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料风波虽然暂时缓解,但张大山心里清楚,这不过是权宜之计。靠山山会倒,靠人人会跑,要想真正摆脱“华东药业”的掣肘,必须把“地涌金莲”的命脉牢牢攥在自己手里。核心中的核心,就是实现大规模的人工种植。
他把这个想法在管理层会议上提了出来,会议室里却陷入了一阵沉默。不是大家不支持,而是眼下实在太难了。灾后重建已经让公司资金捉襟见肘,工人们加班加点抢修大棚、补种药材,个个累得人仰马翻。这时候再上马一个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新项目,简直是雪上加霜。
周明第一个开口,语气沉重:“张总,您的想法我理解。可咱们现在……账上的钱,付完这个月的工资和材料款,就剩不下几个子了。重建的钱还是大家伙儿凑的。再搞大规模种植,钱从哪来?人手从哪调?”
王斌也皱着眉头:“市场那边我刚稳住,要是再传出咱们资金紧张的消息,前面做的努力可就白费了。”
张大山何尝不知道这些困难?他沉默地抽着烟,烟雾缭绕中,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李秀云看着丈夫憔悴的侧脸,心里一阵揪痛。她知道,丈夫肩上扛着多大的压力。
“钱的事,我再想办法。”张大山掐灭烟头,声音沙哑却坚定,“但这事不能等!‘华东药业’这次能掐咱们的原料,下次就能掐别的!咱们不能总让人捏着脖子过日子!”
他目光扫过众人:“人手不够,咱们自己顶上!从明天起,所有坐办公室的,包括我在内,每天下午抽两小时,轮流下基地干活!技术骨干跟着秀云,全力攻关人工种植的技术难点!老周,你统筹好生产和重建,挖掘现有潜力,能省一点是一点!”
这个决定,让所有人都愣住了。老板带头下地干活?这在他们听来,简直是闻所未闻。
然而,第二天下午,当张大山真的换上旧工作服,扛着锄头出现在基地时,所有人都被震撼了。他不是来做样子的,而是实打实地和工人们一起清理废墟,平整土地,汗水顺着脸颊往下淌,衣服很快就湿透了。
李秀云也没闲着,带着技术团队直接在田埂上搭起了临时工作台,一边指导工人,一边观察记录“地涌金莲”在不同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领导带了头,员工哪有理由不拼命?原本有些怨言的工人,看到老板和总工都这么拼,也咬咬牙,干得更卖力了。办公室的行政人员们,虽然不熟练,但也认真地做着力所能及的工作,送水、送饭、帮忙记录数据。整个公司,形成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力。
消息不知怎么传了出去。几天后,几个原本跟着张大山干了很多年的老供应商找上门来,他们没提货款的事,反而说:“张总,听说你们这儿缺人手?我们厂里这几天活不多,派几个老师傅过来帮帮忙,不要工钱,管顿饭就行!”
更让张大山感动的是,县里主管农业的一位领导也听说了这事,特意来基地看了看,当场表示:“大山药业是咱们县的龙头企业,遇到困难,县里不能不管!这样,我协调一下,给你们争取一笔贴息贷款,专门用于‘地涌金莲’的人工种植项目!”
这真是雪中送炭!张大山握着领导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人心齐,泰山移。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和各方的大力支持下,“地涌金莲”的人工种植项目,硬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艰难地启动了。第一批五十亩的试验田,在原本一片狼藉的土地上,重新焕发了生机。
看着田里破土而出的嫩绿幼苗,张大山百感交集。他深深体会到,企业真正的财富,不是账上的数字,而是这股危难时刻拧成一股绳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