背,准备送往前线。
“我跟你们一起去。”李铮突然说道,“我得去看看迫击炮班的战士们会不会用,再教他们一些保养的方法,不然炮坏了没人修,也是白搭。”
赵纲想了想,点头同意:“行,你跟去也好,我在作坊里盯着后续的生产,咱们两边都不能耽误。”
下午三点,李铮跟着运输队来到一营的驻地。驻地旁边的空地上,五个迫击炮班的战士已经列队等候,每个人都背着步枪,眼神里满是期待。张大山也在,他看到李铮带着迫击炮过来,快步迎上去:“可把你们盼来了!咱们的战士早就想试试自己造的炮了。”
李铮没多说废话,直接走到迫击炮旁,开始给战士们讲解操作方法:“大家看好了,这炮的炮管膛线是咱们新加工的,射程能到500米,比日军的60mm迫击炮还远50米。装填炮弹的时候,要先把炮弹放进炮管,然后轻轻一推,听到‘咔嗒’一声,就是炮弹到位了,再调整炮架的角度,瞄准目标就能发射。”
一个叫陈虎的班长忍不住上前试了试。他按照李铮说的方法,将一发炮弹装进炮管,调整好角度,对着远处的一个土坡扣动了扳机。“轰”的一声巨响,炮弹呼啸着飞出,落在土坡上,炸开一个半米深的坑。
“好炮!”陈虎兴奋地大喊,“这精度,比咱们之前用的缴获炮强多了!”
接下来,李铮又教战士们怎么保养迫击炮:“每天用完后,要把炮管里的铁屑清理干净,炮架的螺栓要检查一遍,松了就拧紧。炮弹要放在干燥的地方,不能受潮,不然容易哑弹。”
战士们听得格外认真,有的还拿出小本子记下来。张大山看着这一幕,拍了拍李铮的肩膀:“你这不仅给咱们送来了炮,还教会了战士们怎么用、怎么修,真是帮了大忙了!有了这些迫击炮,咱们下次跟鬼子打仗,底气更足了!”
当天傍晚,李铮跟着运输队返回作坊。路上,他看到远处的山头上有几只飞鸟掠过,心里突然有种不安的感觉——他知道,日军的扫荡很快就要来了,而他们生产的迫击炮,很快就要在战场上真正发挥作用了。
回到作坊时,车间里的灯还亮着。孙师傅正带着工人们加工新的炮管,机床的轰鸣声在夜色里格外清晰。李铮走进车间,对大家说:“同志们,咱们得加快生产,争取在日军扫荡前,再生产10门迫击炮,让前线的战友们手里有更多的硬家伙!”
工人们齐声响应,手里的活更快了。夜色渐深,作坊里的灯光像一颗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太行山脉的夜空,也照亮了八路军抗击日寇的希望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