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群面露“难色”:“大王,神州军围困甚严,信使……恐凶多吉少。然臣已多派几路,定要冲破封锁!”
他心中冷笑,那些死士,恐怕刚出城就被神州军的游骑盯上,或擒或杀了。幽州援军?注定是镜花水月!
曹植的希望并非完全落空。幽州,任城王曹彰,这位以勇武着称的曹操之子,在接到邺城告急的零星消息(非曹植死士送达,而是他自身情报网)后,心急如焚。
他不顾谋士劝阻,尽起幽州精锐骑兵两万余人,星夜兼程,南下救援父王(其时曹操死讯尚未确知)和邺城!
然而,他的大军刚进入冀州境内,距离邺城尚有数百里之遥,便一头撞上了早已严阵以待的钢铁洪流!
“张”字大旗迎风招展!张合、高览率领的并州铁骑,如同蛰伏已久的猛虎,从侧翼的山林中猛然扑出!
这支铁骑,刚刚经历了扫荡草原胡虏的血火淬炼,又得神州王厚赏,士气高昂,装备精良,更兼有张合的沉稳调度和高览对河北地形的熟悉!
“曹彰小儿!奉神州王令,此路不通!速速下马受缚!”张合长枪遥指,声若洪钟。
“并州儿郎!随我破敌!”高览更是战意沸腾,一马当先!
两支钢铁洪流轰然对撞!幽州骑兵虽勇,但仓促南下,人困马乏。
并州铁骑则以逸待劳,阵型严整,配合默契。
更兼张合用兵老辣,高览悍勇绝伦,甫一交锋,幽州军前锋便被硬生生凿穿!
曹彰目眦欲裂,挥舞长戟,左冲右突,试图挽回颓势。
他个人勇武确实惊人,接连挑翻数名并州骁将。但个人的勇猛在严整的大军面前,显得如此苍白。
张合看准时机,指挥弓弩手集中攒射曹彰帅旗所在,高览则亲率精锐,直扑曹彰中军!
血战半日,幽州军阵脚大乱,死伤惨重。
曹彰身中数箭(非致命),坐骑被射倒,在亲兵拼死护卫下,才狼狈不堪地杀出重围,向幽州方向溃逃。
两万幽州铁骑,折损过半,余者溃散。
驰援邺城的最后一线希望,在冀北的原野上被张合、高览无情碾碎!
捷报飞传至神州王大营。王韧览报,抚掌大笑:“儁乂、仲业,真乃虎将也!传令嘉奖!命其清扫战场,肃清残敌,不必回师,就地监视幽州动向!”
幽州援军覆灭的消息,如同最后一根稻草,压垮了邺城守军残存的斗志。
尽管曹植和陈群极力封锁消息,但溃兵和神州军有意的喊话,还是让“曹彰大败,全军覆没”的传言如同瘟疫般在城中蔓延开来。
恐慌达到了顶点!陈群知道,时机到了!
他暗中加紧了活动,散播绝望。
他利用职权,在官员和将领中“无意”间透露幽州兵败的“确切”消息。
并“忧心忡忡”地分析:“外援已绝,粮草将尽,神州王数十万大军围城,邺城……守不住了!大王仁德,不忍百姓涂炭,然许褚等莽夫执意死战,恐要拉全城陪葬啊!”
他秘密联络了一批同样惶恐不安、贪生怕死的官员和中级将领,许以神州王事成后的富贵前程。
而且暗示他们:“神州王乃天命所归,贾太尉(贾诩)已承诺,献城有功者,既往不咎,必有厚报!何苦为曹氏陪葬?”
他又不断在曹植面前暗示许褚刚愎自用,弹压过甚,已引起军中怨愤,恐生兵变!
甚至建议曹植“约束”许褚,“暂时解除”其部分兵权,以安“军心”。
曹植虽不完全相信,但城中日益恶化的局面和流言,让他对许褚的强硬手段也产生了疑虑,对许褚的信任开始动摇。
许褚感受到了这微妙的敌意和掣肘。
他忠心耿耿,却处处受制,被陈群暗中中伤,被一些官员将领疏远,甚至大王(曹植)看他的眼神也多了几分复杂。
他空有一身武力,却如同陷入泥潭的猛虎,有力无处使,憋屈愤懑到了极点!
