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慕尼黑归来,张大山和李秀云没有片刻停歇,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国际舞台的见闻让他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要想在全球植物药市场立足,必须建立起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无可挑剔的质量与研究体系。
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根据陈泊年博士的建议和李秀云在展会上的观察,系统性地梳理了自身在毒理学研究、稳定性试验和批间一致性数据方面的短板,并制定了详细的补强计划。这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时间。
就在他们为资金问题发愁时,一个好消息传来:陈博士被他们在展会上的专业表现和坦诚态度所打动,决定接受邀请,亲自来靠山屯考察。
陈博士的到访,受到了大山药业最高规格的接待。张大山和李秀云亲自陪同,参观了从GAp种植基地、现代化加工车间到研发中心的每一个环节。陈博士看得非常仔细,不时提问,问题专业而深入。
当他在研发中心看到李秀云团队整理的、厚厚一摞关于“紫丹参”的原始研究记录和正在进行的抗病育种实验时,这位见多识广的老专家眼中露出了赞许的光芒。
“张先生,李女士,”考察结束后,陈博士在会议室里坦诚布公地说,“我必须说,你们的扎实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尤其是在基础研究的积累和对道地性的坚持上,很有价值。在欧洲,这种规模的企业,能有如此系统的基础数据积累的,并不多见。”
他话锋一转:“但是,要进入主流市场,特别是作为处方植物药的原料,还需要完成欧盟草药专论(European Union herbal monograph)所需的一系列标准化研究。这是一个系统工程,投入巨大。”
张大山和李秀云对视一眼,知道关键问题来了。张大山诚恳地问:“陈博士,您看,如果我们决心做这件事,您能否给予指导?或者,我们有没有合作的可能?”
陈博士沉吟片刻,说道:“我欣赏你们做事的决心和态度。我可以为你们提供技术咨询,帮助你们设计研究方案,引荐可靠的cRo(合同研究组织)机构。至于合作模式……我可以代表我所在的顾问机构,与你们成立一个联合研究项目,共同推进‘紫丹参’的欧盟标准认证。但我们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技术和资源,因此,需要你们承担相应的研究费用,并且在未来的商业化中,享有优先合作权和一定的收益分成。”
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机会!一旦成功,意味着“紫丹参”将获得通往欧洲高端市场的通行证,价值将不可估量。但前期投入的研发费用,预计将高达数千万元,这对于目前资金紧张的大山药业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
送走陈博士后,张大山立刻召集核心管理层开会讨论。
李秀云态度坚决:“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一旦完成标准化研究,我们的产品就将建立起极高的壁垒,这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核心竞争力!再难也要上!”
王斌也从市场角度表示支持:“如果我们能拿到欧盟认证,在国内市场也将成为绝对的标杆,品牌价值会大幅提升,完全可以抵消价格战的影响。”
但财务总监吴总监的眉头拧成了疙瘩:“张总,各位,理想很丰满,但现实是,我们今年的业绩压力巨大,现金流非常紧张。这笔巨额研发投入,会严重拖累当期利润,对赌协议的第一年目标很可能无法完成。华兴资本那边,恐怕很难通过。”
周明也持谨慎态度:“技术突破是长远利好,但企业的生存是当务之急。我们需要评估风险,如果投入过大导致资金链断裂,一切都是空谈。”
会议陷入了僵局。一边是通往未来的金光大道,但需要跨越眼前的财务深渊;一边是稳妥的生存之道,但可能错失战略机遇。
压力之下,张大山没有立即拍板。他需要更审慎地权衡。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时,王斌接到市场前线汇报:“华东药业”在几个主要市场再次掀起了惨烈的价格战,部分产品降价幅度高达40%,明显是亏本销售,意图进一步挤压大山药业的生存空间!
内忧外患,同时袭来。张大山感到自己站在了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短期生存的压力,一边是长远发展的机遇。这个抉择,将深刻影响大山药业的未来命运。
深夜,张大山独自在办公室,对着财务报表和陈博士的合作方案,反复思量。他想起慕尼黑展会上那些国际巨头的身影,想起陈博士眼中对扎实基础的赞许,也想起吴总监对现金流的担忧和周明对生存的警告。
他知道,这是一个赌博。但如果不敢赌这一把,大山药业可能永远只是一家徘徊在中低端市场的区域性企业,随时可能被价格战拖垮。而如果赌赢了,他们将真正拥有与国际对话的资本。
最终,他下定了决心。他拿起电话,拨通了华兴资本徐总的号码。他需要说服这位重要的投资人,与他一起,为大山药业的未来,搏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