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叶一枝花”组培成功的消息,虽未正式公布,但还是在业内小范围引起了震动。一家以开发植物来源创新药闻名的瑞士制药公司“诺华生科”,通过陈泊年博士的关系,主动联系了张大山,对“七叶一枝花”表现出浓厚兴趣,表达了在原料供应和早期研发上进行战略合作的意向。
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机遇!能与国际顶尖药企合作,不仅意味着可观的商业回报,更是对大山药业研发实力的顶级认可,将极大提升公司的国际形象和估值。
然而,这也带来了一个“甜蜜的烦恼”。与“诺华生科”的合作,势必需要投入最顶尖的研发资源,这与“仁济堂”合资公司的项目以及“道地药材宝库”的基础性工作,在人才和精力上形成了资源竞争。
梁致远在战略评估会上分析道:“‘诺华生科’的合作层次高,但门槛也高,对方对知识产权保护、数据规范的要求会极其严苛,我们需要组建一支国际化的精英团队来对接。这会大量占用李总团队的核心力量。而‘仁济堂’那边,抗衰老项目的谈判正处于关键期,‘宝库’计划的资源普查和标准制定也进入攻坚阶段。我们必须有所侧重。”
李秀云也坦言:“目前团队的人力,确实难以同时支撑三个如此重量级的前沿项目。尤其是对‘七叶一枝花’的深入研究,需要静下心来,进行大量的基础生物学工作,急不得。”
就在管理层为资源分配争论不休时,梁致远在邻省的“技术输出”策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他与该省一家长期致力于“黄芪”产业化的龙头企业“陇源药业”达成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大山药业将向“陇源药业”输出其GAp管理标准和数字化追溯系统,帮助对方提升黄芪品质,并共同打造“陇源黄芪”的品牌。作为回报,“陇源药业”将开放其部分渠道资源,并支付可观的技术服务费。
这是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它意味着大山药业的“软实力”——标准、技术和管理模式,开始作为一种可交易的产品,为公司创造价值。这为公司开辟了一条全新的、轻资产高附加值的收入渠道,也极大地增强了公司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消息传来,公司上下备受鼓舞。张大山敏锐地意识到,这条“技术输出”的道路,或许比单纯的产品销售或项目合作,具有更广阔的战略前景。
面对纷至沓来的机遇,张大山没有急于求成。他召开了核心决策会议,做出了一个战略性取舍的决定:
1. 优先保障“道地药材宝库”基础建设与“技术输出”模式推广: 这是公司的根基和未来发展的杠杆。集中资源,将“陇源模式”打造成样板,快速复制,抢占行业标准制定的制高点。
2. 审慎推进与“诺华生科”的合作: 不拒绝,但也不冒进。先以小规模的、阶段性的预研项目进行接触,由李秀云带领一个小型精锐团队负责,作为技术储备和国际化练兵的窗口,控制风险,积累经验。
3. 全力促成与“仁济堂”的抗衰老项目合作: 这是当前最能直接转化为商业价值、且能与现有资源形成协同的重点。指示谈判团队,在保障我方核心权益(如保留其他应用领域权利、分享关键数据)的前提下,可以做出适当让步,争取尽快落地。
这个决策,体现了张大山日益成熟的战略眼光:不贪多,不冒进,集中优势兵力打好歼灭战,同时为未来埋下种子。
战略方向明确后,执行效率大大提高。梁致远全力扑在“技术输出”的推广上;李秀云团队在保障合资公司项目的同时,分出一部分精力启动与“诺华生科”的初步接触;而周明和王斌则全力保障现有业务的稳健运营,为前沿探索提供坚实的后方支持。
大山药业这艘航船,在经历了密集的机遇风暴后,再次校准了航向,朝着最具战略价值的方向,稳健前行。张大山深知,真正的强者,不在于能抓住多少机会,而在于能精准地放弃哪些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