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太行山区,终于褪去了冬日的严寒,山脚下的小草冒出了嫩绿的芽。作坊里,李铮正拿着一把缴获的日军歪把子轻机枪,仔细拆解——这是前线战士上个月缴获的,枪管和供弹机构损坏严重,无法修复,但里面的不少零件还能作为仿制的样品。“咱们现在能加工简单的机枪零件,比如散热片、弹匣,可像枪管衬套、供弹齿轮这些关键零件,还得靠缴获,一旦缴获断了,轻机枪维修就会停摆。”李铮把拆解下来的枪管衬套放在工作台上,对着王铁锤和孙小虎说,“我想试试仿制这些关键零件,咱们自己造,再也不用依赖缴获。”
王铁锤接过枪管衬套,用手指摸了摸内壁,又用卡尺测量尺寸:“这衬套内径28毫米,外径35毫米,长度60毫米,内壁要光滑,误差不能超过0.03毫米,难度不小啊。咱们的机床虽然能加工,但铜材的纯度和加工精度,不知道能不能达标。”
孙小虎也凑过来看:“李师傅,供弹齿轮更复杂,上面有12个齿,每个齿的角度都是45度,齿间距还要均匀,加工的时候稍微偏一点,就会导致供弹不畅。”
“难度是大,但咱们必须试试。”李铮拿出一张画好的零件图纸,上面详细标注了枪管衬套和供弹齿轮的尺寸,“前线需要更多的轻机枪,咱们不能等。这样,咱们分两步走:第一步,先仿制枪管衬套,这个相对简单,成功后再仿制供弹齿轮;第二步,王师傅负责锻造衬套的铜材粗坯,保证材质均匀;孙小虎负责用机床加工,重点控制内径精度;陈婉儿负责调配专用的冷却液和润滑剂,减少加工时的粘刀和磨损;我来负责设计夹具,确保加工时零件不晃动。”
计划定好后,众人立刻行动起来。王铁锤从备用铜材里挑选出纯度最高的黄铜棒,切成65毫米长的小段(留出5毫米的加工余量),放进冶炼炉里重新熔炼——这次熔炼,他特意多加了硼砂,去除铜材里的杂质,还延长了熔炼时间,让铜水更均匀。熔炼好的铜水倒进模具,冷却后形成圆柱形的粗坯,表面光滑,没有气孔。
“李师傅,你看这粗坯,纯度比之前高多了,应该能满足加工要求。”王铁锤把粗坯递给李铮,眼里满是期待。
李铮接过粗坯,用砂纸打磨了一下表面,又用卡尺测量尺寸:“不错,直径38毫米,长度65毫米,正好留够加工余量。孙小虎,咱们开始做夹具。”
孙小虎和李铮一起,用钢板做了一个圆柱形的夹具,夹具内壁贴了一层薄橡胶,既能固定粗坯,又不会划伤表面。夹具的一端装了定位销,确保粗坯每次装夹的位置都一样,减少加工误差。“这样装夹,粗坯就不会晃动了,加工出来的衬套内径会更准。”孙小虎试着把粗坯装进夹具,固定好后,用力晃了晃,粗坯纹丝不动。
加工开始了。孙小虎调整机床参数:转速每分钟30转,进给量0.1毫米,用细齿铣刀先加工衬套的外径,再用镗刀加工内径。陈婉儿调配了新的冷却液——50%乙醇加50%水,还加了少量甘油,既能降温,又能减少粘刀。“孙小虎,加工内径的时候,每镗5毫米就退刀一次,清理一下镗刀上的铜屑,避免划伤内壁。”陈婉儿在旁边提醒。
孙小虎按照要求,慢慢加工。当镗刀第一次加工到衬套内径28毫米时,他停下来,用内径百分表测量——28.05毫米,比标准多了0.05毫米。“李师傅,内径大了0.05毫米,怎么办?”孙小虎有些着急。
李铮走过来,看了看百分表的读数,又检查了镗刀的磨损情况:“没事,镗刀有点磨损,咱们换一把新的镗刀,再加工一次,这次进给量调到0.05毫米,慢慢修,肯定能达到标准。”
换了新镗刀,孙小虎调整进给量,小心翼翼地加工。这次每镗2毫米就退刀测量,终于,当百分表显示28.00毫米时,他停下了机床。“成了!内径正好28毫米!”孙小虎兴奋地喊道。李铮拿起衬套,用手摸了摸内壁,光滑得没有一丝划痕,用卡尺测量其他尺寸——外径35毫米,长度60毫米,误差都在0.02毫米以内,完全合格!
