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具改良坊的梧桐叶落了满地,金黄一片,踩上去软绵绵的,发出 “沙沙” 的声响。但坊内却一片热火朝天,与坊外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三十名工匠围着十把新犁忙碌,他们各司其职,有条不紊。有人在给犁身刷桐油,刷子在犁身上来回滑动,留下一层均匀的油膜,散发出淡淡的桐油香;有人在打磨犁铧,砂纸在铁器上摩擦,发出 “沙沙” 的声响,火星偶尔溅起,像一颗颗调皮的星星;铁器碰撞的脆响和砂纸摩擦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像一首欢快的乐曲,充满了活力。
“少卿,都准备好了!” 铁匠老王举着一把贞观犁跑过来,脸上带着得意的笑容。他的铜烟袋别在腰间,烟灰蹭得衣襟黑乎乎的,却毫不在意。“这十把犁都按您给的参数打造,一丝一毫都没差。您看这犁铧,用的是武才人送的那块镔铁,锋利得能削铁如泥!” 他说着,拿起一块废铁,用犁铧轻轻一划,废铁就像豆腐一样被切开,断面光滑平整。
李杰接过犁,手指轻轻抚过曲辕的弧度,触感光滑流畅。枣木的犁身被打磨得光滑如玉,纹理清晰可见,散发着淡淡的木香;镔铁犁铧泛着青幽的光,在阳光下折射出冷冽的锋芒,让人不敢直视。他试着抬了抬,比传统直辕犁轻了至少三成,手感也舒适了许多,心里不由得生出几分期待。
三日后的关中平原,一处开阔的麦田里插满了彩旗,五颜六色,随风飘扬,像一片彩色的海洋。李世民穿着一身常服,青色的袍子上绣着简单的花纹,显得格外亲民。他站在田埂上,身后跟着房玄龄、长孙无忌等重臣,个个神情肃穆,却又难掩好奇。连许久未曾露面的李承乾也来了,他穿着一身紫色的太子袍,只是站在人群末尾,脸色依旧苍白,眼神中带着复杂的情绪。
“李杰,你说这新犁能让耕地效率提高一倍?” 李世民手里把玩着马鞭,眼神里带着几分好奇和怀疑。他在位多年,见过不少农具改良,大多是换汤不换药,从未有人敢说效率能翻倍,这让他不得不谨慎。
“陛下一试便知。” 李杰侧身让出位置,语气自信。只见张老丈牵着一头黄牛走了过来,黄牛体格健壮,毛色光亮。牛身上架着的正是那把镔铁贞观犁,犁身与牛配合得恰到好处。张老丈穿着簇新的绿色官袍,却依旧习惯性地卷着裤腿,露出黝黑的小腿,上面还沾着些许泥土,显得朴实而干练。
“张老丈,让陛下看看你的本事!” 李杰笑着喊道,声音里带着鼓励。
张老丈咧开嘴笑了,露出豁了一颗牙的牙床,显得有些憨厚。他扶着犁柄站稳,深吸一口气,吆喝一声 “驾”,黄牛顺从地迈开步子向前走去。令人惊讶的是,他几乎没费什么力气,犁铧就轻松地切入土壤,翻转出整齐的土块,深度均匀得像用尺子量过一般,泥土的芬芳扑面而来。
“真轻!” 站在旁边的老农们发出一阵惊叹,声音里充满了不可思议。他们耕种了一辈子地,深知耕地的辛苦,尤其是转弯时,往往需要两个人合力才能搬动沉重的犁辕,累得气喘吁吁。可张老丈转弯时,只是轻轻一拉曲辕,犁身就灵活地转了方向,动作行云流水,毫不费力。
李世民快步走到翻耕过的土地前,蹲下身抓起一把新土,放在手心仔细端详。土块细碎松散,透气性极好,比传统犁耕过的土地细腻得多,显然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好!好!” 他连拍两下大腿,笑声爽朗得震得田埂上的野草都在摇晃,“有此犁,百姓可少受多少苦!李杰,你立了大功!”
