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透过太极殿的窗棂,在李杰脚下投下一道细长的影子,随着太阳的升高,影子缓缓移动,像一个无声的计时器。他缓缓抬起头,目光清澈而坚定,像一汪深潭,迎向李世民探究的眼神,深深躬身行礼,动作标准而恭敬。
“陛下,臣多谢陛下厚爱。” 李杰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在寂静的大殿里清晰地传开,每个字都像一颗饱满的珍珠落在玉盘上,“但臣既不求金银,也不求爵位,更不求封地。”
这话一出,满朝文武顿时炸开了锅,像平静的湖面投入了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
“什么? 不求赏赐? 李大人是不是傻了?” 一名年轻的官员忍不住低呼出声,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他刚入官场不久,深知这些赏赐的分量。
“这可是陛下亲口允诺的,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旁边的老臣也摇着头,觉得李杰太过迂腐,放着到手的富贵不要,实在让人难以理解。
“金银爵位不要,难道他有更大的图谋?” 有人压低声音,眼神里带着怀疑,在官场摸爬滚打多年,他们不信有人会对这些不动心。
议论声像潮水般涌来,一波高过一波,各种猜测和不解的目光齐刷刷地落在李杰身上,几乎要将他淹没。李承乾更是愣住了,张着嘴半天没合上,他实在想不通,李杰放着到手的富贵不要,究竟想干什么,难道他想图谋的,比这些更重要?
李世民也有些惊讶,眉头微蹙,手指在御案上停顿了一下:“哦? 那你想要什么? 只要不违背国法,不损害社稷,朕都可以考虑。” 他倒要看看,这个年轻人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眼神里充满了好奇。
李杰伸出三根手指,每一根都挺得笔直,像三根标枪,在晨光里泛着坚定的光芒。“臣只求三件事。”
“你说。” 李世民的目光紧紧盯着他的手指,心中充满了好奇,身体微微前倾,想听得更清楚些。
“第一,” 李杰的声音依旧平静,却带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像和煦的春风拂过田野,“请陛下恩准,将水培胡椒之法推广至关中各地,挑选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的土地,让百姓也能种植。臣愿将培育技术毫无保留地献出,编写出详细的农书,书中会详细记载选种、育苗、水培、施肥、防治病虫害等方法,分发到各州各县,让更多人能靠种植胡椒增收致富,改善生活。”
殿内的议论声瞬间小了下去,像被一只无形的手按住。官员们都愣住了,他们没想到李杰第一个请求竟然是这个。推广种植? 这意味着他要将自己辛苦得来的成果公之于众,让所有人都能受益,要知道在这个时代,技术都是敝帚自珍的,谁不是藏着掖着,恨不得能垄断一辈子。
房玄龄眼中闪过一丝赞赏,抚着胡须暗暗点头,花白的胡须在晨光里闪着银光:“此乃利国利民之举,陛下当准!推广胡椒种植,既能让百姓富足,又能充实国库,实乃良策。”
“第二,” 李杰没有停顿,继续说道,声音清晰而有力,“请陛下恩准,在长安周边修建十座胡椒工坊,统一收购百姓种植的胡椒,进行深加工。工坊内会设置不同的工序,分别制成胡椒粉、胡椒酱、胡椒油等成品,由朝廷统一售卖,不仅供应宫廷和百官,更能远销西域、吐蕃等地,赚取差价。所得利润,一半归入国库,充实府库,用于军费、赈灾等事宜;另一半则用于司农寺改良农具,研发新的耕作技术,让农耕效率更高。”
这下,连李世民都有些动容了,他坐直了身体,龙袍上的十二章纹在光线下更显清晰。统一加工售卖,既能保证胡椒的品质,形成品牌效应,又能增加国库收入,更难得的是,他还想着改良农具 —— 这可是关乎大唐根基的大事,民以食为天,农耕发达了,百姓才能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稳定。这个年轻人的目光,比他想象的要长远得多,不仅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更着眼于长远的发展。
长孙无忌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李杰大人此议甚妙。既兼顾了民生,让百姓能通过种植胡椒获利;又充实了国库,为国家积累财富;还能推动农桑发展,让大唐的农业更上一层楼,一举三得啊!臣恳请陛下恩准!” 他的声音洪亮,带着由衷的赞同。
“第三,” 李杰的目光扫过殿内的百官,从年轻的官员到须发花白的老臣,最后落回李世民身上,眼神里充满了坚定,“请陛下恩准,让臣组建一支‘农技队’。从各地挑选有经验的老农和聪慧的年轻学子,由臣亲自培训,传授新的种植技术和耕作方法,包括但不限于胡椒种植。让他们到全国各地去,指导百姓种植胡椒和其他作物,提高粮食产量,让大唐的土地能产出更多的粮食,让百姓不再挨饿,让国家不再为粮食短缺而担忧。”
话音落下,太极殿里鸦雀无声,连掉根针都能听得见。所有人都被李杰的这三个请求震撼了,脸上写满了难以置信。放着金银爵位、封地食邑不要,却一心想着推广技术、改良农具、造福百姓 —— 这样的人,他们从未见过,在这个追名逐利的官场里,李杰的请求像一股清流,洗涤着每个人的心灵。
有些官员脸上露出羞愧的神色,想起自己刚才还在猜测李杰会索要什么富贵,对比之下,实在是汗颜,头埋得更低了。
李承乾站在一旁,脸色一阵青一阵白,像调色盘一样。他原以为李杰是想借此机会打压自己,或者索要更高的官位来压制东宫,没想到他的目光根本不在朝堂争斗上,而是放在了整个大唐的百姓身上。这种格局,让他感到一阵莫名的恐慌,他突然觉得,自己之前的那些算计,在李杰的这些请求面前,显得如此狭隘和可笑。
李世民看着李杰,眼中闪过一丝欣赏,一丝欣慰,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感动。他在位多年,见过太多追名逐利的官员,为了一点蝇头小利争得头破血流,为了权势地位不择手段,像李杰这样一心为国为民,不计个人得失的,实在是凤毛麟角。这个年轻人,不仅有才华,有能力,更有一颗难得的赤子之心,一颗为大唐百姓谋福祉的初心。
“好! 好一个李杰!” 李世民猛地一拍御案,声音洪亮,带着难以掩饰的激动,震得案上的青铜镇纸都跳了一下,“你的这三个请求,朕都准了!”
