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坊外的空地上,三挺修好的捷克式轻机枪并排架在支架上,枪身泛着冷硬的金属光泽。老周正拿着抹布仔细擦拭枪管,却在装弹匣时停了下来——他手里只剩下最后一个原装弹匣,另外两挺机枪空着弹匣,像没了牙齿的老虎,只能摆在那里当样子。
“李师傅,这轻机枪是修好了,可弹匣不够啊!之前从日军手里缴获的那十几个弹匣,要么变形要么卡壳,现在能用的就这一个,真到打仗的时候,三挺机枪总不能轮流用一个弹匣吧?”老周直起身,手里攥着空弹匣,语气里满是焦急。
李铮走过去,拿起那个空弹匣反复翻看。捷克式轻机枪的弹匣是弧形的,能装二十发子弹,弹匣壁薄但韧性足,内部还有供弹弹簧,看似简单,实则精度要求极高——弹匣壁的厚度差半毫米就可能卡弹,弹簧的弹力不对会导致供弹不畅,弧形的弧度偏差更是会直接装不上机枪。
“以前咱们没机床,手工敲打的弹匣要么弧度不对,要么弹簧槽太浅,根本没法用。现在有了机床,咱们自己仿制!”李铮把弹匣放在工作台上,语气坚定,“小虎,去把卡尺和绘图板拿来;王师傅,你找块厚度合适的钢板,要柔韧性好点的,咱们今天就拆弹匣、画图纸!”
孙小虎跑得飞快,没一会儿就抱着卡尺、绘图板和铅笔回来了,还特意带了个笔记本,准备记录尺寸。王铁锤则翻遍了作坊的材料堆,终于找到几块从日军运输队缴获的冷轧钢板——这种钢板比他们自己冶炼的粗钢薄且韧,正好适合做弹匣壁。
三人围坐在工作台前,李铮小心地拆解弹匣:先卸下底部的卡扣,取出内部的弹簧,再把弹匣壁展开(虽然是弧形,但拆解后能大致展成平面),最后用记号笔在弹匣的关键部位做上标记——弹匣口的倒角、弹簧槽的位置、底部卡扣的安装孔。
“小虎,你先量弹匣主体的长度和宽度,精确到毫米后两位。”李铮把卡尺递给孙小虎。孙小虎立刻蹲下身,卡尺的两个卡爪紧紧贴在弹匣壁上,眼睛盯着刻度盘,嘴里小声念着:“长度228.5毫米,宽度35.2毫米……”他念一个数,就立刻记在笔记本上,生怕记错。
王铁锤则拿着放大镜观察弹匣壁的厚度,手指轻轻敲了敲钢板:“这钢板厚度大概1.2毫米,咱们自己的钢太脆,做不了这么薄的,还好缴获了这批冷轧钢板,不然还真没办法。”
李铮没说话,手里拿着铅笔在绘图板上勾勒弹匣的轮廓。他先画了弹匣的正面图,标注出长度、宽度和弧形的半径——光是确定弧形半径就花了半个多小时,他用圆规试了十几次,每次都要对照着原装弹匣调整,直到画出的弧线和原装弹匣完全贴合。
“弹簧槽的位置很关键,距离弹匣底部15毫米,宽度8毫米,深度5毫米,必须精准,不然弹簧装进去会歪,供弹就会出问题。”李铮一边在图纸上标注,一边对孙小虎说,“你等会儿量的时候,多量几遍,确保数据没错。”
孙小虎用力点头,拿着卡尺反复测量弹簧槽的尺寸,每次测量的结果都记在笔记本上,最后取平均值:“李师傅,量了五次,弹簧槽距离底部15.02毫米,宽度7.98毫米,深度5.01毫米,误差都在0.03毫米以内,能用吗?”