房玄龄捋着胡须,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点头道:“陛下,依老臣看,可在关中先推广千把,组织农户学习使用之法。若效果显着,再向全国推行,届时我大唐的粮食产量定能大幅增加。” 他看着那把犁,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 这个李杰,总能带来惊喜,是个可塑之才。
长孙无忌却眉头微蹙,脸上带着一丝忧虑,开口道:“陛下,镔铁产量有限,向来是打造兵器的重要材料,若大规模打造此犁,恐难以为继,影响军备。” 作为关陇集团的领袖,他更关心的是资源分配和国家稳定,凡事都以大局为重。
“长孙公放心。” 李杰上前一步,不卑不亢地说道,“普通贞观犁可用生铁打造,只需在犁铧边缘镶嵌三寸镔铁,既能保证锋利,又能节省材料。臣已让工匠试过,这样的犁耐用度是纯生铁犁的两倍,完全能满足农耕需求。” 他早料到会有此质疑,连替代方案都准备好了,胸有成竹。
李世民听得连连点头,脸上露出满意的神情:“就按你说的办!所需铁料,让工部优先供应,不得延误!” 他转头看向李杰,眼神里带着期许,“你想要的赏赐,朕都记着,等推广成功,一并给你,绝不会亏待于你。”
李杰躬身行礼,官袍的下摆扫过田埂上的草叶,动作恭敬而虔诚:“臣不求赏赐,只求陛下允臣继续研究,改进农具,提高粮食产量,让大唐的百姓都能丰衣足食,让我大唐的民生越来越好。” 他的目光望向远方,那里的麦田在秋风中翻起金色的波浪,仿佛能看到来年丰收的景象 —— 仓廪实,百姓安,四海平,那才是他心中的贞观之治,是他穿越而来,想要实现的目标。
李承乾站在人群后,看着父皇对李杰赞不绝口,看着百官围着那把新犁议论纷纷,脸上满是推崇和赞赏,指甲深深掐进了掌心,渗出血丝也浑然不觉。他想起自己送玉镇纸被拒的耻辱,想起长孙无忌那句 “大唐的天下要靠粮食和铁器撑着”,一股寒意顺着脊梁骨爬上来,让他浑身发冷。这个李杰,像一颗埋在土里的种子,不知不觉间已长成参天大树,而他这棵曾经的栋梁,却在慢慢枯萎,与大唐的未来渐行渐远。
试犁仪式结束后,夕阳将天空染成了金红色,像一幅绚丽的油画。李杰站在渭水岸边,看着远处的胡椒工坊和田间的贞观犁,它们的轮廓在暮色中渐渐重叠,形成一幅和谐的画面。晚风吹起他的官袍,猎猎作响,像一面即将远航的船帆,预示着新的征程。
他知道,与李承乾的暗战只是开始,前路还充满了挑战。长孙无忌的制衡不会停止,这个老狐狸看似支持,实则在暗中掌控着地方势力,处处提防;武媚娘的野心也初露端倪,那封 “胡椒香飘长安日” 的贺信,既是示好,也是试探,她的目光绝不会仅仅停留在后宫;而系统面板上新出现的 “远洋舰图纸碎片”,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层层涟漪 —— 下一段征程,或许要在波涛汹涌的大海上展开,那里有更广阔的世界,也有更多的未知和危险。
远处传来工坊收工的钟声,浑厚的声响在河谷间回荡,悠远而绵长。李杰转身往回走,脚步坚定,每一步都踏得沉稳有力。从胡椒到贞观犁,从香料到农具,他埋下的种子正在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而这片古老的土地,终将在这些种子的滋养下,绽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迎来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
夜色渐浓,长安城的万家灯火次第亮起,像一颗颗璀璨的星星,点缀在黑色的天幕上。司农寺的灯也亮着,李杰铺开一张新的图纸,上面画着一个奇怪的器物 —— 方形的皂模,下面连接着一个带齿轮的木架,结构精巧。月光透过窗纸照在图纸上,照亮了旁边的小字:香皂压制机,效率:每日百块。墨迹未干,带着淡淡的松烟香,仿佛能闻到未来香皂的清芳。
