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刚到,李秀云就带着张承志坐上了去省城的长途汽车。张大山本来想开车送他们,被李秀云拦住了:“你公司一堆事,别折腾了。正好让承志体验体验坐大巴。”
一路上,张承志扒着车窗,看着外面飞速后退的田野和山峦,眼神里既有兴奋又有不安。李秀云看在眼里,轻轻握住儿子的手:“别紧张,舅舅舅妈都是自家人。你就当去玩半个月。”
到了省城汽车站,李秀云的哥哥李建军早就在出站口等着了。他是个中学老师,戴着眼镜,文质彬彬的。一见面就接过行李,笑着摸了摸承志的头:“小子,又长高了!走,舅妈在家做了好多好吃的!”
到了舅舅家,两室一厅的单元房收拾得干干净净。舅妈王娟在厨房里忙活,桌上已经摆了好几道菜。承志有些拘谨地坐在沙发上,眼睛却忍不住打量这个陌生的环境。
“怎么样,还习惯吗?”李建军给承志倒了杯果汁,“明天舅舅休息,带你去我们学校看看?就是那所重点高中,环境挺不错的。”
承志小声应了一句,低头喝着果汁。李秀云和哥哥嫂子聊着家常,心里却惦记着儿子。她知道,这次省城之行,对承志来说是个坎儿。
第二天,李建军真带着承志去了他任教的中学。暑假的校园很安静,高大的教学楼、宽阔的操场、藏书丰富的图书馆……一切都让承志感到新奇。他趴在教室窗口,看着里面整齐的课桌椅,想象着自己坐在这里上课的样子。
“喜欢吗?”李建军问。
承志犹豫了一下,点点头,又摇摇头:“有点……太大了。”
李建军笑了:“刚开始都这样,慢慢就习惯了。你看那些打篮球的,”他指着操场上几个挥汗如雨的学生,“都是从高一新生过来的。”
晚上,承志给张大山打电话,声音里带着点兴奋:“爸,我今天去学校看了,操场特别大!图书馆比咱们县里的大多了!”
张大山在电话那头听着,心里既欣慰又酸楚。儿子长大了,要飞出去了。
就在李秀云陪着儿子适应省城生活时,张大山在公司迎来了一个重要的客人——陈泊年博士。他是专程为了“地涌金莲”项目来的。
“张总,你们这个发现很有价值啊!”陈博士看着检测报告,眼镜片后面闪着光,“这种成分结构很特殊,我初步判断在抗炎和调节肠道菌群方面会有很好的效果。”
张大山心里一喜:“那您看,后续开发前景怎么样?”
“前景很好,但难度也不小。”陈博士严谨地说,“首先要解决人工栽培的问题。野生变家种,病虫害防治、有效成分稳定性都是挑战。我建议先成立一个攻关小组,把栽培技术吃透。”
两人正聊着,周明敲门进来,脸色不太好看:“张总,刚得到消息,‘华东药业’也在接触西南那边的药材商,好像也对‘地涌金莲’感兴趣。”
张大山眉头一皱:“动作这么快?”
陈博士推了推眼镜:“商业竞争就是这样,好东西谁都盯着。你们要加快速度了。”
送走陈博士,张大山立刻召集紧急会议。办公室里烟雾缭绕,每个人的表情都很凝重。
“咱们得抢时间。”张大山掐灭烟头,“周明,你亲自带人去西南,一定要把最好的种源拿到手。秀云不在,技术这边我先盯着,基础研究不能停。”
他看向王斌:“市场部提前做预案,等栽培技术一突破,马上启动宣传。”
任务布置下去,所有人都忙碌起来。张大山站在办公室窗前,看着楼下川流不息的车辆。省城里,儿子正在适应新环境;公司里,新的战役已经打响。他想起李秀云临走时的叮嘱:“别太累着。”
可是怎么能不累呢?这一大家子,这一大摊子,都指望着他呢。
这时手机响了,是李秀云发来的照片:承志和舅舅一家在西湖边合影,笑得特别开心。张大山看着照片,嘴角也忍不住上扬。
也许,这就是生活该有的样子吧——有奔波,有分离,但也有希望和欢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