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启二十一年,十月。唐汉王国在经历南北两线战事后,终于迎来了宝贵的和平发展期。曹植在政务堂召开了一次决定王国未来走向的重要会议。
\"诸位,\"曹植开门见山,\"连年征战,虽开疆拓土,却也民生疲惫。孤意已决,未来三年,当以休养生息、巩固内政为要。\"
周循率先赞同:\"王爷明鉴。据臣统计,我国现有疆域东西三千里,南北四千里,直接统御人口已逾三十万。当务之急,是消化既有领土,而非继续扩张。”
刘晔呈上详尽的国情报告:\"东至海岸,西至安第斯山脉,南抵奇穆故地,北达雨林边缘。新附之地,政令尚未通达,民心尚未归附。若再启战端,恐生内乱。\"
曹仁从军事角度补充:\"各要地驻军分散,补给线过长。应当收缩防线,重点经营核心区域。\"
会议最终确定了\"三年发展方略\":一、军事上转入防御,整编军队,重点布防建安城、镇夷关、靖南堡三大枢纽;二、政治上推行郡县制,将全国划分为九郡八十一县,派遣流官治理;三、经济上鼓励垦荒,推广汉夷结合的农耕技术;四、文化上加快教化,在各郡县设立官学。
这一战略转变立即产生了效果。
在南方,徐晃将驻军收缩至雨林边缘的靖南堡,与奇穆王国划定明确边界。双方在边境设立五市,奇穆的青铜器与唐汉的丝绸瓷器开始流通。
\"这样更好,\"徐晃在给曹植的奏折中写道,\"一匹丝绸换十斤青铜,比用将士性命去抢夺划算得多。\"
在北方,周循的水师重点巡逻建安城至镇北港的核心航线,对更北方的海域则采取守势。通过与玛雅各城邦的贸易,唐汉获得了急需的棉花和可可。
最显着的变化发生在内陆。曹仁坐镇镇夷关,开始系统性地将印加各部落纳入郡县体系。
\"不再要求他们称臣纳贡,\"曹仁对部落首领们说,\"而是成为唐汉的子民。你们的子弟可以入学、做官,与汉人通婚。\"
这一政策遭到了部分保守部落的抵制。以科拉部落残余势力为首的几个部落暗中串联,准备在安第斯山区起事。
然而这一次,情报系统提前发现了苗头。\"王爷,\"董昭深夜求见,\"科拉余孽勾结三个山地部落,计划在雪融时发动叛乱。\"
曹植沉吟片刻:\"有多少人参与?\"
\"预计可集结五千人。但他们缺少武器和粮草,成不了大气候。\"
\"那就不要打草惊蛇。\"曹植做出决断,\"让钟繇先去处理。\"
钟繇采取了一套组合拳:首先派遣学有所成的土着学子回乡省亲,宣传王国的惠民政策;接着开放边境集市,以优惠价格向山区供应盐铁;最后,他亲自前往各部落,主持汉夷通婚的婚礼。
这一系列举措很快瓦解了叛乱联盟。当春天来临,预想中的叛乱没有发生,反而有更多部落主动请求内附。
\"教化之功,胜于刀兵。\"钟繇欣慰地总结。
天启二十二年,唐汉王国迎来了立国以来最好的年景。
建安城人口突破十万,成为新大陆最繁华的都市;全国粮食产量翻番,首次实现自给自足;各矿场金银铜铁产量持续增长,国库充盈;最让人欣喜的是,新生婴儿中混血儿的比例已超过四成。
\"这才是立国之本。\"曹植在视察建安大学时,看着课堂上汉夷子弟共读诗书的景象,不禁感慨。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
就在唐汉专注于内政建设时,外部环境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西班牙人在加勒比海加速扩张,其探险船队已多次出现在唐汉东部海域。更北方,罗马的商船队也开始了跨太平洋的试探性航行。
一日,董昭带来一份来自遥远故土的特殊文书:“王爷,神州帝国来使,带来了陛下的新年诏书。”
曹植率领文武百官,在新建的承天门广场隆重迎接帝国使团。
使臣宣读的诏书中,皇帝王韧对海外诸王的发展给予了高度肯定,并提出了新的期望:“...尔等跨海开疆,扬汉威于绝域,朕心甚慰。今四海虽定,然教化未周。望尔诸王各守其土,广传汉礼,使王道遍行新洲...”
使团还带来了一个意味深长的消息:皇帝正在筹建“远洋都护府”,未来将统筹各海外汉邦与帝国的联络。
这个消息在唐汉高层引起了不同反响。
会后,刘晔私下对曹植说道:“王爷,陛下设立都护府,意在加强帝国对海外诸邦的统辖。我等虽忠心不贰,然则...”
曹植明白刘晔的未尽之言。他沉思良久,缓缓道:“陛下深谋远虑,非我等所能揣度。然唐汉基业,乃陛下亲授,你我只需恪尽职守,不负圣恩即可。”
但他也清楚,帝国的这个举措,意味着海外汉邦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的唐汉,需要在忠于帝国和保持自主之间找到平衡。
“加强水师建设,”他下令周循,“我们要有能力保护自己的海疆,也要能在必要时,为帝国提供助力。”
与此同时,他要求董昭加强对其他海外汉邦的情报收集:“炎汉、商汉、南汉、明汉,各邦近况如何,我们要心中有数。”
而在安第斯山的深处,一个更大的秘密正在等待发掘。几个采矿的土着在深山中发现了一处古老的遗迹,那里的文字既非汉文,也非任何已知土着的文字,其建筑风格也与周边部落大相径庭。
似乎在这片新大陆上,还埋藏着不为人知的古老文明。这个发现,或许将改变唐汉王国对新大陆的认知。
新的故事,正在平静的表象下悄然酝酿。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