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浪传媒的营业执照刚刚拿到手三天,墨迹未干,市里的一则重磅通知便如惊雷般在电视台内部炸开——《关于举办首届青年风采大赛的通知》。
通知要求,市电视台需选派一名优秀主持人,负责大赛全程的外景录制。
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出镜,更是代表着电视台的脸面,是年轻主持人梦寐以求的镀金机会。
消息一出,整个电视台都沸腾了。
而苏霓,几乎是在看到通知的第一秒,就做出了决定。
她没有丝毫犹豫,第一时间向台里提交了申请。
曝光机会固然诱人,但她真正在意的,是那背后隐藏的巨大宝藏。
外景录制意味着她可以名正言顺地走访工厂、深入校园、穿梭于街头巷尾,去采集那些最鲜活、最真实的声音。
这正是她为下一季《时代声音》苦苦寻觅的素材库!
在申请表的“个人阐述”一栏,她笔锋有力地写下:“我想让镜头走出演播厅,去照见那些不被聚光灯眷顾的普通人,去记录他们身上闪耀的、属于这个时代的青春光芒。”
这句话,是她的初心,也是她的野心。
然而,苏霓的这份野心,在某些人眼中,却成了不自量力的笑话。
“呵,一个靠着闹事才勉强出名的临时工,也妄想代表台里的形象?她配吗?”
化妆间里,江曼看着镜中自己精致的妆容,嘴角勾起一抹毫不掩饰的刻薄与冷笑。
她身旁的几个跟班立刻附和起来,言语间充满了对苏霓的鄙夷。
在她们看来,苏霓不过是踩了狗屎运,用旁门左道博取了一点关注,根本上不得台面。
江曼的她绝不允许苏霓借着这股东风,再往上爬一步。
当晚,她便拨通了一个熟悉的号码,电话那头,是本次大赛评委组的一位资深成员。
电话里,江曼的声音柔和却字字如刀:“王叔,您也知道,这种大型活动,考验的是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和统筹能力。苏霓……毕竟年轻,没什么经验,万一在外面出了岔子,丢的是咱们整个台的脸面啊。”
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便给苏霓钉上了“缺乏大型活动统筹经验”的标签。
这还不够。
挂断电话,她立刻安排自己的亲信,在电视台内部的几个核心小群里,不经意地散播了一条精心编造的流言——“听说了吗?某个想上位的主持人,最近正和好几家企业接触,想拉赞助换取项目资源呢!”
流言没有指名道姓,却像一根看不见的毒针,精准地刺向了刚刚注册了“声浪传媒”的苏霓。
一时间,风言风语四起。
第二天,外景主持人的最终名单公布。
苏霓的名字,果然不在其中。
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她从未听说过的新人,一个刚刚进台、背景深厚的实习生。
办公室里,李建军气得脸都涨红了:“这简直是欺人太甚!明摆着是江曼在背后搞鬼!苏霓姐,我们去找张主任,这事不能就这么算了!”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苏霓的脸上没有一丝一毫的愤怒或是不甘。
她平静得像一汪深潭,只是轻轻摇了摇头。
“争辩,是最无用的东西。”她抬起眼,眸光清亮而锐利,“建军,帮我个忙,去资料室,把台里往届所有类似活动的外景录像都调出来,我要全部看一遍。”
李建军虽然不解,但出于对苏霓的信任,还是立刻跑了出去。
整整一个下午,苏霓把自己关在剪辑室里,一帧一帧地分析着那些陈旧的录像带。
两个小时后,她按下了暂停键,嘴角浮现出一抹了然的微笑。
“我明白了。”她对旁边一头雾水的李建军说,“你看,所有外景主持人的镜头,在最终成片里的占比,平均下来连百分之十五都不到。大部分时间,他们都在进行流程化的串场,真正能给观众留下印象的,反而是那些意外发生的、即兴的互动片段。”
她站起身,眼中闪烁着一种近乎兴奋的光芒。
“他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有思想的主持人,他们只是需要一个会走路、会微笑的报幕机器。”
李建军终于懂了,他激动地一拍大腿:“所以,我们不去争这个名额,反而更好?”
