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的阴霾宛如被狂风渐次吹散的薄雾,虽仍有丝丝缕缕萦绕,却已难以遮蔽那希望的曙光。然流民营却似一块磁石,迎来了前所未有的人潮。邻省咳疾仿若肆虐的恶魔,依旧在彼处张牙舞爪、肆意横行,而局部地区的水患恰似脱缰的猛兽,奔腾呼啸而过,所到之处一片狼藉。百姓们身处水深火热之中,听闻北疆流民营宛如世外桃源般安稳无忧,那里不仅能果腹充饥,还可安居乐业,犹如黑暗中的一盏明灯。于是,他们扶老携幼,拖家带口,沿着那蜿蜒曲折的官道,如涓涓细流般络绎不绝地辗转而来,眼中满是对新生活的憧憬与渴望。
清晨,第一缕阳光宛如金纱般轻柔地穿透云层的缝隙,丝丝缕缕地洒下。魏小六像往常一样推开流民营那扇厚重的大门,刹那间,他瞪大了眼睛,映入眼帘的是远处官道上黑压压的人群,仿若一片移动的乌云。足有一千多名流民啊,他们背负着行囊,那行囊里装着的或许是仅有的一点家当,或是对未来的全部希望;他们推着小车,小车里坐着年幼的孩童或年迈的老人,车轮缓缓转动,发出低沉的“吱呀”声,仿佛在诉说着这一路的风霜雨雪。他们缓慢却坚定地朝着流民营行进,每一步都饱含着对生存的执着。魏小六见状,心头猛地一紧,仿佛有一只无形的大手揪住了他的心,他手脚麻利地拿起账本,那账本在他手中微微颤抖,像是承载着千钧重担。他飞奔着去找苏晚,声音因激动而微颤,仿佛每一个字都带着颤音:“苏姑娘,大事不妙!门外来了许多流民,粗略估计有一千多人!这……这可如何是好啊?”
苏晚闻讯,心中一惊,但她很快镇定下来,立刻随魏小六赶往门口。流民们瞧见门扉敞开,那扇门仿佛是通往希望之门,纷纷加快脚步,犹如潮水般涌来,瞬间将门口围得水泄不通。为首的是一位三十多岁的汉子,他面容憔悴,眼神中却透着坚毅。见到苏晚,他毫不犹豫地俯身下跪,那膝盖重重地磕在地上,扬起一小片尘土。他声泪俱下,声音哽咽:“苏姑娘,请大发慈悲收留我们吧!家乡水患滔天,那洪水如汹涌的巨兽,无情地淹没了我们的房屋田地,我们的家园已是一片废墟。我们实在是走投无路了,您就是我们最后的希望啊!”他的话语像一把重锤,敲打着每一个人的心。
“快快请起,大家无需多礼!”苏晚急忙上前扶起汉子,她的眼神中满是诚恳与同情,那目光仿佛能温暖每一个流民冰冷的心,“既来之则安之,定不会让大家忍饥挨饿。魏小六,你赶紧登记造册,安排帐篷安置;阿苦,你带领拾荒轻骑的孩子们,帮忙搬运行李;王大娘,劳烦您去小厨房,多煮些热粥,让大家先暖暖身子。大家齐心协力,一定能安排好大家。”她的声音清脆而坚定,在嘈杂的人群中显得格外清晰,如同定海神针,让慌乱的人群渐渐安静下来。
流民们在苏晚的指挥下,如同找到了方向的船只,有条不紊地开始被妥善安置。有的流民在登记处排队,他们眼神中透着期待,小心翼翼地报上自己的名字;有的在阿苦和孩子们的帮助下搬运行李,那些孩子们虽然年纪小,但干起活来却毫不含糊,他们小小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充满了活力;有的围坐在一起,享受着热气腾腾的粥。那粥散发着诱人的香气,在寒冷的空气中升腾起袅袅热气,仿佛能驱散他们一路的疲惫与艰辛。原本宁静的流民营一下子热闹非凡,仿佛注入了新的活力,像是一潭死水被注入了清泉,瞬间变得生机勃勃。魏小六手执账本,在登记处忙得不可开交,他一边仔细记录着流民的名字与特长,那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在书写着一部希望之书;一边不时地瞥向账本上的总数,眼中闪烁着期待的光芒,那光芒中饱含着对未来的憧憬,就像在黑暗中看到了璀璨的星辰。
直到夕阳西下,那如血的残阳将天空染得一片通红,仿佛给整个流民营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所有的流民都得到了妥善安置,流民营里弥漫着一种温馨而祥和的氛围。魏小六怀抱账本,像抱着一个珍贵的宝物,一路小跑找到苏晚,脸上的兴奋之情难以抑制,他的额头满是汗珠,在夕阳的余晖下闪烁着光芒:“苏姑娘,您瞧!加上今日新来的一千一百二十人,咱们流民营的流民数量刚好达到九千!九千啊!这简直是个奇迹!”
