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秘葬层的空气里还残留着淡淡的甜腥气,像是被绿雾浸透过的石头,即便神泉水已中和了大部分毒素,墙角散落的毒骨碎片仍泛着微弱的绿光。考古队的设备车就停在古墓入口外,银白色的液氮罐在阳光下闪着冷光,两名穿着防化服的队员正将输气管接入秘葬层,管道接口处的密封垫压得紧实,避免一丝冷气泄漏。
“液氮温度零下196c,能让赤骨毒的活性完全休眠,后续运输和储存都安全。”张教授手里拿着检测仪,蹲在一堆毒骨前,屏幕上“毒素活性”的数值还在缓慢跳动,“不过得先把散落的碎片归拢,不能留一点在缝隙里——上次就是漏了块指甲大的,差点让土壤二次污染。”
林砚戴着加厚手套,小心翼翼地将散落在毒芯室地面的毒骨碎片捡进特制的不锈钢容器里。这些骨头大多是之前爆炸时从堆里震落的,有的还沾着未完全凝固的绿色黏液,碰到手套表面,瞬间凝结成细小的冰晶。她动作轻柔,像是在整理易碎的瓷器:“这些毒骨是莒氏部落祭祀的遗存,上面还留着东夷人的刻痕,要是直接销毁,就再也没人知道他们当年是怎么封存毒素的了。”
说话间,第一名队员已将液氮喷头对准了中央的毒骨堆。“嘶——”白色的液氮雾气瞬间弥漫开来,落在骨头上,发出细密的“噼啪”声,像是冰面在碎裂。原本泛着绿光的骨头,在液氮的作用下渐渐失去光泽,变成了暗灰色,表面结了一层厚厚的白霜。林砚凑近看,发现骨缝里的绿霉也冻成了粉末,轻轻一碰就簌簌掉落。
“每堆毒骨要持续喷洒十分钟,确保核心温度降到零下100c以下。”张教授盯着检测仪,屏幕上的“活性数值”终于降到了“0”,“这样处理后,就算遇到潮湿环境,毒素也不会再渗出。后续我们会用防腐蚀的合金箱装起来,运到专门的文物储存库。”林砚点点头,看着被液氮冻住的毒骨,突然觉得像是完成了祖父未竟的事——当年他用身体堵毒源,如今他们用科学的方法,让这些毒骨不再危害人间,还能作为文物,诉说千年前的故事。
第二幕
古墓周边的玉米地刚收割完,留下一排排整齐的玉米茬,此刻却成了搭建隔离区的“天然地基”。考古队带来的特殊隔离网是深蓝色的,材质能防渗透、抗腐蚀,村民们和队员们一起,将网柱深深砸进土里,每两根柱子之间拉得笔直,像一道蓝色的屏障,将古墓方圆五百米的区域圈了起来。
“这网子厉害着呢,就算有毒素渗出来,也透不过去。”负责安装的队员一边固定网绳,一边跟旁边帮忙的王小宝解释,“而且上面还装了传感器,一旦检测到毒素异常,就会自动报警。”小宝蹲在旁边,手里拿着个小铲子,帮着把网脚边的土压实:“那以后我们就不用怕毒雾了?”队员笑着点头:“只要这隔离区在,村子就安全。”
不远处,当地政府派来的环境监测队正忙着在土壤里插检测探头。一名队员蹲在地上,将探头连接到便携式分析仪上,屏幕上很快显示出数据:“土壤毒素浓度0.02mg\/kg,符合安全标准。不过得定期检测,尤其是下雨天,要防止雨水冲刷带来的残留扩散。”老周凑过来,手里拿着个笔记本,认真记下检测时间和数值:“我每天都来看看,有异常就第一时间给你们打电话。”
隔离区的入口设在古墓保护棚旁,那里装了一道铁门,门上挂着“文物保护区域,非工作人员禁止入内”的牌子,旁边还有个电子屏,实时显示着空气、土壤、水源的毒素浓度。村民们路过时,都会停下脚步看一眼,之前的恐惧早已变成了安心。“有这隔离区在,以后再也不用怕‘山鬼’了。”李婶提着菜篮子路过,笑着跟队员们打招呼,“晚上睡觉都踏实多了。”
林砚站在隔离网外,看着村民和队员们忙碌的身影,阳光洒在蓝色的网面上,反射出柔和的光。张教授走过来,递给她一份监测计划表:“以后每周都会有监测队来,每月出一次报告,确保万无一失。”林砚接过计划表,心里踏实了不少——王家村的安宁,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保障。
第三幕
林砚的租屋在王家村的东头,是间闲置的民房,屋里收拾得简单却整洁。行李箱还放在墙角,拉链没完全拉上,露出里面祖父的笔记本和工作证——这是她来王家村时带的最重要的东西,如今却成了最珍贵的回忆。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照进来,落在桌面上,刚好照亮笔记本封面上那道淡淡的绿霉痕迹,那是赤骨毒留下的印记,也是祖父坚守的见证。
手机突然响了,屏幕上显示“省博物馆 刘馆长”。林砚赶紧接起,刘馆长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热情:“林砚同志,我们博物馆研究决定,想邀请你将林培之先生的笔记本、工作证,还有那具黄金覆面骨骸(经处理后)存入我们馆的‘重要文物库’,你看可以吗?”
林砚愣了一下,下意识地拿起桌上的笔记本,指尖轻轻拂过封面:“存入博物馆?”“对!”刘馆长的声音更激动了,“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东夷莒氏的文化,更记录了林先生用生命守护古墓的故事,太有价值了!我们会专门设一个展柜,配上文字说明,让更多人知道这段历史,知道林先生的事迹。”
林砚看着笔记本里夹着的老照片——1962年,祖父和考古队队员站在墓道口,脸上带着对考古事业的热忱。她突然觉得,这或许就是祖父的心愿——不是让这些东西藏在暗处,而是让它们被看见,被铭记。“我同意。”林砚的声音有些哽咽,“不过骨骸要等完全处理好,确保没有任何毒素残留,才能送过去。”
“放心!我们已经联系了最好的文物保护专家,会用最安全的方法处理,绝对不会有问题。”刘馆长连忙说,“等处理好后,我们会派专车来接,还会举办一个简单的捐赠仪式,邀请你和王家村的村民参加。”林砚挂了电话,将笔记本抱在怀里,看向窗外——王家村的炊烟在阳光下升起,安静而温暖。
(第六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