“对,”苏霓的眼神骤然变得坚定,“我们换条赛道。”
她拿起手机,直接拨通了张卫东办公室的电话。
“张主任,您好,我是苏霓。”电话接通,她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听说这次青年风采大赛的外景拍摄,允许有资质的合作单位进行跟拍记录?”
张卫东在电话那头愣了一下:“是有这个规定,怎么了?”
“我想以我个人公司‘声浪传媒’的名义,申请作为本次大赛的独立制作方,参与全程的纪实拍摄。”
这个要求,让张卫东陷入了片刻的犹豫。
让一个被台里“刷下来”的人,以独立身份参与进来,这不合常规。
但他的脑海中,却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时代声音》首播时那万人空巷的轰动效应,以及苏霓在申报表上写下的那句“照见不被聚光灯眷顾的人”。
这个女孩,身上有股打破常规的闯劲。
“你打算怎么拍?”张卫东沉声问道。
“我们只做纪实,记录选手们的台前幕后,记录最真实的瞬间。”苏霓的语气坦荡得没有一丝杂质,“我向您保证,绝不干扰大赛的正常流程,也绝不主动出镜。”
“可以录。”张卫东最终还是点了头,他决定再赌一次,“但记住你的承诺,不能干扰,也不能出镜!”
“谢谢张主任!”苏霓微笑着挂断电话。
不能出镜?
她在心里默念了一遍,嘴角的笑意更深了。
不出镜,不代表……不能发声。
她立刻转头对李建军说:“准备最轻便的设备,找几个靠谱的帮手,我们要伪装成普通的市民摄影爱好者,混进现场。”
李建军的眼睛瞬间亮了,他重重地点头:“明白!”
苏霓则拉开衣柜,目光掠过那些鲜亮的主持人礼服,最终落在了一件最不起眼的素色风衣上。
她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变成一道影子,一道无处不在、却又无人察觉的影子,悄无声息地混入选手们的候场区。
比赛当日,天公不作美。
上午还是晴空万里,下午,就在室内才艺展示进行到一半时,天空突然阴云密布,狂风大作,豆大的雨点毫无征兆地倾泻而下。
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让所有人都乱了阵脚。
更糟糕的是,体育馆主舞台的电路因为雨水倒灌,突然短路!
“滋啦”一声刺耳的爆响后,舞台上所有的灯光和音响设备瞬间瘫痪,陷入一片死寂。
原定的室内才艺展示被迫中断。
数百名选手、工作人员和观众被困在体育馆的屋檐廊下,雨声、风声、焦躁的抱怨声混杂在一起,场面一度失控。
导播组的负责人拿着对讲机声嘶力竭地吼着,却根本想不出任何应急方案。
而被台里寄予厚望的新人主持,此刻正被助理护着,一脸惊慌地躲在角落里,连一句话都说不出来。
混乱之中,没有人注意到,一个穿着素色风衣的身影,正冷静地穿过焦躁的人群。
苏霓的目光扫过全场,最终定格在墙角一把被遗落的、鲜红色的折叠伞上。
就是它了!
她快步走过去,捡起红伞,“唰”地一声撑开,然后用力将其倒插在湿漉漉的地面上,伞柄朝天,伞面稳稳地立住,形成一个醒目的红色支点。
紧接着,她从旁边惊魂未定的安保人员手里,一把抓过还在工作的扩音喇叭。
“喂!喂!”
电流的杂音过后,一道清亮而极具穿透力的女声,瞬间压过了现场所有的嘈杂。
所有人的目光,都被吸引了过去。
只见苏霓站在那把鲜红的雨伞旁,手持喇叭,眼神坚定地环视着一张张茫然又不安的年轻脸庞。
“各位同学,各位朋友!”她的声音通过扩音器,传遍了整个廊道,“既然老天爷非要给我们换一个舞台,那我们为什么不顺水推舟,就在这里,来一场真正的、不插电的街头秀呢?”