神州王大营,贾诩收到了陈群最新的密报,详细描述了城内恐慌加剧、部分将领动摇、许褚被孤立的情况。
他那双洞察世事的眼中,闪过一丝冰冷的笑意。他知道时机成熟了,该他出手了。
“大王,”贾诩向王韧大帐,进言道:“火候已足。陈群这条线,该收网了。”
“可令其择机发动,开城献降。为保万全,需予其致命一击,彻底瓦解曹植、许褚之抵抗意志。”
“文和先生有何妙计?”王韧问道。
贾诩声音低沉:“可让陈群在行动前,设法将一人放出城来。”
“何人?”王韧问道。
“曹植身边那位……贴身侍奉、知晓内情的老内侍。”
贾诩眼中精光闪烁:“此人必深得曹植信任,且对曹丕那日逼宫、曹操临终托付之事,知之甚详。”
“将其‘放’至我军营中,由大王亲自接见抚慰,问明邺城内情及曹植处境。然后……”
贾诩的嘴角勾起一抹冰冷的弧度:“再将他……礼送回城!”
王韧瞬间了然,抚掌赞道:“妙!此乃诛心之策!文和真乃国士也!”
一个深得曹植信任的内侍,被神州王“接见”后又安然无恙地回去,这本身就会在疑心重重的邺城内部引爆无穷的猜忌!
更何况,此人还知晓宫闱惊变的核心秘密!足以扰乱许多人的心。
命令迅速通过秘密渠道传回陈群手中。陈群心领神会,立刻行动。
他利用自己对宫禁的渗透和曹植对他的信任,巧妙地设计了一个“意外”。
那位知晓一切的老内侍,在“混乱”中,“侥幸”逃出了已被神州军围得铁桶一般的邺城,跌跌撞撞地跑到了神州军大营前。
神州王王韧以极高的规格,亲自接见了这位惊魂未定的老内侍。
帐内只有王韧、贾诩、诸葛亮三人,气氛温和而带着一丝怜悯。
王韧温言抚慰,赐予衣食,只问邺城百姓疾苦,问曹植大王安康,对曹操之死表示“惋惜”,对曹丕恶行表示“愤慨”,对曹植的仁德表示“敬重”。
言语间,充满了对一位末路仁王的“同情”与对邺城免遭战火的“期许”。
老内侍被神州王的“仁德”和“宽厚”感动得老泪纵横。
他将邺城内忧外困、曹植的艰难处境、许褚的忠勇耿直、陈群的“殚精竭虑”(在他视角),以及那日宫变曹操临终托付的细节,都原原本本地倾诉出来。
他尤其强调了曹植礼送张机、不愿引胡虏入关的仁心。
问话完毕,王韧慨然道:“曹植大王仁德,孤素有所闻。今日听老丈所言,更添敬重。”
“孤不忍见邺城生灵涂炭,更不忍见仁德之主身陷绝境。老丈且安心在此休息几日,待局势稍定,孤必派人护送老丈,安然返回曹植大王身边!”
老内侍感激涕零,在神州军营地受到了极好的款待。
几日后,在曹植和许褚望眼欲穿、忧心如焚,而陈群心中窃喜的等待中,这位老内侍,竟然真的被神州军礼送出营,毫发无损地回到了邺城!
他的归来,如同在滚烫的油锅里泼进了一瓢冷水!
邺城内一下子乱了起来,各种猜疑四起。治安也混乱起来,抢劫、杀人、纵火之事,接连不断地发生。
而投降神州王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士兵的厌战情绪,迅速膨胀,逃兵越来越多。
负责治安的曹休,焦头烂额,无计可施。
负责城防的许褚更是彷徨无助,他找来荀攸、程昱、刘晔、辛评等人商量多次,亦无结果。
难道就只有投降一条路了吗?绝不,许褚握紧了拳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