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前线捷报频传,王斌团队凭借“精准抢滩”策略,成功收编了“华东药业”近三成的核心渠道,销售额节节攀升。然而,凯歌高奏的背后,隐忧已然浮现。
周明最先感到了压力。销售订单雪片般飞来,生产计划排得满满当当,但原材料供应、车间调度、质量控制各环节之间的摩擦日益增多。一次,为了优先满足一个大客户紧急订单,生产部门临时调整线路,导致另一批出口产品的包装环节出现疏漏,险些酿成质量事故。
王斌那边也有苦难言。营销方案需要财务、法务、生产多部门协同,但流程繁琐,审批缓慢,往往错过市场最佳时机。新接手的渠道商情况复杂,信用评估和风险管控跟不上业务扩张的速度,已经出现了两笔不小的坏账苗头。
李秀云的研发中心也未能幸免。各项目组争夺实验室资源、研发经费的情况时有发生,部门间的信息壁垒开始影响科研效率。
这些看似琐碎的问题,汇聚到张大山这里,让他清醒地认识到:上市和快速扩张,如同给一株小苗突然施了重肥,若根系和主干不够强壮,反而可能被催垮。管理,已经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最大瓶颈。
他没有责怪任何部门,而是召开了一次坦诚的“问题剖析会”。会上,他让各负责人畅所欲言,将协作中的痛点、堵点一一摆在桌面上。
“咱们以前是小舢板,靠喊话就能协调。现在成了大船,必须靠舵盘和罗盘。”张大山总结道,“以前那套靠人情、靠默契的管理方式,行不通了。必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用流程和规则来管事。”
他做出了几项关键决策:
1. 引入ERp系统升级版: 在现有基础上,上线更强大的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将销售、生产、采购、库存、财务、人力资源全面打通,实现数据实时共享和流程自动化,减少人为干预和失误。
2. 推行事业部制改革: 根据产品线划分事业单元(如丹参事业部、金莲事业部、创新药事业部),赋予事业部负责人更大的经营自主权,同时明确其利润考核指标,激发内部活力。总部则专注于战略、财务、风控和资源共享平台建设。
3. 建立项目管理委员会: 由李秀云牵头,统筹研发资源的分配,依据项目的战略重要性、技术可行性和市场潜力进行评审和优先级排序,避免重复投入和资源内耗。
4. 强化风险与合规体系: 成立直接向董事会负责的风险管理部,建立覆盖全业务流程的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机制,特别是加强客户信用管理和合同审核。
这些改革触及利益,改变习惯,推行之初遇到了不小的阻力。一些老员工不适应严格的系统流程,觉得束缚手脚;事业部制也让一些习惯了“大锅饭”的部门感到了压力。
张大山深知变革的艰难,他亲自抓推行,反复沟通,强调改革不是为了管死大家,而是为了让大家在更清晰的规则下,更高效地工作,获得更公平的回报。同时,公司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培训,帮助员工适应新系统、新流程。
就在内部管理变革艰难推进时,梁致远巧妙地将公司市场拓展顺利、与“诺和”达成战略合作等利好消息,适时地向资本市场释放。配合着扎实的业绩增长,大山药业的股价稳步攀升,市值再创新高,为公司的内部改革赢得了宝贵的外部信心和空间。
张大山明白,管理升级是一场持久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唯有筑牢制度的根基,企业巨轮才能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行稳致远。他像一位耐心的工匠,开始精心打磨大山药业的内在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