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三章:釉色初成
曾家龙窑的工棚内,气氛前所未有的紧张与专注。沈墨轩的提议,如同在死水中投入了一块巨石,激起了层层变革的涟漪。
首先进行的是窑炉结构的微调与观测方法的改进。在沈墨轩的建议下,窑工们在龙窑不同坡度的关键位置,额外开设了几个小巧的观测孔。同时,沈墨轩凭借记忆,指挥窑工用特定配比的陶土,烧制了一批不同熔点、形态各异的“标准陶锥”。这些陶锥将被放置在窑内不同位置,随着温度升高,不同熔点的陶锥会依次软化弯倒,通过观测孔观察它们的状态,便能相对精确地判断窑内各区域的实时温度,而非再完全依赖老师傅们“看火色”的经验——这种经验在追求极致釉色时,往往显得不够精确。
此外,沈墨轩与曾焕仁及几位老师傅反复推敲,细化了一套“分段烧成”的预案。大致划分为升温、保温、还原、冷却几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投柴频率、通风控制都做了更细致的规定,尤其是强调了在某个特定温度区间,必须营造并维持稳定的“还原气氛”。
这些改动,起初让习惯了祖辈流程的窑工们颇感不适,甚至有些抵触。但当第一窑试验品——并非珍贵的贡品瓷坯,而是一些普通器物——出炉后,结果让所有质疑者闭上了嘴。
这一窑的成品率,竟然比以往平均水平高出了近两成!而且釉色普遍更加纯正、均匀,虽然距离那苛刻的“雨过天青”还有差距,但已显露出明显的改善。尤其是一些放置在原本容易被忽略的窑位、按照新观测法精准控温的器物,釉面光泽温润,青色鲜活,远超同类位置以往的水平。
事实胜于雄辩。曾焕仁和老师傅们看向沈墨轩的眼神,彻底从怀疑变成了信服,甚至带上了几分敬畏。这位年轻的举人,似乎真的掌握着某种点石成金的“道”!
然而,沈墨轩并未满足。他知道,仅仅依靠流程优化,或许能烧出上乘的青瓷,但未必能触及那传说中秘色瓷的巅峰境界。他的心思,更多放在了材料的探索上。
他并没有立刻提出去寻找那虚无缥缈的“异星石”,那太过冒险,且笔记中也明确记载其难以控制。他选择了一条更稳妥也更科学(以他的认知而言)的路径——系统性地进行釉料配比实验。
他请求曾焕仁提供了多种已知的、含有不同微量元素的本地矿石粉末,如紫金土(含铁)、孔雀石(含铜)、钴土矿(含钴,但此时多用于釉下彩,青瓷极少用)等,以及草木灰、石灰石等基础原料。然后,他设计了数十种不同的微小配比,将其分别涂刷在小块的素烧瓷坯上,准备放入下一次窑烧中进行测试。
这是一个繁琐而需要极大耐心的过程。慕容惊鸿一直静默地跟在沈墨轩身边,看着他与窑工们一起研磨釉料、称重配比、在瓷片上细心涂刷,那双清冷的眸子中偶尔会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她见过他运筹帷幄,见过他临危不惧,却还是第一次见他如此沉浸于这种看似琐碎的技术劳作之中,那种专注与笃定,别有一种魅力。
关键的第二次试烧开始了。这一次,窑内不仅承载着曾家龙窑的希望,也承载着沈墨轩数十种釉料配比的实验结果。
按照新的流程,窑火缓缓升起。观测孔旁,专人轮班值守,记录着各区域陶锥的变化,并及时反馈,调整投柴与通风。沈墨轩与曾焕仁等人更是几乎寸步不离地守在窑前,密切关注着窑温的攀升和气氛的转换。
当窑温进入关键的还原阶段时,气氛紧张到了极点。沈墨轩根据观测数据,不断发出指令:“三号观测口陶锥即将弯倒,此处温度接近临界,减少投柴,封堵下方风孔,强化还原!”
“五号区温度偏低,加大火力,但注意烟气排出,勿要过度氧化!”
