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幕
2022年的秋风里,王家村的广场被装点得格外隆重。红灯笼顺着广场两侧的老槐树一路悬挂,直到舞台尽头,与背景板上“六十载守护,一脉相承”的烫金大字相映成趣。舞台两侧的展架上,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静静陈列:1962年的考古队在古墓前的合影里,年轻的林培之站在中间,笑容坚毅;1967年的清理现场,队员们戴着粗布手套,小心翼翼地搬运文物;2000年刚建成的文化站,门口还挂着褪色的红绸;2015年的考古文化节,孩子们围着展台叽叽喳喳,眼里满是好奇。
村民们早早地聚到了广场上,老人们搬来小马扎,坐在前排,指着照片回忆往昔;年轻人举着手机,不时拍下这些珍贵的瞬间;孩子们则在人群中穿梭,手里拿着用薄荷艾编的小花环。当守泉穿着一身简洁的深色外套,手里捧着两个笔记本走上舞台时,广场瞬间安静了下来。
他左手拿着的,是祖父林培之那本封面已经磨损的旧笔记本,边角被岁月磨得圆润,封面上还留着淡淡的泥土痕迹;右手则是自己常用的新笔记本,封面印着小小的神泉图案。守泉站在话筒前,目光缓缓扫过台下的村民,声音沉稳而有力:“60年了,从祖父一个人留下来封墓守护,到父亲接过接力棒,再到我从小跟着跑前跑后,守护从来都不是一个人的事。”
他顿了顿,指尖轻轻拂过旧笔记本的封面:“这是祖父的笔记本,里面记满了古墓的监测数据,记满了对东夷文化的猜想,也记满了对这片土地的牵挂。而这本,是我的,里面有我第一次清理文物的紧张,有发现祭祀坑的兴奋,也有和大家一起为神泉节水的坚持。”
“60年,我们从几个人的坚守,变成了全村人的共识。”守泉的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却愈发坚定,“这份守护,是我们和脚下这片土地的约定,是我们和沉睡千年的东夷先民的约定,更是我们和一代代传承者的约定。”
话音落下,广场上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风吹过,带来远处神泉边薄荷艾的清香,仿佛是时光的回响,温柔而有力量。
第二幕
庆典当天的王家村,处处洋溢着生机与活力。村口的游客接待处前,导游正带着一群来自城里的游客,耐心地讲解着王家村的历史;广场旁的小吃摊前,热气腾腾的煎饼香气扑鼻,摊主一边忙碌,一边向游客介绍着当地的特色美食。
文化站里,东夷文物展正在进行。玻璃展柜里,从祭祀坑出土的陶鼎、骨簪整齐排列,旁边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考古发掘的纪录片。一群背着书包的孩子围着展柜,睁着好奇的大眼睛,不时向讲解员提出问题:“这个骨簪是用来做什么的呀?”“薄荷艾真的是古时候的守护草吗?”讲解员笑着一一解答,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不时点头。
古墓保护棚外,“小小守护者联盟”的孩子们穿着统一的蓝色马甲,正排着整齐的队伍巡逻。他们手里拿着小铲子和垃圾袋,认真地清理着周边的杂物,遇到游客靠近保护线,还会礼貌地提醒:“您好,请不要靠近,保护文物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神泉边,成片的薄荷艾长得郁郁葱葱,叶片上还挂着清晨的露珠,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几位村民正坐在泉边的石凳上,聊着家常,偶尔弯腰掬一捧泉水,脸上满是惬意。守泉沿着石板路一路走来,看着眼前的这一切,脑海里突然浮现出祖父笔记里的最后一句话:“愿此地永远安宁,愿善意永远延续。”
他停下脚步,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满是泥土、草木和泉水的清新气息。这一刻,他清晰地感受到,祖父的心愿,正在这片土地上慢慢实现。王家村不再是那个偏远的小村落,它成了连接历史与未来的纽带,成了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家园。
第三幕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神泉上,给泉水镀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守泉坐在泉边的老石头上,这里是他小时候常来的地方,也是祖父曾经坐过的地方。他翻开自己的新笔记本,拿出钢笔,笔尖在纸上轻轻滑动。
“2022年秋,庆典结束。”他写下第一行字,字迹工整而有力。“今天,有个小朋友问我‘守护要多久’——我告诉他,只要神泉还在,薄荷艾还在,我们的约定就还在。”
写完这句话,守泉抬起头,望向远处的古墓。夕阳下,古墓的轮廓显得格外清晰,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千年的故事。风轻轻吹过,拂动着他的头发,也吹起了笔记本的页角。页面上,是他昨天刚画的一幅小画:画面中间,是祖父林培之、父亲林砚和他自己,三个人并肩站着,手里都拿着薄荷艾;旁边,是一群小小的身影,正是“小小守护者联盟”的孩子们,他们也拿着薄荷艾,朝着古墓的方向走去。
风里带着薄荷艾的清香,仿佛在回应着他的话。守泉握紧钢笔,在画的旁边,又轻轻添了一笔——那是一株刚刚发芽的薄荷艾,嫩绿的叶片充满了生机。
(第十章完,本卷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