他站起身,龙袍在晨光里舒展,像一只展翅的雄鹰,充满了帝王的威仪:“你要推广胡椒种植,朕就下旨给关中各州,让他们划拨最好的土地,组织百姓学习种植技术,谁敢懈怠,以抗旨论处!你要建胡椒工坊,朕就让工部牵头,户部拨款,三个月内务必开工,所需工匠、物料,优先调配!你要组建农技队,朕就从国子监和各地学堂挑选最优秀的学子,再从军中抽调有经验、能吃苦的老兵,归你调遣,任何人不得阻拦!”
百官们纷纷跪倒在地,山呼万岁,声音响彻整个太极殿,震得梁上的灰尘都簌簌落下:“陛下圣明!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李世民的目光再次落在李杰身上,语气郑重而严肃,带着一种托付重任的意味:“李杰,你心怀天下,不计个人得失,实乃我大唐之幸。从今日起,你升任司农寺少卿,正四品上,专管农技推广和胡椒产业!所需人力、物力、财力,可直接向朕奏请,不必经过繁琐程序,任何人不得推诿阻挠!”
“臣,谢陛下隆恩!” 李杰深深跪倒在地,额头重重地磕在金砖上,发出沉闷的响声,连续磕了三个响头,每一个都充满了感激和坚定。他的心中充满了激动,不是因为升官,而是因为他的想法得到了认可,他终于有机会将自己所学的知识,真正用到这片土地上,为这个时代带来改变。
起身时,他的膝盖在金砖上留下淡淡的印记,那是他对这片土地的承诺。阳光透过窗棂,在他崭新的绯色官服上跳跃,衣料上的暗纹仿佛活了过来,勾勒出未来的轮廓。
殿内的百官看着李杰,眼神里的复杂情绪渐渐沉淀为敬佩。那些原本嫉妒他的官员,此刻也收起了小心思,他们明白,这个年轻人心里装着的是比个人荣辱更重要的东西。户部侍郎上前一步,拱手道:“李少卿,往后推广胡椒种植,若需户部拨款,尽管开口,下官定当全力配合。” 他的语气真诚,再无昨日的轻视。
“多谢侍郎大人。” 李杰拱手回礼,目光温和却坚定,“推广之事,还需各位大人同心协力,方能成事。”
尉迟恭更是大步走到李杰面前,蒲扇般的大手拍在他的肩膀上,力道之大让李杰踉跄了一下,却带着满满的善意:“好小子!有魄力!往后谁敢给你使绊子,尽管跟我说,尉迟恭这把刀,还没生锈!” 他的声音洪亮,震得人耳朵嗡嗡作响,却让殿内的气氛轻松了不少。
“多谢尉迟将军。” 李杰忍着肩膀的酸麻,真诚道谢。他知道,有这些朝廷重臣的支持,推广之路会顺畅许多。
李世民看着这一幕,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他要的,就是这样的朝堂氛围 —— 君臣同心,共襄盛举。他清了清嗓子,声音再次响起,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李杰升任司农寺少卿之事,着吏部即刻拟旨,昭告天下。司农寺原少卿调任别处,其职由李杰接任,不得有误。”
“臣遵旨!” 吏部尚书连忙出列领旨,躬身退下时,看李杰的目光里充满了赞赏。他为官多年,见过无数官员升迁,却从未见过像李杰这样,仅凭一项功绩就从无名小卒一跃成为四品少卿的,更难得的是,他配得上这份荣耀。
李世民又看向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玄龄,你牵头制定胡椒工坊的修建计划,三个月后,朕要看到第一批工坊破土动工。”
“臣遵旨。” 房玄龄躬身领命,花白的胡须在胸前轻轻晃动,“臣定会与工部、户部商议,拿出最优方案。”
“无忌,你负责协调关中各州,划拨种植胡椒的土地,组织百姓学习种植技术,务必让百姓明白,种植胡椒是为了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 李世民的目光转向长孙无忌,语气郑重。
“臣遵旨。” 长孙无忌领旨,“臣会亲自前往各州督查,确保此事落实到位,绝不让宵小之辈从中作梗。”
李承乾站在太子位上,看着这一切,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父皇的信任,百官的支持,李杰的风光,都像针一样刺在他心上。他攥紧的拳头缓缓松开,指甲在掌心留下深深的痕迹,却也明白,此刻任何小动作都只会引火烧身。他深吸一口气,走上前,躬身道:“父皇,儿臣愿协助李少卿推广胡椒种植,抄写《农桑辑要》之余,也能多学些农桑知识,不负父皇教诲。”