“能用,这个误差在允许范围内。”李铮接过笔记本看了看,又在图纸上补充了细节——弹匣口的倒角角度45度,底部卡扣的安装孔直径3毫米,孔中心距离弹匣边缘5毫米。
图纸画好后,已经是下午两点。李铮把钢板固定在机床的工作台上,换上了薄刃铣刀——这种刀具适合切割薄钢板,能减少钢板的变形。“先切割弹匣的主体轮廓,进给速度每分钟两毫米,转速调慢,避免钢板过热变形。”李铮对旁边的王铁锤说,“你帮我盯着切削处,有问题随时喊停。”
王铁锤点点头,眼睛紧紧盯着铣刀和钢板的接触点。机床启动,铣刀缓缓靠近钢板,“沙沙”的切削声响起,薄钢板的边缘慢慢出现了弹匣的轮廓。孙小虎站在一旁,手里拿着图纸,时不时对照着钢板上的轮廓,生怕切割偏差。
一个小时后,弹匣的主体轮廓切割完成。李铮把切割好的钢板取下来,用砂纸打磨边缘的毛刺,然后开始加工弹簧槽。他换上了立铣刀,调整刀架的高度,让铣刀对准弹簧槽的位置,一点点往下铣。“弹簧槽的深度要控制好,不能太深,不然会把弹匣壁铣穿;也不能太浅,弹簧装不进去。”李铮一边操作,一边解释。
又过了四十分钟,弹簧槽加工完成。接下来是弹匣口的倒角——这是最关键的一步,倒角太小会导致子弹进弹匣时卡顿,太大则会让子弹在弹匣里晃动。李铮换上了角度铣刀,调整角度到45度,慢慢铣削弹匣口的边缘,每铣削一点,就用手指摸一摸,感受倒角的光滑度。
夕阳西下时,第一个仿制弹匣的主体终于加工完成。李铮把之前拆解下来的弹簧装进去,再装上底部卡扣,拿着弹匣走到那挺空着的轻机枪旁,试着往枪上装。
“咔嗒”一声,弹匣顺利卡入机枪的弹匣槽,但李铮却皱起了眉头——他轻轻拉动枪机,感觉有阻力,显然供弹不顺畅。“肯定是弹簧槽的位置有点偏,导致弹簧受力不均。”李铮把弹匣拆下来,用卡尺测量弹簧槽的位置,果然发现比原装弹匣偏了0.5毫米。
“没事,第一次做,有偏差很正常。”王铁锤拍了拍李铮的肩膀,“咱们调整一下机床的参数,再做一个试试。”
孙小虎也凑过来说:“李师傅,我刚才记尺寸的时候,发现弹簧槽的中心距离弹匣边缘比原装的多了0.3毫米,下次咱们把这个尺寸调过来,说不定就好了。”
李铮点点头,重新调整了机床的刀架位置,按照新的尺寸加工第二个弹匣。这次,他格外小心,每加工一个部位,都要停下来测量一次,确保尺寸精准。晚上八点多,第二个弹匣加工完成。
李铮拿着新弹匣,再次走到轻机枪旁。这一次,弹匣顺利装进去,拉动枪机时没有丝毫阻力。他往弹匣里装了二十发复装子弹,对老周说:“老周,来试试,打几发看看供弹怎么样。”
老周接过机枪,走到作坊外的空地上,对准远处的树干扣动扳机。“哒哒哒……”机枪连续射击,二十发子弹顺畅地打完,没有出现一次卡壳,子弹全部命中树干,形成了一个密集的弹孔群。
“成了!供弹太顺畅了!比原装的还好用!”老周兴奋地大喊,手里的机枪都快握不住了。
作坊里的工人听到动静,都跑了出来。孙小虎抢过弹匣看了又看,激动地说:“这是咱们自己造的弹匣!以后轻机枪再也不用缺弹匣了!”王铁锤则拿着弹匣,用手指敲了敲弹匣壁,感慨地说:“以前想都不敢想,咱们能用机床造出这么精密的东西,这要是在以前,手工敲一年也敲不出一个合格的。”
李铮看着大家兴奋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他拿着弹匣对众人说:“今天只是个开始,咱们接下来批量生产弹匣,每天造十个,争取一周内让每挺轻机枪都配上三个以上的弹匣。另外,咱们还要改进弹匣的设计,比如在弹匣壁上刻上防滑纹路,让战士们换弹匣时更顺手。”
“好!”工人们齐声回应,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接下来的几天,作坊里的机床几乎都在加工弹匣。李铮优化了加工流程:孙小虎负责切割弹匣轮廓,王铁锤负责加工弹簧槽,另外两个熟练的工人负责倒角和安装卡扣,分工明确,效率大幅提升。第一天造了八个弹匣,第二天就达到了十二个,到了第五天,已经造出了六十多个合格的弹匣。
李铮还按照之前的想法,在弹匣壁上刻上了防滑纹路——他在机床上加装了一个小的滚花轮,加工完弹匣主体后,用滚花轮在弹匣壁上滚出细密的纹路,既不影响弹匣的强度,又能增加摩擦力。战士们拿到带防滑纹路的弹匣后,都赞不绝口:“以前换弹匣时手滑,总要掉好几次,现在有了这纹路,一下子就能装上,太方便了!”
这天下午,张大山特意来到作坊,看到堆在角落里的六十多个弹匣,又看了看试射的轻机枪,高兴地拍着李铮的肩膀说:“李师傅,你们真是雪中送炭!旅部刚给咱们团增配了两挺轻机枪,正愁没弹匣呢,你们就造出这么多,还带防滑纹路,太贴心了!”
“张团长,这都是应该的。”李铮笑着说,“咱们还在改进弹匣,以后争取造出能装三十发子弹的加长弹匣,让轻机枪的火力更持久。”
张大山眼睛一亮:“三十发的加长弹匣?那太好了!要是能成,咱们的轻机枪在战场上就能压制住日军的火力了!”
夕阳下,李铮和张大山站在作坊外,看着远处的群山。轻机枪的试射声还在山谷里回荡,那声音不仅是武器的轰鸣,更是根据地军工力量崛起的宣言。李铮知道,仿制弹匣只是他们军工发展的一小步,未来,他们还会造出更多、更先进的武器,为抗战胜利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钢铁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