“太好了!咱们成功仿制出枪管衬套了!”王铁锤激动地拍了拍手,赶紧把衬套拿到轻机枪上试装——严丝合缝,枪管安装进去后,转动顺畅,没有丝毫卡顿。
接下来是仿制供弹齿轮。这个零件更复杂,齿轮的12个齿不仅要角度精准,齿面还要光滑,不然会影响供弹。李铮先在铜材粗坯上画出齿轮的轮廓,用冲子在每个齿的位置做上标记;孙小虎则在机床上装了专用的分度头——这个分度头是李铮用废旧零件做的,能精准控制齿轮的转动角度,确保每个齿的间距均匀。
加工第一个齿时,孙小虎按照标记,调整分度头,让粗坯转动30度(360度÷12个齿=30度),然后用铣刀铣出齿形。可铣完第一个齿,用角度尺测量,发现齿角只有40度,比标准的45度少了5度。“角度偏了!”孙小虎皱起眉头。
李铮检查了铣刀的角度,发现铣刀是45度的,没问题,问题出在分度头的定位上。“分度头的定位销有点松动,导致转动角度不准。”李铮找来扳手,把定位销拧紧,又调整了分度头的刻度,“咱们再试一次,这次每转动一个角度,就用角度尺确认一下。”
第二次加工,孙小虎每铣完一个齿,就用角度尺测量齿角,确保是45度;转动分度头时,也格外小心,确认定位销卡紧后再铣削。花了整整一下午,第一个供弹齿轮终于加工完成。李铮把齿轮装在轻机枪的供弹机构上,试着拉动弹链——弹链顺畅地通过齿轮,没有卡顿,供弹效果和原装齿轮一模一样!
“成功了!咱们连供弹齿轮都仿制出来了!”作坊里的工人们都围了过来,看着仿制的零件,脸上满是自豪。杏花拿着齿轮,仔细检验每个齿的尺寸,笑着说:“所有尺寸都合格,比我想象的还完美!”
接下来的一周,作坊批量仿制了50个枪管衬套和30个供弹齿轮。李铮还带着大家,用这些仿制零件,修复了之前因缺少零件而无法使用的两挺轻机枪。修复完成后,他们把轻机枪送到靶场试射——连续射击200发子弹,供弹顺畅,没有一次卡壳,射程和精度都达到了原装轻机枪的水平。
“太好了!以后咱们再也不用怕轻机枪零件不够了!”刘满仓听说后,特意跑到作坊来看试射,看到轻机枪稳定射击的样子,兴奋地说,“我这就给前线送信,让他们放心,以后轻机枪坏了,咱们自己就能修,还能给他们送新的零件!”
当天晚上,作坊里举行了一个简单的庆祝活动,大家围坐在煤油灯旁,吃着炊事班特意做的红薯粥和窝头,聊着仿制零件的过程。孙小虎说:“刚开始我还担心做不好,没想到大家一起想办法,竟然真的成功了。以后咱们还能仿制更多零件,说不定还能造完整的轻机枪!”
李铮点点头,眼里满是希望:“没错,这只是开始。只要咱们不断努力,掌握更多技术,以后不仅能造轻机枪,还能造迫击炮、重机枪,为前线提供更强大的武器支持。”
窗外的月光洒进作坊,照亮了桌上的仿制零件,也照亮了每个人脸上的笑容。虽然日军的封锁还在继续,威胁也没有消失,但作坊里的每个人都知道,只要他们团结一心,自力更生,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能在抗战的道路上,一步步走向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