李世民看了他一眼,眼神里没有波澜,却也没有拒绝:“也好,你便跟着李杰学学,看看百姓的日子是如何过的,看看一株胡椒苗,如何能改变一方民生。”
“儿臣遵旨。” 李承乾的声音有些干涩,却不敢有丝毫不满。他知道,这是父皇对他的考验,也是对他的敲打。
李杰看着李承乾,平静地说道:“太子殿下若有兴趣,臣定当倾囊相授。农桑之事,关乎国本,多了解些,总是好的。” 他的语气坦荡,没有丝毫敌意,却也没有刻意讨好。
李承乾点点头,转身退回原位,目光复杂地看着李杰的背影。他不知道,这个看似温和的年轻人,会给大唐带来怎样的改变,又会给自己带来怎样的挑战。
李世民满意地点点头,龙袍一挥:“此事已定,散朝!”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百官再次跪倒在地,山呼万岁,声音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期许。
散朝后,官员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太极殿,谈论着刚才的朝会,话题总离不开李杰和胡椒。
“李少卿真是好样的,放着金银爵位不要,一心想着百姓,这样的官,少见啊。”
“是啊,有他在,我大唐的农桑事业定能更上一层楼,百姓的日子也能越来越好。”
“听说他还要组建农技队,到各地传授技术,这可是前所未有的事,若能成功,我大唐的粮食产量怕是要翻几番啊!”
议论声渐渐远去,李杰却没有立刻离开。他站在太极殿的门槛边,回头望着那把象征着最高权力的龙椅,阳光在龙椅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庄严而神圣。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推广胡椒种植,修建胡椒工坊,组建农技队,每一件事都关乎民生,关乎大唐的未来。
“李少卿,还不走?” 房玄龄的声音在身后响起,带着温和的笑意。
李杰转过身,看到房玄龄和长孙无忌站在不远处,正等着他。“房相,长孙公。” 他躬身行礼。
“不必多礼。” 房玄龄摆摆手,“往后都是同僚,不必如此见外。走,老夫做东,咱们去醉仙楼小酌几杯,好好聊聊胡椒推广的事。”
长孙无忌也笑着点头:“是啊,有些细节,正好趁此机会商议一下。”
李杰心中一暖,这些朝廷重臣不仅支持他,还愿意放下身段与他商议细节,这份诚意让他十分感动。“多谢二位大人。”
三人并肩走出太极殿,阳光洒在他们身上,将影子拉得很长。宫道两旁的松柏郁郁葱葱,像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座皇宫,也守护着大唐的未来。
李杰走在中间,听着房玄龄和长孙无忌讨论着胡椒工坊的选址和农技队的人选,心里充满了干劲。他知道,前路不会一帆风顺,会有质疑,有阻碍,甚至有阴谋诡计,但他不怕。他有来自现代的知识,有陛下的信任,有同僚的支持,更有改变这个时代的决心。
不远处,李承乾站在宫墙的阴影里,看着李杰与房玄龄、长孙无忌相谈甚欢的背影,眼神里闪过一丝阴鸷。他转身离去,锦袍的下摆扫过墙角的杂草,留下一片狼藉。他不会就这么认输,李杰越是风光,他就越要找出破绽,将他拉下马。东宫的阴影里,一场新的算计正在悄然酝酿。
而李杰对此毫不在意,他的目光已经投向了远方。太极殿外的阳光正好,适合播种希望,而他,已经准备好了。他的脚步坚定,每一步都踏在金砖铺就的宫道上,也踏在大唐的土地上,向着属于他的时代,大步走去。
胡椒的故事,只是一个开始。接下来,贞观犁将在田野里翻起新的泥土,香皂将洗涤出干净的生活,火药将炸开封闭的大门,外科手术将拯救更多的生命,远洋舰将驶向未知的海域,蒸汽机将推动时代的车轮…… 而这一切,都将从他这个司农寺少卿开始,从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开始。
醉仙楼的酒旗在风中飘扬,等待着三位为大唐未来举杯的君臣。楼内的酒香与窗外的阳光交织,酿出了属于贞观年间的,最醇厚的希望。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