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三年,秋。刚刚西征归来的赵云被封为了镇国公,随即又挂帅出征。
他这一次的目标是出征辽东、高句丽、沮沃和三韩等地。把东北的土地全部收归神州。
他这次出行带领十五万大军,有李儒做军师辅佐。随同出征的有刘渊、杨春、王敏、周仓、马忠,魏延等大将。
当然,还有他的几位夫人,并带着一千女兵。随行文士蒋琬和他的夫人黎卉。
天启帝王韧亲自到洛阳城门送行。
大军一路浩浩荡荡向东,经过真定时,赵云又回家祭祖,为家乡父老改善了一下生活条件,过了年才再次上路,到辽东已是初春了。
辽东的寒风裹挟着细碎的雪粒,呼啸着掠过襄平城高耸的城墙。
这座辽东郡的治所,自汉末以来便是公孙氏割据一方的根基。
公孙渊站在城楼上,身披厚重的黑貂大氅,目光阴鸷地望着南方——那里,是神州帝国的疆土,也是赵云十五万大军的来向。
“主公,探马来报,赵云的先锋已过辽隧,距襄平不足百里!”副将卑衍快步上前,声音低沉。
公孙渊冷笑一声,手指缓缓摩挲着腰间的佩剑:“赵云……呵,真以为我辽东是西域那些散沙部落,任他揉捏?”
“可神州帝国兵锋正盛,我们……”
“兵锋正盛?”公孙渊猛地转身,眼中闪过一丝狠厉,“当年曹操势大,我祖父(公孙度)尚能割据自立,何况如今?王韧小儿,不过侥幸篡魏,也敢觊觎我辽东?”
他猛地抽出佩剑,寒光映照着他那张野心勃勃的脸:“传令!全军备战!我要让赵云,葬身辽水!”
公孙氏家族自公孙度开始,便在辽东地区扎根,经过公孙康、公孙恭以及公孙渊三代人的不懈努力,将辽东经营得如同铜墙铁壁一般,形成了一个几乎完全独立的王国。
公孙渊继承了家族的基业后,更是野心勃勃,暗中与周边的高句丽、三韩等势力勾结,甚至不惜远交鲜卑,企图在东北地区自立为帝,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
在曹操统治时期,公孙渊曾表面上表示归顺,接受了“辽东侯”的封号,但实际上他却在暗中积蓄力量,拥兵自重,对曹操的统治采取了阳奉阴违的态度。
曹操去世后,随着神州帝国的崛起,王韧派遣赵云东征,意图将辽东纳入帝国的版图。面对这样的局面,公孙渊自然不甘心屈服,不愿成为神州帝国的臣子。
他常常在私下里对亲信说:“与其做神州之臣,不如做辽东之王!”这句话反映了公孙渊内心深处的野心和对权力的渴望。
他梦想着能够摆脱任何外来的控制,让辽东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王国,而他,就是这个王国的统治者。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公孙渊不惜与任何可能的盟友结盟,哪怕是那些历史上与中原王朝有着深仇大恨的外族势力。
公孙渊的这种做法,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他的行为不仅挑战了中原王朝的权威,也打破了地区势力间的平衡。
辽东的独立倾向,使得周边的势力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立场和策略。公孙渊的野心,无疑为那个时代的政治格局带来了新的变数和挑战。
辽水南岸,神州军大营。 赵云立于帐中,凝视着辽东地图,眉头紧锁。
“公孙渊已集结五万精锐,据守襄平,并在辽水沿岸布防。”杨春沉声禀报,“此外,高句丽王派大将渊盖苏文率三万军驰援,三韩亦有兵马调动。”
“果然勾结外族。”魏延冷笑,“此贼当诛!”
李儒阴恻恻一笑:“公孙渊自恃辽东天险,以为我军不敢强攻。不如先派使者招降,若其不从,再以雷霆之势击之。”
蒋琬摇头:“公孙渊野心勃勃,绝非甘居人下之辈,招降恐无效果。”
赵云沉吟片刻,缓缓道:“先礼后兵。派使者入襄平,若公孙渊愿降,可保其家族富贵;若抗命……”
他目光一寒,手按剑柄:“则踏平辽东!”
神州使者入城,公孙渊假意设宴款待,却在席间掷杯为号,伏兵尽出,将使者斩杀,悬首城门!
“告诉赵云!辽东之地,唯我公孙氏可主!”消息传回大营,众将震怒。
“贼子猖狂!”魏延拍案而起,“末将请为先锋,必斩此獠!”
