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周六的午后,王家村难得有片刻清闲,林守泉正趴在书桌前整理古墓监测周报,手机突然弹出一条社交平台的推送提醒,标题刺眼得让他瞬间攥紧了拳头——《紧急预警!山东莒县王家村古墓毒素泄漏,村民连夜搬离,官方刻意隐瞒!》。
他点进视频,画面是拼接的混乱场景:一段模糊的绿色烟雾视频(明显是特效合成),配上村民扛着行李的片段(其实是上个月几户村民搬家的旧素材),配音声嘶力竭,编造着“毒素已污染饮用水,多人出现幻觉”的谎言。更让他揪心的是,视频发布还不到两小时,点赞量已经突破一万,评论区里满是“再也不敢去王家村旅游”“赶紧隔离这个村子”的恐慌言论。
守泉猛地站起身,抓起手机就往母亲的书房跑,脚步踩得水泥地咚咚响。“妈!不好了!有人在网上造谣我们村!”他推开门时,林砚正在整理祖父的考古档案,看到儿子通红的眼眶和紧绷的脸,立刻放下手中的工作。接过手机看完视频,林砚的脸色瞬间沉了下来,指尖划过屏幕,看着不断上涨的传播数据,声音里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焦虑:“这谣言太恶毒了,不仅会破坏村子的名声,还会让村民陷入恐慌,甚至影响刚有起色的乡村旅游。”
守泉咬着唇,眼神却异常坚定:“我们不能坐以待毙!必须马上澄清,不然等谣言扩散得更广,就更难挽回了!”
第二幕
“拍澄清视频!”守泉的提议得到了林砚和张教授的一致认可。半小时后,文化站的小院子里已经架起了三脚架,守泉穿上印有“王家村守护者”字样的蓝色马甲,手里捧着便携式毒素检测仪,神情严肃地站在镜头前。
“大家好,我是林守泉,是王家村古墓的守护者,也是考古队的少年助手。针对网上流传的‘古墓毒素泄漏’谣言,今天我用数据说话。”他首先走到古墓保护棚外,将检测仪的探头插入土壤,屏幕上清晰显示“毒素含量:0mg\/kg”;接着又来到村民家的水井旁、学校的饮水机前,每一次检测结果都定格在“安全”区间。“这些数据都是实时监测的,我们每天都会对古墓周边的土壤、水源进行三次检测,确保万无一失。”
视频拍摄过程中,村民们纷纷主动要求出镜。老周穿着白大褂,手里举着近期的村民体检报告:“作为村医,我可以作证,最近村里没有任何人出现所谓的‘中毒症状’,大家身体都健健康康的。”张教授则拿着密封的毒骨样本箱,耐心解释:“毒骨早已用液氮和绿松石双重处理,处于完全密封的状态,根本不可能泄漏。”最让人意外的是刀疤,他刑满释放后回到村里,主动加入了志愿者队伍,此刻他站在镜头前,神情愧疚又诚恳:“我当年一时糊涂,做了伤害村子的事,现在看着王家村越来越好,绝不能让谣言毁了这一切。我每天都在古墓周边巡逻,这里的安全,我可以担保。”
视频剪辑完成后,林砚将其发布在村里的官方账号和各大社交平台,标题直接明了——《谣言止于智者,王家村用科学数据回应一切质疑》。没想到短短24小时,视频播放量就突破了百万,评论区风向彻底反转,不少网友留言:“数据说话最有说服力,周末就带家人去王家村旅游!”“为小守护者和村民们点赞,造谣者太可恶了!”
第三幕
谣言危机暂时解除,但守泉却意识到了一个更重要的问题:村民们大多不擅长利用网络发声,一旦再出现类似的谣言,可能还是会陷入被动。思来想去,他决定开通一个专属的科普账号,主动向外界传递关于王家村、古墓和东夷文化的真实信息。
他给账号取名为“王家村小守护”,头像是自己和祖父林培之的照片合成图——照片里,年幼的他站在祖父的老照片旁,手里捧着那本珍贵的考古笔记本。账号的第一条视频,守泉花了整整一个晚上准备,他用通俗易懂的动画形式,讲解了“赤骨毒到底是什么”:“赤骨毒是古代东夷部落用来抵御外敌的天然毒素,主要成分是高浓度铜离子和曼陀罗生物碱,但它并不可怕,神泉里的锌离子和绿松石都能中和它,现在我们还有完善的监测系统,大家完全不用担心。”
视频里,他还展示了自己日常巡查古墓的片段,教大家识别东夷刻符,分享祖父笔记里的小故事。没想到这条充满诚意的科普视频,很快收获了十万粉丝,不少青少年网友成为了账号的忠实追随者,甚至有人留言询问如何加入“守护者联盟”。
看着不断增加的粉丝和积极的评论,守泉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在笔记本上写下:“守护不仅是实地的巡查和坚守,更要让真相被更多人知道。未来,我会继续在这里分享王家村的故事,让谣言再也没有生存的空间。”阳光透过窗户洒在笔记本上,照亮了他笔下的每一个字。
(第四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