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深潭巨鳄”的潜在威胁,张大山深知,常规的竞争手段已经难以应对。他必须凝聚公司上下所有的力量,打一场艰苦的“防御反击战”。光靠管理层焦虑是不够的,必须让每一个员工都明白公司面临的处境,并愿意为之奋斗。
他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召开一次全体员工大会,包括基地的种植员、车间的工人,不回避问题,坦诚布公。
大会那天,能容纳几百人的食堂坐得满满当当。张大山没有站在高高的讲台上,而是走到了大家中间。他没有用华丽的ppt,而是用最朴实的语言,讲述了公司从靠山屯起步的艰辛,到如今面临的严峻挑战。
“……咱们大山药业,能有今天,是靠啥?是靠咱们在座的每一个人,一锄头一锄头种出来的,是一颗药一颗药卖出来的!”张大山的声音不高,却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朵里,“现在,有人看咱们做大了,眼红了。他们有钱,有技术,想用咱们想都想不到的办法,把咱们挤垮,把咱们好不容易创出来的牌子抢走!”
台下鸦雀无声,工人们脸上露出了惊讶和愤慨的神情。
“他们觉得,咱们是泥腿子出身,搞不过他们那些高精尖?”张大山话锋一转,音量提高,“可我不信这个邪!咱们的根扎在土里,咱们的药是给老百姓治病的,讲的就是个实在!他们有钱,咱们有良心!他们有技术,咱们有祖辈传下来的经验,还有秀云总她们不断钻研的新本事!”
他指着台下的老员工:“赵满囤赵叔,您种了一辈子地,哪块地适合种啥,您比仪器还准!李铁柱,你跟了我十几年,基地里哪棵苗子不对劲,你一眼就能看出来!”他又看向年轻的研发人员:“小刘你们这些大学生,有文化,有想法,能把老经验变成新标准!”
“咱们现在缺的不是力气,不是良心,是啥?是咬紧牙关的这股劲儿!”张大山目光扫过全场,语气铿锵,“咱们要让他们看看,靠山屯出来的企业,骨头是硬的!咱们不但要守住咱们的‘紫丹参’、‘地涌金莲’,还要把它们做得更好,卖到更远的地方去!”
他没有空喊口号,而是宣布了几项实实在在的措施:
第一,设立“技术创新贡献奖”和“质量守护卫士奖”,重奖在研发和质控上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
第二,启动“全员技能提升计划”,公司出钱,送员工去学习新技术、新知识。
第三,建立“合理化建议通道”,谁有好的点子,都可以提,被采纳了同样有奖励。
这场大会,像一剂强心针,注入了每个员工的心里。原本有些迷茫和担忧的情绪,被一种同仇敌忾、背水一战的斗志所取代。工人们发现,老板没把他们当外人,公司的命运和他们每个人息息相关。
会后,基地的老师傅们主动找到李秀云,表示愿意把一辈子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年轻技术员;年轻的研发人员也憋着一股劲,加班加点搞攻关;连生产线上的一线工人,都更加严格地把控起每一个操作细节。
一股无形的力量,在公司内部凝聚起来。张大山看着重新焕发活力的团队,心里踏实了许多。他明白,最大的危机往往来自内部信心的崩塌。只要人心不散,队伍不乱,就总有希望。
吹响了内部的集结号,张大山开始将目光投向外部,寻找破局的机会。他想起梁致远提到的“一带一路”市场,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脑海中逐渐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