他的指令清晰而果决,曾焕仁等人毫不犹豫地执行。整个烧制过程,仿佛一场精心指挥的战役,每一个细节都被纳入掌控。
漫长的等待后,窑火渐熄,进入了更为关键的冷却阶段。必须自然冷却到一定程度才能开启窑门,否则冷热激变,再好的瓷器也会炸裂。
当窑温终于降至可以开启时,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
窑门被缓缓打开,热浪裹挟着窑火特有的气息扑面而来。曾焕仁第一个冲上前,小心翼翼地用长钩取出最先看到的几件器物。
那是几件普通的碗碟,釉色青翠,发色纯正,品相完好!比上一窑的试验品更加出色!
众人脸上刚刚露出喜色,曾焕仁已经迫不及待地去取放置了沈墨轩釉料实验片的匣钵。
匣钵被一个个取出,打开。大部分实验片都失败了,釉色或浑浊、或干涩、或颜色怪异,证明了釉料配比的微妙与苛刻。然而,当取到中间某个编号的匣钵时,曾焕仁的手猛地一顿,呼吸骤然急促!
只见那片素白的瓷片上,覆盖着一层如梦似幻的青色釉面!那青色,并非寻常青瓷的翠绿或豆青,而是一种极其淡雅、空灵、仿佛雨后天边那一抹最纯净的蓝青之色,釉质肥厚莹润,光泽内蕴,宛如美玉,又比玉更多了一份清澈与灵动!
在周围那些或成功或失败的釉色映衬下,这片瓷片散发出的光彩,足以让任何懂行的人为之窒息!
“这……这是……”一位老师傅声音颤抖,几乎说不出完整的话。
曾焕仁双手微微发抖,将那瓷片捧到眼前,对着光仔细观看,嘴唇哆嗦着:“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这般颜色做将来!是它!就是它啊!”
虽然这只是一片实验瓷片,远未达到完美贡品的标准,但其呈现出的釉色韵味,已经无比接近那传说中的秘色瓷,接近贡品要求的极致!
整个窑场瞬间沸腾了!所有窑工都围拢过来,争相目睹这奇迹般的釉色,脸上充满了激动与狂喜!困扰他们多日的阴霾,在这一刻仿佛被这片瓷片上清灵的青光彻底驱散!
沈墨轩看着那片瓷片,心中也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成就感。这是他跨越时空的知识与这个时代顶尖工艺碰撞出的火花!
曾焕仁激动地抓住沈墨轩的手:“沈公子!大恩不言谢!此釉色一成,我曾家龙窑有救矣!悬赏之资,即刻奉上,并另有厚报!”
成功的喜悦弥漫在窑场的每一个角落。当晚,曾焕仁设下简单的宴席,款待沈墨轩与慕容惊鸿,虽无山珍海味,却充满了真挚的感激之情。连日来的疲惫似乎也在这喜悦中消散了不少。
宴席散后,沈墨轩回到曾家为他安排的临时住处,心中盘算着明日便可拿到悬赏,尽快返回海湾,解船队燃眉之急。他下意识地想再翻阅一下那本记载着“异星石”的残缺笔记,或许能从中找到进一步稳定甚至提升这新釉色的线索。
然而,当他打开存放笔记的抽屉时,里面却空空如也!
那本他以油布小心包裹、特意藏在杂物下方的残缺笔记,竟然不翼而飞!
沈墨轩的心猛地一沉,睡意瞬间全无。他仔细检查了房间,并无强行闯入的痕迹。知道这本笔记存在,并且会在他这里的人,寥寥无几。
是曾家内部有人见釉色有望成功,心生贪念,想独占这可能的、更进一步的秘密?还是……一直有外部势力的眼睛,在暗中盯着曾家龙窑,盯着他的一举一动?
慕容惊鸿被沈墨轩急促的敲门声唤出,听闻笔记失踪,她的眼神瞬间变得锐利如刀,扫视着沉沉的夜色。
“看来,有人不想让我们知道得太多。”她冷冷地说道。
刚刚取得的成功,似乎瞬间被一层更深的迷雾所笼罩。
那本记载着“异星石”秘密的残缺笔记究竟被谁偷走了?是内贼还是外鬼?其目的是什么?是为了阻止秘色瓷的完全复现,还是也想得到那神秘的“异星石”?这突如其来的盗窃,是否意味着还有另一股势力在觊觎龙泉窑的技艺?沈墨轩和慕容惊鸿能否在悬赏到手、离开龙泉之前找回笔迹?这失窃的笔记,又会引出怎样的新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