这图纸是他根据系统奖励的香皂制作工艺升级内容连夜绘制的。皂模的大小刚好能容纳一斤皂基,齿轮的咬合比例经过精确计算,只需一人摇动把手,就能带动模具上下压制,省去了人工捶打的繁琐步骤。他甚至在图纸角落标注了不同精油的配比 —— 胡椒精油能提神醒脑,玫瑰精油可香体润肤,薄荷精油则适合夏日使用,每种配方都经过反复推敲,确保既实用又符合大唐贵族的喜好。
“少卿,夜深了,要不要给您端点宵夜?” 门外传来老王头的声音,带着几分关切。工坊的夜格外安静,只有远处渭水的涛声和偶尔的犬吠,他的声音显得格外清晰。
“不必了,王伯。” 李杰放下毛笔,指尖在图纸上轻轻敲击,“您让大家早些休息,明日还要赶制送往长安的胡椒。” 他知道,第一批胡椒粉明日入长安,定会引起不小的轰动,必须确保万无一失。
老王头应了一声,脚步声渐渐远去。李杰走到窗前,推开半扇窗户,夜风带着渭水的湿气扑面而来,夹杂着远处胡椒工坊隐约的香气。月光如水,洒在司农寺的庭院里,将石榴树的影子拉得老长,像一幅写意的水墨画。
他想起白天试犁时李世民爽朗的笑声,想起房玄龄赞许的目光,想起长孙无忌若有所思的表情,甚至想起李承乾那苍白而复杂的脸。这些人,这些事,像棋盘上的棋子,正在因为他的到来而悄然改变位置。胡椒和贞观犁,看似只是寻常的作物和农具,却像两只无形的手,正在拨动大唐的脉搏。
系统面板再次在眼前闪过,那行 “远洋舰图纸碎片” 的字样格外醒目。他不知道这碎片意味着什么,是需要收集更多碎片才能拼凑完整,还是需要完成特定任务才能解锁。但他能感觉到,这碎片背后,是更广阔的世界 —— 是烟波浩渺的东海,是商船云集的南海,是传说中盛产香料和宝石的异域他乡。
“或许,用不了多久,大唐的船就能驶向更远的地方。” 李杰喃喃自语,眼中闪烁着憧憬的光芒。他仿佛看到巨大的远洋舰杨帆起航,船上满载着大唐的丝绸、瓷器和胡椒,也满载着他带来的新技艺,将文明的种子撒向更遥远的彼岸。
窗台上的铜壶滴漏 “滴答” 作响,记录着时间的流逝。李杰回到案前,小心翼翼地将香皂压制机的图纸折好,放进特制的木盒里。木盒里还放着胡椒种植的图谱、贞观犁的改进方案,以及几张空白的纸 —— 那是留给未来的蓝图。
他吹熄油灯,房间瞬间陷入黑暗,只有月光从窗棂渗入,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躺在床上,他却毫无睡意,脑海里像放电影一样闪过穿越以来的种种经历:初到大唐的惶恐,禁苑种胡椒的忐忑,太极殿献策的紧张,建工坊的忙碌,试新犁的兴奋…… 每一个片段都清晰如昨,串联起他在这个时代的足迹。
远处的更夫敲了三记梆子,“咚 —— 咚 —— 咚 ——” 的声音在寂静的夜里传出很远。三更天了,长安城大部分人都已进入梦乡,但司农寺的这间小屋,却承载着一个来自未来的灵魂对这个时代的期许。
李杰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胡椒的辛辣和皂基的清香。他知道,明天醒来,又会是忙碌的一天 —— 要监督胡椒工坊的生产,要跟进贞观犁的推广,要开始研究香皂的制作,还要应对朝堂上那些明里暗里的注视。
但他不觉得累,反而充满了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走的路是对的。从农科院的实验室到大唐的司农寺,从研究作物到影响一个时代,他正在用自己的知识和双手,一点点改变这个古老而辉煌的王朝。
夜色渐深,月光依旧温柔地拥抱着长安城。胡椒工坊的灯火早已熄灭,只有渭水的涛声在静静诉说。而在司农寺的一角,新的征程,已在沉睡中积蓄着力量,等待着黎明的曙光将它唤醒。当第一缕阳光再次升起时,属于李杰的故事,属于大唐的新篇章,还将继续书写下去,一页又一页,直至创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传奇。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