赵云神色冷峻,缓缓起身:“既如此,全军备战,三日后渡辽水,攻襄平!”
辽水还未完全解冻,浅滩处尚有薄冰。公孙渊命人在北岸设下弓弩阵,意图半渡而击。
然而,赵云早有准备。黎明时分,浓雾弥漫辽水。
魏延率五千死士,悄无声息地从上游浅滩涉水而过,直插敌军侧翼!与此同时,刘渊、王敏各领一军,在正面佯攻,吸引敌军火力。
“放箭!”公孙渊的将领嘶吼着。箭雨倾泻而下,但浓雾中,神州军的盾阵坚如磐石。
突然,“杀——”魏延的奇兵从侧翼杀出,如猛虎下山,瞬间撕裂敌军防线!公孙渊军大乱,溃退入城。
赵云大军渡过宽阔的河流后,迅速地展开了对襄平城的合围。
襄平城内,公孙渊面对着四面楚歌的困境,尽管城池已被围得水泄不通,他仍旧不肯放弃,派遣使者携带紧急求援信,向远方的高句丽请求援助。
赵云早已料到公孙渊会采取这样的行动,他深知这场战役的关键不仅仅在于攻城,更在于阻止任何可能的外援。
于是,他迅速地召集了两位得力的将领杨春和马忠。
“杨春、马忠!”赵云的声音在军帐中回荡。
“末将在!”两位将领齐声回应,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忠诚。
“我命你们率领一万精兵,埋伏于高句丽援军必经之路。你们的任务是务必全歼来援之敌,不能让他们有一兵一卒抵达襄平城!”赵云的命令既明确又坚决。
“得令!”两位将领领命而去,他们迅速集结部队,准备执行这一至关重要的任务。
三日之后,高句丽的大将渊盖苏文果然率领着一支庞大的援军,浩浩荡荡地向襄平城进发。
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赵云早已布下了天罗地网。
在一条狭窄的山谷中,杨春和马忠率领的精兵如同幽灵般潜伏着,等待着最佳的时机。
当渊盖苏文的军队进入山谷,杨春和马忠一声令下,伏兵四起,箭如雨下。高句丽的军队措手不及,陷入了一片混乱之中。
经过一场激烈的战斗,渊盖苏文的援军几乎全军覆没,只有少数人侥幸逃脱。
这一战果不仅大大削弱了公孙渊的外援希望,也极大地提升了赵云军队的士气。
襄平城内的公孙渊得知这一消息后,终于意识到自己已经陷入了绝境,而赵云的智谋和勇猛,更是让他感到绝望。
在长达半个月的围城战中,襄平城的粮草储备已经消耗殆尽,城内的军民生活陷入了极度的困境之中。
饥饿和恐慌在城中蔓延,人们开始对公孙渊的统治感到绝望,不满和怨言在街头巷尾此起彼伏,如同暴风雨前的乌云密布。
城外,神州军的将领们在城下高声呼喊:“开城投降者,免死!”他们的声音如同重锤击打在城墙上,回音在空旷的战场上回荡,显得格外响亮和震撼。
这声音不仅传入了守军的耳中,更传入了每一个襄平城居民的心里,成为了他们心中最后的希望。
终于,在这种内外交困的绝境中,公孙渊的部将杨祚和卑衍无法忍受这种无望的挣扎,他们决定发动兵变。
在一次深夜的行动中,他们率领亲信士兵突袭了公孙渊的住所,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成功斩杀了公孙渊,随后打开了城门,向神州军投降。
随着城门的缓缓开启,神州军的士兵们有序地进入城内。然而,与以往战争中常见的屠城不同,赵云将军入城后,并没有对百姓进行任何报复性的屠杀。
他迅速采取措施安抚民心,稳定局势。他深知,民心的向背才是治理的关键,只有赢得了民心,才能真正地稳固统治。
赵云在稳定了城内秩序之后,立即上书给王韧,提出了一个长远的治理计划。他建议在辽东地区设立郡县,由中央直接管辖,以加强中央对这一边疆地区的控制。
他认为,通过建立有效的行政体系,不仅可以巩固军事上的胜利成果,还能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改善民生,从而确保这一地区的长治久安。
赵云的建议得到了王韧的高度重视,很快,朝廷便开始着手实施这一计划。随着郡县的设立,辽东地区逐渐恢复了秩序,百姓的生活也逐渐步入正轨。
赵云的英明决策不仅为襄平城带来了和平,也为整个辽东地区的稳定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赵云站在襄平城头,望着苍茫的雪原,心中却无半分松懈。
“辽东已定,下一步就该三韩、高句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