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药业”的渠道封锁战术确实给大山药业带来了不小的压力,线下大渠道的销量增长明显放缓。但张大山并没有慌乱,他深知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硬碰硬并非上策。他决定采取“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的策略,避实就虚,另辟蹊径。
王斌按照张大山的指示,一方面对核心客户进行重点维护,另一方面,将大部分营销资源和精力,悄悄转向了线上和社群营销。他们不再执着于在传统药店的货架上与“华东药业”硬拼,而是开始在年轻人聚集的社交平台、健康养生类App上发力。
李秀云也带领团队,快速开发出了“地涌金莲”的便携茶包和即饮浓缩液等更符合年轻人消费习惯的新剂型。王斌团队为这些新产品设计了时尚清新的包装,并策划了一系列线上活动,比如“养生打卡”、“药草知识问答”等,通过口碑传播和社群裂变,精准触达了对传统中药有好奇心、注重日常保健的年轻消费群体。
这一招“暗度陈仓”,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由于避开了“华东药业”重兵布防的传统渠道,大山药业的新产品在线上迅速打开了局面,销量节节攀升,甚至吸引了不少原本对中药不感兴趣的年轻用户。更重要的是,这种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模式,减少了中间环节,利润空间反而比传统渠道更高。
就在线上销售风生水起之时,梁致远从省外传来捷报。他成功地说服了邻省一家颇具实力的区域性连锁药店“百草堂”,在其旗下的上百家门店上架大山药业的产品。作为交换条件,大山药业将向“百草堂”开放部分GAp种植基地作为中医药研学旅游点,并为其提供店员培训。这种“产品+体验+教育”的深度合作模式,为大山药业在省外市场撕开了一个重要的口子。
线下线上两条腿走路的策略,有效地化解了“华东药业”的渠道封锁。对方很快察觉到了大山药业的动向,试图在线上渠道也进行围剿,但为时已晚,大山药业已经凭借先发优势和产品特色,在目标消费群体中建立了一定的品牌认知度和忠诚度。
与此同时,张大山授意梁致远,开始秘密接触一些与“华东药业”合作不甚愉快的中小型药材供应商。梁致远凭借其多年积累的人脉和信誉,以更合理的价格和更稳定的合作预期,成功策反了几家关键供应商,为大山药业的原材料供应上了“双保险”,彻底粉碎了对手试图在供应链上做文章的图谋。
这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华东药业”的封锁战术基本宣告失败。他们投入巨大资源建立的渠道壁垒,并未能阻挡住大山药业灵活多变的突围。张大山站在办公室里,看着屏幕上不断跳动的线上销售数据和梁致远发来的省外合作进展报告,脸上露出了久违的、从容的笑容。
他明白,这场较量远未结束,但至少这一次,他顶住了压力,找到了在巨头夹缝中生存和发展的方法。企业的韧性,正是在这一次次应对危机中淬炼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