“九千?”苏晚闻言,心中蓦地一动,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自心底涌起,仿佛与冥冥中的某种存在产生了共鸣。她清晰地感觉到,那自“仙人赐福”以来便存在的、关乎此地兴衰的某种“契机”,又向前坚实迈进了一大步。与此同时,一个清晰的明悟浮上心头:营地的粮食产出,似乎又能提升不少,粗略估算,每日竟能达八百斤上下!这突如其来的预感让她心跳加速——若照此趋势,待流民数量再上一个台阶,或许那“十万石”的宏愿,便真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幻梦。她强压下心中的激动,对魏小六赞许地点点头:“辛苦了,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她迫不及待地想将这个好消息告知楚宴。楚宴正在军营训练士兵,他身着铠甲,英姿飒爽,听到苏晚前来,立即停止训练。他大步流星地走向苏晚,眼中带着询问。
苏晚迎上前,眼眸中闪烁着充满信心的光芒:“刚刚确认,流民数量已突破九千大关。”她稍稍压低了些声音,语气却无比笃定,“我仔细盘算过,以目前营地的运转状况,加上……加上那股冥冥中的助力,只要我们筹划得当,再接纳千余人也绝非难事。届时,粮食的产出将有极大把握能满足北伐所需。那十万石粮的目标,已不再遥远。”她无法直言那神秘的感应,只能将这份笃定归功于模糊的“助力”和对管理的强大信心。
楚宴遥望远处热闹的流民营,心中感慨万千。那流民营里升起的袅袅炊烟、人们忙碌的身影,都仿佛是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展现着希望与生机。“从最初的几千流民,发展到如今的九千,我们一路走来,实属不易。这期间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就像在荆棘丛中开辟出一条道路。”他伸手紧紧握住苏晚的手,那握力中透着坚定与决心,语气郑重,“好!待流民满一万,各项筹备工作就绪,我们便开始筹备北伐的最终事宜,争取明年开春,便能带着充足的粮草,北上杀敌,驱逐鞑虏,恢复中原!这是我们共同的使命!”
流民们虽不知晓苏晚心中的秘密,但营地日益壮大、粮食供应越发充裕却是他们切身体会到的。见到新来的同胞得到妥善安置,而库中的存粮看似依旧充足,众人无不欢欣鼓舞,对未来的信心也更加坚定。张老汉激动得热泪盈眶,他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满是喜悦:“咱们人数越来越多,力量也愈发强大,定能助楚将军凑够粮草,打赢这场仗!咱们可不能忘了楚将军和苏姑娘的大恩大德啊!”王大娘也满脸喜悦地附和,她手中还拿着煮粥的勺子,兴奋地挥舞着:“是啊,我瞧着咱们仓库里的粮食,心里就踏实。日子肯定会越过越好,这都是托了苏姑娘和楚将军的福啊!”
阿苦带着拾荒轻骑的孩子们,在流民营的空地上欢呼雀跃。他们像一群自由的小鸟,在空地上奔跑着、呼喊着。他们高举着木棍制成的“长枪”,那“长枪”在夕阳下闪烁着金色的光芒,仿佛是真正的武器,承载着他们的勇气与希望。他们齐声呐喊:“流民九千!粮食满仓!北伐必胜!”声音洪亮,响彻云霄,那呐喊声仿佛是一阵阵战鼓,激励着每一个人的心,传遍了整个流民营,乃至北疆的每一寸土地。那声音在山谷间回荡,仿佛是在向全世界宣告他们的信念与决心。
苏晚伫立在空地上,望着眼前这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一幕,心中坚定无比。流民数量突破九千,那冥冥中的感应带来的粮食增产,每一个好消息都像是一块坚实的基石,为北伐之路铺下了坚实的基础。她深知,只要再增加一千流民,待到那“契机”圆满,十万石粮的目标便能顺利实现,北伐的号角也将很快吹响。那北伐的号角声仿佛已经在她的耳边隐隐响起,激励着她奋勇向前。夜色渐浓,如墨的夜色笼罩着流民营,但流民营的灯火依旧通明,那一盏盏灯火宛如点点繁星,仿佛在为这份希望与坚定照亮前行的道路。灯光洒在每一个人的脸上,映出他们对未来的憧憬与信心,引领着他们走向胜利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