一句话,让原本死寂的气氛,瞬间出现了一丝松动。
苏霓没有给任何人犹豫的时间,她随手指向人群中一个穿着工装裤、神情最紧张的男孩:“这位同学,我看你的报名表上写着才艺是机械舞,对吗?来,音乐停了,但我们还有心跳!用你的心跳做节拍,给大家展示一下!”
男孩愣住了,但看着苏霓鼓励的眼神,他鬼使神差地点了点头,深吸一口气,就在这廊道中央,伴随着雨声,跳了起来。
苏霓的声音同时响起,她没有念稿,完全是脱稿解说:
“大家看,这位同学跳的是最潮流的机械舞,可他的工装裤裤脚上,还沾着车间里洗不掉的油渍!白天,他是流水线上的技术工,晚上,他是掌控节奏的舞者!汗水和机油,梦想和现实,这就是青春最真实的底色!”
她的解说词,像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所有人的心门。
人群中,爆发出出一阵热烈的掌声和欢呼。
气氛被点燃了。
苏霓立刻转向另一位抱着吉他的女孩:“来,你的舞台到了!”
女孩激动地拨动琴弦,唱起了自己的原创歌曲。
苏霓的声音再次恰到好处地响起:“没有混响,没有配乐,只有一把木吉他和被雨水洗过的声音,但这恰恰是民谣最初的模样,不是吗?它就诞生于街头,诞生于此刻!”
一个接一个,选手们被苏-霓鼓动起来,乐器独奏、清唱、b-box、单口相声……原本因断电而中断的比赛,此刻以一种更原始、更具生命力的形式,在这小小的廊道下重生了。
苏霓穿梭其中,她的解说不再是冰冷的串词,而是对每一个表演者背后故事的挖掘,是对他们青春梦想的致敬。
而在人群不起眼的角落里,李建军早已悄然开机,他伪装成普通市民,用最朴素的镜头语言,将这一切,将那个在雨中为他人撑起舞台的身影,将所有迸发着生命力的表演,完完整整地记录了下来。
当晚,这段被市民上传到本地新闻热线的视频,经过简单的剪辑,以《暴雨中的才艺秀》为标题,在晚间黄金档的《城市直通车》栏目中播出了。
没有华丽的灯光,没有专业的收音,画面甚至有些摇晃,但那扑面而来的真实感和生命力,却像一股强劲的电流,瞬间击中了电视机前的所有观众。
收视率曲线,如火箭般疯狂攀升,一举冲上同时段前三!
电视台的办公室里,张卫东死死地盯着屏幕里那个手持喇叭、在人群中侃侃而谈的身影,她没有出镜,却胜似出镜。
他端着茶杯的手微微颤抖,口中喃喃自语:“原来……原来主持,也可以是这样……”
而在城市的另一端,江曼家奢华的客厅里,水晶吊灯的光芒冰冷地照着她扭曲的脸。
“啪!”
昂贵的遥控器被她狠狠地摔在地上,四分五裂。
“谁拍的?!给我去查!这到底是谁拍的!”她歇斯底里地尖叫着,“这种土得掉渣的视频,也敢上新闻?!电视台疯了吗!”
窗外,暴雨未停。
冰冷的雨水冲刷着城市的每一寸肌理,洗净了白日的浮尘。
千万扇窗户里亮起的灯火,倒映在湿漉漉的街道上,汇成一条条璀璨的光河。
没有人知道,这一夜,一个名为《暴雨中的才艺秀》的视频,正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这些光河的深处,激起了一圈看不见的涟漪。
这圈涟漪,正以一种远超所有人想象的速度,悄然扩散,即将在这座城市的舆论场中,掀起一场前所未有的风暴。